divider01

 

divider01

 


學校評估政策 —
評估實施方式的轉變

本冊子是《基礎教育課程指引 — 各盡所能.發揮所長》系列其中一冊,內容如下:


5.1

本冊子的目的

   
5.2

加強促進學習的評估

   
5.3

認識評估


5.3.1

評估的定義和目的
5.3.2 課程與評估的關連
5.3.3 進展性評估及總結性評估
   
5.4

制訂學校評估政策 - 平衡兼顧「促進學習
的評估」和「對學習的評估」


5.4.1

結合評估政策、學校整體課程規畫和
課程改革的短期目標
5.4.2 設計全年評估實施計畫
5.4.3 將進展性評估與回饋聯繫學習與
施教
5.4.4 檢視評估政策和學校課程發展計畫
   
參考文獻

 

 

 


 5
bar


學校評估政策 —
評估實施方式的轉變

5.1 本冊子的目的

本冊子旨在強調有關評估的主要概念和基本原則,並建議如何設計及發展學校整體評估政策,以促進學生學習。

所有學校應自行檢視現有的評估實施方式,加強促進學習的評估。後者其實是指教師在學與教過程中,找出和診斷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進而提供有效的回饋,使學生改善他們的學習。學校也應適當地採用不同的評估模式,從而對學生在不同方面的能力和學習,有更全面的了解。


cross-ref


第四章第六項


5.2 加強促進學習的評估

建基於對教育的信念,包括相信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和具有學習的能力,並須培養他們多元才能和讓他們發揮潛能,課程發展議會報告書《學會學習 — 課程發展路向》(課程發展議會,2001)建議學校改變評估的實施方式,以加強促進學習的評估,作為日常學習、教學及評估循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換句話說,教師應在日常的課堂教學,通過評估(簡單如:有效的提問、觀察學生的行為和表現),提供即時的回饋,使學生更易掌握所學的重點。教師應把評估的重心,放在找出學生學得不好的原因以及如何幫助他們作出改善,而不是只以評估找出學生所學到的和知識和內容。

 

-

1
-
top

 

 



5.3
認識評估
   
5.3.1 評估的定義和目的

評估是通過觀察學生的表現、測驗、考試等方式,去收集學生知識、能力、價值觀和態度等各方面的學習顯證

評估的目的在於:


讓學生

. 了解自己在學習上的長處和短處
   
. 知悉下一步要達成的目標,以及怎樣能做到最好
   
. 根據教師及其他評估者的回饋,改善學習
   
 

讓教師和學校

. 診斷學生在學習上的長處與短處
   
. 向學生提供有效益的回饋和具體建議,使他們知道如何改
善學習
   
. 檢視及修訂有關的學習目標、對學生的期望、課程設計及
內容、教學策略及活動,使更能配合學生的需要和能力,
從而促進學習,提高學與教的成效
   
 

讓家長

. 了解子女在學習上的長處和短處
   
. 考慮如何協助子女改善學習
   
. 對子女有合理的期望
   
 

讓政府

. 評定學生在特定範圍的學業水平
   
. 把學生評級,進行甄選以錄取入學

 

-

2
-
top

 

 


5.3.2 課程與評估的關連

學校課程已制訂了學習目標和重點(例如知識、能力、價值觀和態度等各方面),以說明學生應學習的內容。以評估來收集學生學習的顯證,須因應預期學生的學習(即學習目標、內容等)和學習過程而設計,才可以回饋教師和學生,作為改善學習與教學的基礎。因此,評估是課程、學與教及回饋循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3.3 進展性評估及總結性評估


(1)
進展性評估

為了改善整個學期或學年的日常課堂學習,可不時用進展性評
估來收集學生學習的顯證,以幫助學生學得更好。採用提問、
課業、觀察等評估方式,可達到學生、教師及家長對評估不同
的要求。研究結果顯示,在評估中提供有效的回饋,比分數對
學生學習更有成效。

   

學習、教學及評估循環

進展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
assessment

 

-

3
-
top

 

 



(2)
總結性評估

教師有時亦會需要以總結性評估了解學生某一時段的學習成
果。總結性評估多在教學單元、學期或學年完結時,以紙筆形
式測考。這種評估模式因而被視為附著於教學階段之後,獨立
於學習與教學之外的。學生的評估結果可以用表現剖象、等第
或分數報告學生的表現,不過只用等第或分數這個方法不大理
想。

 

進展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
在日常教學中非正式地進行或在學年中正式進行 通常在學期、學年或學習階段完結前進行
標準參照 常模參照及標準參照
著重學習過程和學習進度 主要著重學習結果
學習與教學循環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計畫下一步和有效教學的一部分 附著於教學階段之後,獨立於學習與教學之外
在過程中,可因應學生的回應和教師的回饋而靈活處理 一般已預先設計
在報告、表現剖象和學習歷程檔案中提供評語 以評級、分數、表現剖象作報告

下圖顯示學校實施評估的理念架構:

 

-

4
-
top

 

 

framework

 

-

5
-
top

 

 



5.4
制訂學校評估政策 - 平衡兼顧「促進學習的評
估」和「對學習的評估」

要改變學校的評估實施方式,以求在「促進學習的評估」和「對學習的評估」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全體教師必須一起規畫、討論、交流、磋商,達成共識;並需要在學校和課堂層面,制訂相應的評估政策和機制。以下各部分闡述怎樣處理有關要項:

學校評估政策計畫流程圖

flow chart




cross-ref

5.4.1 結合評估政策、學校整體課程規畫和課程改革
的短期目標

根據教師在發展學校整體課程時所達成的共識,考慮以下各項:


(1)

根據第5.3.1節,訂定學校期望達到的評估目的:

例如:

. 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回饋
   
. 透過總結性評估,向家長交代學生的表現

 

-

6
-
top

 

 



(2)

學校依據已達成的共識,決定須收集學生學習顯證的範圍,
從而制訂一套公平的評估機制,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得到全面
的評估。



cross-ref


第1.7.1節
附錄二

(3)

為學校的評估政策,制訂能配合課程改革短期目標的清晰目
標,繼而共同訂定各級別、各科目適切的評估準則(具體列明
學習成果)。

例如:

. 學科知識
   
. 該學年各學習領域、科目和在學習過程中優先發展的共通能
   
. 德育及公民教育或全方位學習所強調的個人素質,例如責任
感、承擔精神、堅毅
   
. 以專題研習及從閱讀中學習作為有效的策略,提高學會學習
的能力。




5.4.2

設計全年評估實施計畫


(1)

檢視上學年採用的評估實施方式,找出有哪些不能配合上述
第5.4.1節第(1)、(2)、(3)點所列的考慮因素。建議如何逐步
改善有關評估方式而不是作急劇的改變。

例如

. 評估的範圍過於狹窄,未能全面涵蓋學生的學習(擴大評估
的範圍)
   
. 評估次數太多和過度依賴筆試(減少筆試次數,多使用能夠
顯示學生進步的平時習作)
   
. 對學生的學習進展回饋不足,只給予等第和分數(多用評
語,少用等第和分數)
   
. 未能診斷學生不足之處(多觀察和提高診斷學生表現的敏覺
力)

 

-

7
-
top

 




cross-ref


(2)

計畫怎樣進一步平衡兼顧進展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

       

例如:

. 在專題研習和從閱讀中學習採用進展性評估
   
. 在每一課或每個單元結束前進行進展性評估
   
. 在學期或學年完結前對學生在各學習領域、學科所掌握的知
識和應用,進行總結性評估

 

-

8
-
top

 

 


cross-ref

(3)

根據評估目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過程,設計合適的評估方式

http://cd.ed.gov.hk

screen capture
(擷取日期:
2002年6月7日)

pic

 

-

9
-
top

 

 



(4)

訂定評估的頻次,應足以讓有關人士了解學生的學習,而不會
有礙學與教。

例如:

. 每學期減少一次統一測驗,可騰出2-4 星期教學時間,供
學生進行專題研習,發展獨立學習的能力
   
. 多留意學生在課堂的反應,並給口頭評語,以代替測驗
   
. 在每個學習單位完成後,進行十分鐘的評估,以便教師能及
早發現學生的不足之處,加以改善
   
(5)

決定如何透過進展性評估向學生提供有效的回饋,以提高他們
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詳情請參閱第5.4.3 節)

例如:

參閱課程發展處網頁 (http://cd.ed.gov.hk) 的:

促進學習的評估主畫面網上資源有關評估資料的網址

screen capture
(擷取日期:
2002年6月7日)

 

-

10
-
top

 

 



(6)

決定怎樣報告學生的學習成果

例如

. 觀察紀錄、檢查核對表、記錄冊、學習歷程檔案、照片、影
音紀錄、習作評語
   
. 不一定以分數表示,可用等第、表現剖象取代
   
. 習作分數、測驗分數和考試分數的比重
   
. 向學生和家長匯報的詳略

http://cd.ed.gov.hk/cr_2001/chi/teaching/tla.htm

screen capture
(擷取日期:
2002年6月7日)
http://cd.ed.gov.hk/it/chi/cindex4_main.htm

   
(7)

訂定校內策略,協助教師改進評估實施方式

例如:

. 增添學校圖書館內有關評估的參考書
   
. 通過定期會議,加強了解及監察實施情況
   
. 利用共同備課時間,分析學生表現及探討回饋策略
   
. 運用資訊科技 (線上記錄)
   
. 提供文書支援
   
. 提供與其他學校和教師交流的機會

 

-

11
-
top

 

 



(8)

改變不同級別的評估實施方式

例如:

校長及教師可以下表作參考,討論有關評估內容,頻次及方式

級別 改革重點 範圍 頻次 進展性評估與總結性評估之間的平衡
方法

評估報告

中一至
中三
所有學習領域、專題研習和閱讀

所有
       
小四至
小六
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及常識,共通能力,人際技巧,閱讀的知識
所有
在高年級略增測驗的次數 漸次加入總結性評估(尤為中學學位分配而作的評核)    
小一至
小三
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個人成長的知識和能力
所有
給予進展性評估和即時回饋 為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進展性評估課業和分程度的總結性評估課業    



cross-ref




.
學校在進行小五及小六校本評估時,應平衡兼顧促進學習的評
估和以分數排名列次的需要。詳情請參閱教育署在2002年印
製的《校內成績評估指南》。
   
(9)

與家長就評估政策的新改變多作溝通,並取得他們的支持。 可
考慮向家長或監護人發出意見表,讓他們對子女的成績報告發
表意見和提出問題以作討論;而教師亦可以透過家長或監護人
提供的資料,更全面地了解該學生。

   
(10)

與各學科小組就上述建議達成共識,並容許在推行學校評估政
策時,採用靈活的方式處理。

   
(11)

有關學科小組的評估政策建議,請參閱各學習領域及小學常識
科課程指引內的第五章。

 

-

12
-
top

 

 


cross-ref
 

 

       

以上步驟 (1-10) 亦適用於為個別學習領域制訂評估政策。在科組層面的評估實施方式,應以符合上述策略為基本原則,以免因不一致的評估觀念,令學生產生混淆。 校方須令學生明白評估的兩重目標,在於促進學習及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學習進度和成果,而不單是每年與班上其他同學比高下。


5.4.3

將進展性評估與回饋聯繫學習與施教


(1)
訂定學習目標
   
(2) 讓學生進行自我評估
   
(3) 讓學生了解自己和他們應有的水平
   
(4) 給予回饋,讓學生明白下一步要做甚麼和怎樣做



cross-ref

例如:

. 給予學生正面的口頭評語和提示
   
. 避免給予學生負面的回饋,打擊他們的學習動機
   
. 提供回饋,使學生了解自己在學習某學科的強弱,並就學生
下一步應做甚麼和怎樣去做,提供建設性的意見

http://cd.ed.gov.hk/assessment/bca/index.htm


(擷取日期:
2002年6月7日)

 

-

13
-
top

 

 


. 根據有關的評估準則,檢視學生的學習表現

. 根據評估準則評級
   
. 只在有需要排名列次或甄選學生時才打分數
   
. 言行要小心,說話要具建設性;明白負面的評語、分數及等
第對學生的自信和學習熱誠可能造成的影響



cross-ref


學校課程發展示例II 4
(第97頁)

(5)

有效益的批改

. 批改的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學得好與學得不好之處,以及
下一步應如何改進。
   
. 批改的方式不限於對、錯、打分及評定等第。只用一個表
示「對」的符號,並寫上「好」字,不足以說明習作好在
哪裡及好的準則是甚麼 。給予精簡的口頭或書面回饋或評
語,指出學生習作做得好與不好之處。
   
. 因應評估課業需要評核的學習重點,運用不同的批改方式
或科目特定的批改準則。
   
. 學科教師需根據專業判斷,就批改的基本原則、方式、頻
次和數量達成共識
   
. 詳盡的批改雖然較為理想,但鑑於教師能力範圍及工作量
的考慮,學校不可能期望教師對學生的每一份習作都精批
細改,而教師也不必這樣做。




5.4.4

檢視評估政策和學校課程發展計畫


(1)

學年完結時,應在全校進行以下各項:

. 檢視教師、學生、家長和其他相關人士是否明確地了解評
估目的。
   
. 檢視進展性評估與總結性評估是否平衡實施。
   
. 檢視評估實施後能否獲得預期所需的所有資料。
   
. 找出所提供資料的不足之處。
   
. 制訂行動方案,改進評估方式,從而配合下一學年學校課
程計畫的目標。

 

-

14
-
top

 



(2)

作為分享或監督機制的一部分,教師須不時就日常評估實施的
方式(促進學習的評估)多作了解及反思,以判別:

. 學與教的目標是否明確
   
. 回饋是否與學習目標和目的相關
   
. 批改是否有助學生改進學習
   
. 回饋能否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
   
. 有沒有善用回饋調整教學計畫


例子:一所小學發展校本評估政策的途徑  

以下說明某所小學發展校本評估政策的過程,其中體現了深為校長及教師重視的「促進學習的評估」的文化。


(1)

檢視校本課程發展及現行的評估方式

確定下列各項:

. 除智能外,學生的共通能力得以發展,並培養積極的態
   
. 即使是能力稍遜的學生,只要能積極投入真實的學習情
境,並獲得足夠的機會發展潛能(例如創造力、解決問
題的能力等),他們也能夠在學習方面取得顯著的進步
   
. 紙筆考試只評估了學生在科目內容的知識,而未能全面
顯示他們在其他方面(如態度及價值觀)的表現
   
. 評估機制須認許學生在應用共通能力的努力和成果。
   
(2)

明白教師的關注:

以下是教師提出的問題:

. 如何評估共通能力和態度? 有哪些準則和策略?
   
. 在中學學位分配機制下,學校行政人員可怎樣支援發展
適用於各級的良好評估實施方法?
   
(3)

採用全校參與方式

以下列方式進行:

. 在磋商小一至小六各科教師應怎樣評估知識、能力和
態度及其所佔總分的比重前,學校行政人員和各科組
教師先就評估的主導原則進行討論。

 

-

15
-
top

 

 

 
. 利用共同備課時間,讓教師就如何設計和修訂評估準
則,定期作深入討論,並發展一系列配合評估目的和
學習目標的評估課業。
   
. 利用教師專業發展日,讓全校教師共同磋商如何落實
改善評估的措施。
   
. 使用學校發展津貼,購買適合的電腦軟件和有關服務
支援,藉此使教師能夠更方便、更輕易地處理記錄
和報告學生的學習表現。
   

(4)

改變評估的方式

. 根據應學習目標及學生在智能、心理、生理和群性發
展的需要,在不同級別或學習階段,各學科或學習領
所著重培養的共通能力、價值觀、態度和學習知識
方面,所佔的比重皆有不同,因此,所有教師都同意
有必要改變給分(例如功課及考試的分數)的比重

小一
sample
小四
小六

 

-

16
-
top

 

 


.

重新設計學生的成績報告表,加入描述性的評語,以說明 學生共通能力和態度的發展。

sample

   
(5)

通過定期通訊、通告、家長會和學校年報,向家長介紹評
估方式轉變的理念。

 

-

17
-
top

 

 

參考文獻

所列資料非遍舉無遺,以下只列出部分,供讀者參考。

Assessment Reform Group.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10 Principles. Research-based Principles to Guide Classroom Practice. London: Nuffield Foundation, 2002.

---.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Beyond the Black Box. London: Nuffield Foundation, 1999.

Black, P., and D. William. Inside the Black Box. Bloomington: Phi Delta Kappan, 1998.

Clarke, Shirley. Notes, ts, July 2001.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Hong Kong. Education Department, Hong Kong.

---. Unlocking Formative Assessment: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Pupils' Learning in the Primary Classroom.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2001.

Harlen, W., and M. James. "Assessment and Learning: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Assessment."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Principles, Policy and Practice 4.3 (1997): 365-379.

James, M. Using Assessment for School Improvement. Oxford: Heinemann Educational, 1998.

Morris, Paul et al. Final Report: The Project on Feedback and Assessment Funded by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Hong Kong: Printing Department, 1999.

Silver, H., R. W. Strong, and M. J. Perini. So Each May Learn: Integrating Learning Styles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000.

Stiggins, Richard J. Assessment, Student Confidence, and School Success. Portland: Assessment Training Institute, 1999.

---. Learning Teams for Assessment Literacy: A Concept Paper. Portland: Assessment Training Institute, 1999.

---. Leadership for Excellence in Assessment. Portland: Assessment Training Institute, 2002.

 

-

18
-
top

 

 

Stimpson, Philip, and Paul Morris, ed.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for Hong Kong: Two Components, One System. Hong Kong: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1998.

 

網址

〈資源及支援:評估工具〉。《課程發展處首頁》。[香港教育署]。2002年3月26 日
<http://cd.ed.gov.hk/default_chi.asp>

《〈促進學習的評估〉薈萃》。2001年11月12日。[香港教育署]。2002年4月2日
<http://cd.ed.gov.hk/knowlege_fair/chi/index.htm>

Assessment and Consultation. 2002. Centre for Excellence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22 Mar. 2002
<http://www.psu.edu/celt/assessment.shtml>

 

-

19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