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層面
聖匠小學的課程發展到了第二層學校層面來說,基本上發揮了相當高的校本精神。因而學校在中央課程的開校架構上,按著學生、教師、學校及教育社群本身的優勢上,作出靈活而專業的調適及創造,達致一個和諧的均衡。以"長幼同樂日"作點題的社區層面更是聖匠小學2000年自我概念增益課程的校本特色。原因如下:
1) 回應學校及教育社群的優勢,聖匠小學是一向有宗教背景的學習機構,朋輩社群,發揚互助愛心向是其辦學宗旨。
2) 配合課程改革"處處學"概念。在廿一世紀,到處都是學習機會,學習不應停留於學校基地本身,更應與校外的學習機會好配合。根據課程發展議會2000.11月)建議中的"全方位學習"就是說明了"課堂以外的學習經歷,與課堂內的學習、相輔排成……今學習更有效。"
故此,"長幼同樂日"不單能配合了學生自我觀念增益的校本需要,更回應了社會對學校教育期望的渴求。
「社會支援、跑出課堂」
從中文老師擬定的計劃書中,明顯見到 "長幼同樂日"是校本正規課程的延伸。"讓學生除在學校內,更於外實踐四年級中文科課程本年度主題:幫助別人"。這個聯繫正規課程的活動,讓全部學生享有同等的學習機會,參加做義工或在課後參與社會工作服務,體驗全方位學習經歷。
老師除了"讓學生與老人家溝通之同時,學懂與社會不同層面的人溝通,亦體會幫助別人的意義",亦著重過程回饋及自我反思。說明情意教育是活動的「因」,全方位學習是配合課程的「果」。
回饋改善學習
由於學生在校外活動日到一個從未接觸過的地方表演,加上所有節目內容:嫦娥故事、帝女花、廣告、集體遊戲等,都是由學生自行組織及籌備。故此,到了當天,在老人院等候的時候,才作正式實地綵排。老師便即時對於學生表演的形式甚至表情、動作,加以提點,更或要求學生自行修正。
老師大都以提問形式引發學生去改善表現,達到了作為輔導者的角色。這種即時回饋的做法,符合了評估促進學習的原則,教師採用進展性的評估,視評估為學習過程中必需的環節,按照活動目的,運用觀察來評估學生表現,然後立刻提供修正性的回饋,以激發學生學習和改善學習效能。
反思總結經歷
這個層面的特色除了注重即時回饋外,亦十分重視促進學生作即時的反思及評價,從而更加肯定助人的意義及自我價值觀。
校長更將受益者(老人家)的回饋錄影帶播給學生觀看,令他們感受到別人的反應是正面的。跟著,學生進行個別評價反省活動,從他們表達出來的感想可知,他們無論在知識、能力和態度上都有不少得益。
|

|
簡略來說,教師利用正規課堂時間,以開放及有效的回饋模式,刺激學生進行自我檢視及肯定,將這類價值觀建立活動的重點帶出,達到良好的效能。
結語
教統會最終期報告書的教育目標顯示:學校首要推行的是德育及公民教育。而價值教育也將會是課程發展短期內的重點項目。
以上的描述恰好概述了聖匠小學以情意教育作為小四課程核心的發展特色。從課室層面、學校層面以至社區層面,我們見到學生經歷了不少多元化、非教科書主導的學習經歷,亦從四面牆壁的教室走出來,接觸社會,不但能建構知識,還學會了不少溝通、解難、協作、自我管理等的能力,肯定了自我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