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意(affection)是一個假設性的心理建構(psychological construct)。根據心理學上的解釋:「情感是人對客觀世界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合乎自己需要的態度的體驗(北京師大等,1985)。」<漢語大詞典>釋義:「人受外界刺激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如:喜、怒、悲、恐、愛、憎等。」,這是「內心有所感觸而表現出來的情緒」(三聯書局編委會,1992)。據<簡明心理學百科全書>載:「情緒一般是與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相關,具有較大的情境性、激動性和短暫性。情感則與社會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有關,具有較大的穩定性和深刻性」(荊其成,1991)。另外,情感和認知有相互作用,情感教育能透過認知而有所提升。情意學習包函了一個連續的反應過程,由接受某事物的最初反應,到變成內化的態度,以致外顯於日常行為當中(李大偉,1986)。同時兒童情感發展也有其階段性和心理特徵,他們接受和認識事物均依具體到抽象、已知到未知、自身到身外及由自己推及他人(文玉清,1995)。
情意教育 (affective
education)是心理教育的主要內容,它強調情感、感覺、價值、意志、態度、興趣等學習的重要元素,目的是發展學習動機與興趣、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使學生對自己、教師、同學、學校等產生正向態度,進而影響其學習行為,提升學業成就與心理健康(黃月霞,1989;Davis,1983)。
Reilly & Lewis(1983)則指出,情意領域的學習聚集於「態度」和「價值」兩大屬性。前者指對事物的正向(positive)或負向(negative)感覺;後者指對某事物接受、愛好及堅信程度(Reilly & Lewis, 1983)。
Bloom (1968) 則認為學生的自我概念是學習情意的一個重要因素。他非常重視學生能夠學習成功,認為讓學生經歷成功的經驗,既可以保證他們繼續學習的能力,亦能夠提高他們的自我概念和學習興趣。具備「正」學業自我概念的學生會在學習中感到自信和自我肯定,相反,具備「負」學業自我概念的學生會在學習中感到無能及不肯定 (連文嘗,1995)。賓多拉(Bandura,
1997) 的研究亦顯示自我概念強的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較勤力及堅持學習,在面對逆境時情緒較穩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