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網頁簡介服務科學藝術
個人資料 名人雋語 問題討論 課業設計

 

討論問題:

 

  1. 從李博士的對話當中,可以得知她對自己的每段歷程,都是有目標、有舖排的。各位同學對這樣的處事方式有何意見?你們是認同?還是反對?
  2. 根據李博士的經驗,她認為「一切學得的知識是沒有浪費的」,因為日後總會有應用的機會,例如她將設計及市場推廣的手法應用到宣傳極地科學探索等工作方面,便是其中一例。各位同學認同這種意見嗎?各位對知識和學問又採取甚麼的態度?可以說說個人的意見嗎?
  3. 李博士重視體能和意志的鍛煉,她對女兒亦有同樣的要求。各位認為年青人應接受這類型的生活鍛煉嗎?為甚麼?
  4. 李博士在對話中提出三個二十年的見解,她說:「我首個二十年是為自己打穩基礎,努力讀書,鍛煉身體;第二個二十年是發展家庭和事業,努力賺錢,環遊世界;第三個二十年是開展極地考察,貢獻祖國;若活到七十歲或以後便是賺回來的。」各位認同這個提議嗎?假如現在要你為人生的六十年開始籌劃,各位又會怎樣做?
  5. 李博士向有推廣極地科學考察工作的宏願,同時她對萍水相逢,為她擋風雪的愛斯基摩人的離世念念不忘。在各位心中,李博士是一個怎樣的人?從上述的事例,李博士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6. 在面對死亡威脅的時候,李博士記掛的是將菲林放在密封的容器內,若真的船毁人亡,期望遺下的心血可以保存下來。假如各位遇上近似的處境,你們又會做些甚麼?
  7. 試細閱以下的資料,並與同學討論,然後在適當的空格內填上答案。

 

 

事例

可供同學學習的地方

7.1

 

年輕時,我的身體並不強壯,時常感到暈眩,乘車船也不可以,因此我刻意鍛煉體魄,學坐車、練跑步、習游泳、參加渡海泳,以提升個人的體能為目標,這也是遇到危難時,可以有效自救的方法。

 

7.2

 

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我曾遊歷大江南北,了解祖國和世界的差距,所以樂意幫助國家推動科研工作。後主動跟科學隊伍到北極考察,先取得一些經驗,為到南極的科學考察奠下基礎。在北極時期,我向愛斯基摩人學習求生技能,學習控制雪橇,適應惡劣的生活環境。

 

7.3

完成籌建極地展覽館後,我想再次執起畫筆,做一位畫家,就是人生走了一個圈子,這個圈子走得很大,走得很開心,現在重新走到人生起點,我也不會後悔。

 

 

7.4

 

凡事量力而為,了解自己的極限,不可勉強。在北冰洋游泳,先量水溫,再注意四周環境變化,評估自己的能力和狀態,才決定下水。

若果墮進冰海,即時的反應並非找媽媽,喊救命,別人一分鐘便死,但我希望可以在兩分鐘內找到厚冰,掙扎求生。

 

 

  1. 綜合第7題的答案,各位同學最欣賞李博士哪一方面的特質?原因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