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詩博士講話重點

 

 學生回應

 

 意見和反思

 

 

 

 

 

 

 

 

 

1. 目標與準備

 

 

 

 

 

 

1.1 追尋目標

 

 

 

 

 

 

是一顆好奇心和一份民族感情驅使我參加極地科學考察。少年時候,已有環遊世界的念頭,後到世界各地遊歷,發覺外國有許多值得中國人借鏡的地方,於是我便興起介紹外國經驗,幫助國家富強的意念。

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我曾遊歷大江南北,了解祖國和世界的差距,所以樂意幫助國家推動科研工作。我主動跟隨科學隊伍到北極考察,先取得一些經驗,為到南極的科學考察奠下基礎。在北極時期,我向愛斯基摩人學習求生技能,學習控制雪橇,適應惡劣的生活環境。

 

張嬿婷  
(
保良局
馬錦明夫人章馥仙中學
)

我體會到李博士的世界觀是非常宏闊的。她以保護人類為己任,努力推動極地探索活動。另外,她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她愛國,以身為中國人為光榮。她為了讓國民對南北極有更全面的認識,忍受惡劣環境到極地進行科研工作,就像她在座談會中一直強調,她要做對世界有益的事。

 

 

個人對學業和理想的追尋是一個成長的歷程。假如年青人能夠像李博士一樣,讓理想成為個人的工作或事業,該是一種福份,應予珍惜。

李博士入住青年旅舍時,接待人員找不到五星國旗,於是激發起李博士報國之心和期望祖國強大的情懷;為了讓國人認識南北極的神秘,她鍛煉體能,學習在兩極生存的技巧。以上的事例說明追尋理想,不是空想,不是等待,而是身體力行,堅持努力的結果,而且磨練愈多,人自會變得更堅毅。未知各位同學對此有甚麼體會?

 

 

 

 

 

 

 

 

 

1.2 準備未來

 

 

 

 

 

 

年少時已立志環遊世界。當時我的身體並不強壯,時常感到暈眩,乘車船也不可以,因此我刻意鍛煉體魄,學坐車、練跑步、習游泳、參加渡海泳以提升個人的體能為目標,這也是遇到危難時,可以有效自救的方法。我用同樣的訓練方式對待兒女,要求她們獨立自處,用最少的錢環遊世界,並教導她們做人要快樂,要回報父母。

 

湯敬生  
(
觀塘瑪利諾書院
)

李博士定下了二十年的大計,並盡力完成。例如年青時,為了克服暈船,她特意乘搭渡輪,讓自己可以經得風浪考驗,不再嘔吐。正是她堅毅不屈的精神,令她排除萬難,踏足兩極。

 

 

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但我們卻無可避免地要為未來作好準備。

怎樣去作預備?從李博士的對談當中,各位同學不妨從以下兩方面考慮:其一是「律己」,即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要有嚴格的要求,所謂「嚴於律己,寛以待人」;另一是「知己」,即了解個人的長處或不足,然後按部就班,逐步提升改善,能夠「知己知彼」,才可以「百戰不怠」。

 

 

 

 

 

 

 

 

 

1.3 刻苦鍛煉

 

 

 

 

 

 

登山是一項非常好的訓練,就如尋找出路的人,每踏一步都要三思而行,同時又可鍛煉堅毅的精神。上到山頂,感覺大地在我腳下。有志登山的年青人,可從香港開始,先登香港的山,再登東南亞的山,然後再登中國的山。

 

韋蕙心   
(
聖士提反書院
)

從李博士的分享,最可貴的情操應是那種勇於嘗試,勇於實踐的精神。李博士敢於按部就班的實踐個人理想,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鍛煉講求意志,且須具備堅毅的精神和耐性。同時,鍛煉宜由基礎開始,再按個人能力逐步提升。李博士曾建議喜歡行山的人應先攀登香港的山,行有餘力,再征服其他地區的高山,這是一道鍛煉的階梯,量力而為,不急躁,不冒進,卻又持之以恆。

還有,她曾強調到達山峰後,大地在我腳下的興奮與成功的喜悅,又會加強個人的動力,驅使人繼續向更高的目標進發。只有這樣,人才會不斷尋求進步,不斷提升自我。

同學們,你們對自己的認識有多少?有否想過突破自己的局限,逐步提昇或改善自己呢?

 

 

 

 

 

 

 

 

 

1.4 學以致用

 

 

 

 

 

 

我沒有放棄過自己的工作,例如攝影、設計、宣傳、市場推廣,這些技能在不同程度上幫助我去宣傳和推廣極地科學考察,並以藝術手法包裝科學工作。我沒有突然由設計師變為科學家,而是學以致用,將個人專長應用於科學考察工作方面,所以一切所學得的知識是沒有浪費的。

 

 

楊明道  
(
觀塘瑪利諾書院
)

在聽李博士的經歷前,我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找份工作、養活自己,祈求能衣食豐足。我沒想過能為社會做些甚麼?能付出甚麼?再三反思,我發覺自己的想法太自我。現在我的人生目標有所轉變,我期望在實現自己理想的同時,為社會多作貢獻。

 

 

學習應具備兩方面的功效,其一是提升個人的道德修養,其二是改善個人的工作能力。為此,學習宜兩者兼重,而我們的社會亦期望可以培養出一群工作能力高強,同時熱愛生命,關心他人,願意服務社群的年青人。

學習過程雖是艱苦,但其中所領悟的道理,又或是所掌握的技術,別人是沒法從你們身上拿走的,正如李博士所言:「學習所得的知識是沒有浪費的。」

知識和技術的應用層面並沒有固定範圍,李博士將藝術、廣告和宣傳的手法應用到推廣極地考察工作,便是最好的例子。

 

 

 

 

 

 

 

 

 

1.5 安排有序

 

 

 

 

 

 

我寄望年青一代可以延續我的理想,在香港建造一個極地展覽館,展出極地考察的成果。完成這項工作後,我想再次執起畫筆,做一位畫家,就是人生走了一個圈子,這個圈子走得很大,走得很開心,現在重新走到人生起點,我也不會後悔。

 

周晉安   
(
沙田蘇浙公學
)

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去研究,去探索,卻不是為了自己能夠得到名、得到利,而是希望帶給後輩有用的資料。

 

 

李博士提及每一位科學家約有三十年的科研生命,必須由年青一代接棒。觀乎現今的地球,似失去了原有的規律和平衡,年青一代必須努力學習,嘗試從不同的領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各位同學,你們有否想過裝備自己,準備接棒呢?

 

 

 

 

 

 

 

 

 

1.6 善用人生

 

 

 

 

 

 

我首個二十年是為自己打穩基礎,努力讀書,鍛煉身體;第二個二十年是發展家庭和事業,努力賺錢,環遊世界;第三個二十年是開展極地考察,貢獻祖國;若活到七十歲或以後便是賺回來的。

 

 

陳嘉琪  
(
中華基督教會全完中學

人生匆匆數十載,第一個二十年是要作好準備,第二個二十年是用來發展,故我們要讓人生的四十載活得精彩。

 

莊子曾有這樣的話: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尋沒有涯岸的知識,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但若果人能夠以有限的歲月,利用學識和技能為國家多做有益的事,發熱發光,人生是否可以很精彩呢?

追尋是危險?還是精彩?全在於我們對生命的理解。

各位同學,你們會作出怎樣的取捨?

 

 

 

 

 

 

 

 

 

2. 處事方式

 

 

 

 

 

 

2.1 有謀有勇

 

 

 

 

 

 

凡事量力而為,了解自己的極限,不可勉強。在北冰洋游泳,先量度水溫,再注意四周的環境變化,評估自己的能力和狀態,才決定下水。

 

張艾倫   
(
沙田蘇浙公學)

我最深印象的是李博士在北極游泳,雖然只是短短的兩三秒,但我相信不是很多人能夠克服內心的恐懼,跳進冰冷的水中。

 

 

 

 

 

 

 

 

 

 

 

2.2 發展潛能

 

 

 

 

 

 

只要我知道自己的實力所在,不論成功失敗,不論偉大與否,只要能做得到,我就做。人的潛力很大,任何一個人都有他特殊的潛力,有待發揮。若不嘗試,就不知成功與失敗。

 

 

 

人要了解個人的長處和不足,也要掌握環境或對手的客觀現況,從而釐訂相應的策略,是謂有謀;沒有被惡劣的環境嚇怕,審度時勢後仍能從容面對,是謂有勇。發展潛能則在清楚認識個人的體力、智能和情緒的綜合能力之後,尋求突破。人要進步,要有勇,也要有謀,同時具備意志和決心, 以突破形體的局限。

 

 

 

 

 

 

 

 

 

2.3 適應環境

 

 

 

 

 

 

極地考察的工作是十分忙碌,常常要留意天氣變化、路程、住處等,並要為以後開展的工作籌劃,各隊員十分投入工作,根本沒有時間談空虛、說寂寞。要勝任極地的考察工作,必須具備樂觀的性格、合群、誠實、刻苦、擁有強健的體魄和廣博的知識 (如天文、地理、氣象等),亦需有野外生活的經驗、充滿好奇心和不自私。

 

蔡慧妍   
(
聖士提反書院
)

李博士曾指出空虛與寂寞是一種享受,因為平日在極地工作十分忙碌,根本少有靜下來的時間。其實快樂與否取決於個人的心情和感受,人生可以多姿多彩,只看你有沒有時間細心欣賞。

 

從人類探索大自然的過程當中,我們不難發現個人的力量實在渺小,生命也實在脆弱。人只有合群團結,放下個人利益,才可以在艱難的自然環境之下生存。放諸現今都巿的生活及工作環境,我們又應該怎樣與人合作和相處呢?

 

 

 

 

 

 

 

 

 

2.4 互相尊重

 

 

 

 

 

 

在南極進行科學考察,須尋求各國之間的衷誠合作,交流科研數據。不同國家的工作人員也互相尊重,例如在國慶日當天,他們會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來到營地一同慶祝,如烏拉圭人坐直昇機、俄羅斯人坐裝甲車、韓國人坐橡皮艇等,場面壯觀,聲勢浩大。

 

羅佩妍  
(
中華基督教會全完中學
)

印象最深刻的是李博士提及各國科學家一同聚集慶祝國慶的情景,海、陸、空的運輸工具於同一地方出現的震撼,令人難忘。同時,那種不分種族、國家的包容,和共同擁有一份探究自然的理想,值得我們珍惜及保存。

 

尊重並不單見於行為表現,而是透過具體的參與,真誠的態度,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的緊密和互相依存的關係。

 

 

 

 

 

 

 

 

 

 

3. 人際關係

 

 

 

 

 

 

3.1 互助合作

 

 

 

 

 

 

科學家給我許多啟發,愛斯基摩人給我溫暖。在極地工作,人與人之間要合群,人要互相幫助,發揮團隊精神和無私的奉獻。

 

 

彭藹華   
(
聖士提反書院
)

李博士提及在極地工作,感受最深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愛。那份溫情對流,互相扶持,令人一生難忘。李博士說在城市裡,有誰會拿出真誠來?有誰能夠坦蕩蕩?難道要到極地一趟才能學懂這些?

 

在艱困的自然環境,人只能透過集體的力量,無私的奉獻,才能安然渡過種種難關。用這些原則來貫徹我們的工作,少問自己可以得到甚麼,多想個人可以做到甚麼,相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將會是和諧而真摯的。

 

 

 

 

 

 

 

 

 

3.2 細水長流

 

 

 

 

 

 

有一次在北極考察,我穿的衣服不夠暖,一名當地的愛斯基摩人用身體為我擋風。兩年後重回舊地,他卻因意外去世。我體會人與人之間的愛,溫情的對流往往十分短暫,但卻可親。

 

鍾麗兒  
(
天主教鳴遠中學)

聽畢李博士的分享,我感受最深是她穿的衣服不夠暖,那位愛斯基摩人知道了,便用他的身體為她擋風。這是愛的表現,也是人性的光輝。這種坦蕩蕩的精神,使我慚愧,因為在生活當中,自己連這種關心別人的勇氣也沒有。

 

有時,我們不大了解所做的事對他人的影響,一些對我們來說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別人心中卻佔有重要的位置。獵人為李博士擋風的故事,便是最好的事例。做事時多為他人設想,願意多付出一些,人的關係定會變得更融洽,更密切。

試為你的朋友或親人作一次「溫情的對流」,你又會向他們說些甚麼?為他們做些甚麼?

 

 

 

 

 

 

 

 

 

4. 生命與死亡

 

 

 

 

 

 

4.1 積極人生

 

 

 

 

 

 

人要有正確的目標,可以推動自己變得堅強。人生會有愉快的經歷,當然亦會有痛苦和失敗,但通過這些磨練,使自己變得更堅強。人生若是風平浪靜,實在太平凡。金錢和名利並不是我所追求的,若只為金錢和名利而行事,這是很醜的。

 

陳嘉琪  
(
中華基督教會全完中學
)

我體會到李博士把理想變作使命,繼而對整個中華民族產生感情的過程。她自十五、六歲開始,便為自己訂下目標,再變成一種推動力。不斷嘗試,不害怕艱苦,不怕死的精神令人敬佩。

 

有人為自己而生活,有人為家人而生活,有人為國家而生活,有人為整個人類而生活。各位同學,你們的取態是甚麼?

 

 

 

 

 

 

 

 

 

 

4.2 意志頑強

 

 

 

 

 

 

我把生死置於道外,因為工作有意義,那就不怕死,但在未死前一定不可以死,因為還有很多工作等著我。若果墮進冰海,即時的反應並非找媽媽,喊救命,別人一分鐘便死,但我希望可以在兩分鐘內找到厚冰,掙扎求生。

 

張薏文      
(
風采中學
)

李博士的勇敢令她敢於嘗試,就算是死,也要死得有意義。我想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冒險犯難,但年青人應關心社會,多做些有意義的事。

 

工作的重要在於其意義;生命的獨特在於人只能活一次。故不論環境順逆,人生起跌,我們都應愛護生命,珍惜生命。

 

 

 

 

 

 

 

 

 

4.3 坦然面對

 

 

 

 

 

 

從南極回國途中,必定要經過西風帶,有一次旅程,在四十八小時內遇上了兩個超十二級的強風。當時乘坐的是一艘抗冰船,加上剛剛卸貨,船變得輕,巨浪把船拋至二十米高。副隊長告訴我船只有一台主機,若有任何機械故障,船便會在兩小時內下沉,部份船員拿出家人照片,細看多遍,並穿得整整齊齊,作了最壞打算。當時我把積存的菲林放在密封的盒子內,假若船沉了,期望菲林可以保存下來。結果,我們一船人逃過大難,成功越過颶風,平安回國。

 

彭藹華   
(
聖士提反書院
)

我最欣賞李博士臨危不亂的精神,她千辛萬苦把記錄極地景象的菲林密封好,即使自己身葬大海,也希望菲林能夠保存下來。這種堅毅冷靜面對死亡的態度,不是人人都具備的。

 

 

我們應學會珍惜生命,願有生之年,能多做對社會、國家有意義的事,人生才會有姿彩。 

 

 

主網頁簡介服務科學藝術
個人資料 名人雋語 問題討論 課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