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學習經歷是高中課程三個組成部分之一,可補足核心科目和選修科目(包括應用學習課程及其他語言),以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這些經歷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社會服務、與工作有關的經驗、藝術發展和體育發展。
學習領域是以主要知識範疇的基本概念組織學校課程的方法,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全面、均衡及連貫的課程,並獲得各種基要的學習經歷。本港學校課程劃分為八個學習領域,即中國語文教育,英國語文教育,數學教育,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學教育,科技教育,藝術教育和體育。
價值觀是構築態度和信念的基礎,而態度和信念則會影響人的行為及生活方式;價值觀是行為和判斷的準則,以及學生應發展的素質,例如:人權與責任、承擔精神、誠信及國民身份認同。態度與價值觀是息息相關的,影響人的學習動機和認知能力,以及對事件和處境的反應。由於二者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價值觀和態度的培養成為學校課程的主要元素。
學生完成三年高中課程(將於2009年推行),參加公開評核後獲頒授的證書。
除了香港中學文憑試和應用學習的成績紀錄外,「學生學習概覽」是一份補充資料,記錄學生在高中階段三年內參與各種學習活動的經歷、體驗和成就,以作為全人發展的佐證。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各自不同,包括成熟程度,學習動機、能力、學習風格、志向、興趣、性向及社經背景。
校本評核是指在日常學與教中,由學校任課教師來評核學生的表現。評核的分數將計算入學生在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舉辦的本地公開評核的成績。
第十一冊 變革管理 — 群策群力
 
本冊子是《高中課程指引》十二本小冊子系列的其中一冊,內容如下:
 
目錄
11.1 本冊子的目的
11.2 所需行動、潛在困難或不確定因素
11.3 如何應付困難或不確定因素
11.4 制訂溝通策略,確保持續不斷的進步
11.5 群策群力
參考文獻
 
 
11.1 本冊子的目的
 
概述推行新學制的潛在困難或不確定因素
為學校提供指引,說明如何透過有效的改革規畫,並獲取所有持份者的支持,群策群力,共同應付困難或不確定因素
 
 
11.2 所需行動、潛在困難或不確定因素
 
高中課程架構訂立了明確的宗旨和方向,並指出在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所採取的行動。然而,在政策的持續制訂和系統改革中所存在的未知之數,往往會帶來困難或一些不確定因素。不同組別的持份者對於學校教職員調配、資源分配和專業發展方面,無可避免地存在不同意見、競爭和期望,增加了改革的困難和壓力。
 
以下是學校在推行新高中課程期間要面對的一些潛在困難或不確定因素,尤其是在過渡期和早期實施階段:
 
確定班級結構;
規畫將會提供的高中科目及靈活分組;
根據課程、現有的空間和資源編排時間表;
規畫教師人手調配和繼任人選;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校本評核的安排;
其他學習經歷學生學習概覽的發展;
協助學生對應用學習1課程作出明智的選擇;
不同學習領域或科目的資源分配。
 
1應用學習前稱為「職業導向教育」。詳情請參閱《策動未來— 職業導向教育及特殊學校的新高中學制》(教育統籌局,2006)
 
制訂詳細的政策方針,例如:班級結構、校本評核的實施,有助解決部分潛在的困難或不確定因素。然而,有些困難需要學校領導人透過審慎的規畫,以及有效的協調才可以克服,例如:調配教師、與家長溝通、提供選修科目和編排時間表。因此,學校需要制訂適當的行動方案、持續的策略或試點計畫,以應付這些困難。
 
建議學校特別注意下列幾方面,以便為推行高中課程作好準備:
 
學校需要在不同範疇,包括學校文化、持份者的思維模式、教學法和評估,以及學校組織架構等方面進行變革,以提供一個寬廣而均衡的課程,配合學生的不同需要;
學校需要計畫重新調配教職員及其專業發展,以應付高中課程的實施,例如:調配教職員任教通識教育科;
學校需要有效利用由教育局及其他有關團體提供的支援,包括專業發展課程、學與教資源和各項津貼等;
加強與各持份者的溝通,確保他們理解和支持高中課程。
 
 
11.3 如何應付困難或不確定因素
 
推行新學制是香港教育制度的一個重大改革。為有效地推行改革,學校領導人應能:
 
營造靈活的學校環境,例如:重組行政架構,以便更能配合高中課程的要求;
利用人力、社會和文化資源,支援學校推行新學制;
重新訂定學校工作的優先次序;
靈活制訂行動方案,以便根據最新的政策、事件和調查結果作出調整。
 
學校領導人規畫有效的變革時應注意以下幾點,以應付在過渡期和高中課程推行初期所出現的困難和不確定因素:
 
獲得所有主要持份者(包括學校領導人、教學和非教學人員、家長和學生)的充分了解和支持,建立對高中課程和學校發展方向的共識;
凝聚學校各階層的力量,有效發揮領導能力;
推動學校各階層的團隊合作,分擔不同責任。
 
有效的領導不應只局限於少數的高級教師,而應採用分散式領導,以面對改革的挑戰。
 
分散式領導的理念認為一群人中集合了不同專長的人,把更多有潛能的人納入領導小組,從而帶動整個組織各項新措施的發展,在支持和信任的文化下,各項措施可以得到採納、調適和改善 (Bennett, N.,et al., 2003)。
 
學校領導人應與中層管理人員,包括科主任和特別組別負責人合作,匯聚專業知識,同心協力制訂行動方案,使高中課程能順利推行,尤其是在以下幾方面:
   
制訂策略和方案,解決高中課程各範疇的問題(例如:課程是否需要作出調適?怎樣調適?)、教學法(例如:應採用何種教學法以照顧一班不同能力的學生?)、評估(例如:怎樣在中五和中六的不同科目安排校本評核?);
訂定範疇和範疇之間各項措施的重要性和先後次序,例如:不同學習領域的協作;
根據校內和校外現有的資源和支援,考慮各項新措施。
 
學校可以設立一個專責小組,統籌所有與新學制有關的事務,包括教職員調配、專業發展、資源運用、高中課程規畫、靈活的時間表編排和校本評核。專責小組的主席可以是學校的副校長或高中課程統籌主任,而學習領域的統籌主任及/或科主任則是小組的成員。
 
專責小組之下可再分成幾個工作小組,每個小組分別負責一個與新學制有關的事務,並由副校長、不同的學習領域統籌主任,或特別組別負責人帶領。例如:由英國語文科科主任主持的工作小組,負責規畫教師的專業發展;而另一個由副校長主持的工作小組,則負責協調各學習領域之間的資源運用。
 
工作小組須向專責小組匯報工作進度,專責小組和工作小組會應定期舉行會議,商討所面對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專責小組或工作小組可視乎議題的嚴重性或重要性,提交教職員會議進一步討論,以確保學校的每一位教師都了解變革背後的理念,以及學校或各學習領域的最新發展。
 
學校應將有關準備新學制所採取的策略,向學校管理委員會或法團校董會報告。如學校管理委員會或法團校董會質疑學校某些決定是否符合學生的利益,(例如:學校決定不會為學生提供應用學習課程),則有關議題應交回專責小組再作考慮。
 
 
11.4 制訂溝通策略,確保持續不斷的進步
 
確保改革措施能成功推行,在改革過程中,除了主要的持份者如校長、副校長和教師的參與外,亦需要其他持份者的參與,包括學校管理委員會或法團校董會、家長、學生、學校支援人員、校友、社區及鄰近學校。學校需要與上述持份者加強溝通,讓他們投入參與,使高中課程在校內得以成功推行。
 
即將推行的新學制,已引起學校社區中各持份者的不同關注:
 
學校管理委員會或法團校董會會員關注學校發展方向,以及教師和學生的需要。
家長關注高中課程的學科選擇、新學歷的認可(即香港中學文憑),以及其子女未來升學或就業的出路。
學生關注他們應該選擇哪些科目,以及學習和評估方面的改變。
支援人員(例如:文書及校工、實驗室技術員)關注工作量的增加、就業保障及工作性質的改變。
社區(包括僱主)關注學生接受高中教育後,能否掌握所需的知識。
學校關注學生和資源方面的競爭。
 
要處理不同持份者的關注事項,學校需要制訂有效的溝通策略,確保不同持份者了解和支持改革措施。以下是溝通策略的建議:
 
持份者
溝通策略
學校管理委員會 / 法團校董會會員
透過定期舉行的會議,更新和分享資料
經常與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家長和學生溝通
參與更多新學制的規畫
家長
透過不同的途徑與家長溝通,例如:研討會、學校網頁、通訊、校報、學校活動、家長教師會活動等,讓他們得到最新的資訊
學生
透過集會、研討會、講座、小冊子、通訊、網頁及調查,與學生溝通
與學生分享不同範疇的資訊,包括高中課程、教學法、評估及職業輔導
成立學生會,讓學生反映意見
支援人員
讓支援人員得知學校在新學制下的變動
重新訂定支援人員的工作範圍,例如:實驗室技術員
向支援人員提供培訓
社區
透過各種方式改善與社區的溝通,例如:學校網頁、校報、通訊或開放日
與非政府機構及工商界建立網絡,為學生提供更多社會服務及與工作有關的經驗的機會
邀請校友分享他們的強項、經驗或專業知識,為學校的發展作出貢獻
其他學校
與同區或同一辦學團體轄下的學校建立網絡,以提供較少學生修讀的高中選修科目,分享課程發展及資源運用的良好經驗,以及協辦活動,豐富學生的其他學習經歷
 
 
11.5 群策群力
 
要成功推行新學制,不但有賴學校各主要持份者的貢獻,也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努力。因此,
 
教育局會:
  促進及協調有關政府部門和非政府組織所作的貢獻,以便為教師提供專業發展的機會,以及為學生提供其他學習經歷的活動;
  與各持份者,尤其是家長保持溝通,並透過不同途徑,包括「334」網上簡報、分區家長講座、小冊子、焦點小組會談、主題研討會等;
  能適時向社會公布新學制的重要進展;
  與大學和專上院校緊密合作,以便高中教育與高等教育能順利銜接;
  與僱主和公務員事務局說明香港中學文憑的新資歷,以便他們檢討相關工作的入職要求。
學校應提供寬廣而均衡的課程,並讓學生有足夠的選擇,如有需要,學校可與其他學校(同區或同一辦學團體)建立網絡以達到目的。
家長應給予子女適當的指導及支援,灌輸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以及加強與學校的溝通。
專上和高等教育院校應確保高中教育能銜接和連貫專上及高等教育,並有周詳的計畫,能適時向持份者傳遞新學制的重要資訊(例如:入學要求)。
專業團體應對課程改革建議,提供專業意見,並對課程評鑑作出回應。
僱主應致力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學習的機會,給予他們豐富的社會服務機會及與工作有關的經驗。
 
  反思問題
  你的學校有否制訂整體教職員的發展計畫或教師的個人發展計畫?  
  你的學校有否就教師任教高中課程,制訂調配或聘用計畫,以配合學生的需要?  
  你的學校有否制訂教職員繼任計畫,以便為實施高中教育改革作好準備?  
  你的學校有否計畫如何善用教育局提供的津貼,以及校內的教學空間和設備?  
  你學校的中層管理人員有否參與制訂高中教育的行動方案?  
  你的學校有甚麼溝通計畫,鼓勵不同持份者支持推行高中課程?  
  你的學校有否與非政府機構、工商界或其他學校建立網絡,以便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多元化的課程及其他學習經歷?  
 
 
參考文獻
 
刊物
 
Bennett, N., et al. (2003). Distributed Leadership. Summary Report, Spring 2003. British: NCSL
 
Blanchard, K. (2007). Leading at a Higher Level: Blanchard on Leadership and Creating High Performing Organizations. UK: Prentice Hall.
 
Collins, J. (2001). Good to Great: Why Some Companies Make the Leap… and Others Don't.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vey, S. (1989). 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New York: Simon & Schust
 
Covey, S. (2006). The Speed of Trust: The One Thing that Changes Everything.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Fullan, M. (2001). Leading in a Culture of Chang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Fullan, M. (2001). The role of the principal in school reform. New York: University of Toronto.
 
Fullan, M. (2002). Principals as leaders in a culture of change. New York: University of Toronto.
 
Goleman, D. (2004). Emotional Intelligence & Working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 London: Bloomsbury.
 
Goleman, D., et al. (2002). The New Leaders: Transforming the Art of Leadership into the Science of Results. London: Little, Brown Book Group.
 
Kotter, J. (1996). Leading Change. US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Kotter, J. and Rathgeber, H. (2006). Our Iceberg is Melting: Changing and Succeeding Under Any Condition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Michelli, J. (2007). The Starbucks Experience-5 Principles for Turning Ordinary into Extraordinary. New York: McGraw Hill.
 
Naisbitt, J. (2006). Mind Set! : Reset Your Thinking and See the Future.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Spillane, J. P. (2006). Distribute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Young, S. (2007). Micromessaging: Why Great Leadership is Beyond Words. New York: McGraw Hill.
 
網址
 
教育局﹕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學制 —「334」網上簡報
(http://www.edb.gov.hk/334)
 
Castagnoli, P. and Cook, N. (2004). Growing your own leaders: the impact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n school improvement. UK: NCSL.
(http://www.ncsl.org.uk/media-7b7-bd-growing-your-own-leaders-summary-2.pdf)
(Summary report)
(http://www.ncsl.org.uk/media-7b7-b8-growing-your-own-leaders.pdf)
(Full report)
 
Creasy, J., et al. (2004). Meeting the Challenge: Growing Tomorrow's School Leaders. UK: NCSL.
(http://www.ncsl.org.uk/media-7b7-ec-meeting-the-challenge-growing-tomorrows-school-leaders.pdf)
 
Hartle, F. and Thomas, K. (2003). Growing Tomorrow's School Leaders: The challenge. UK: NCSL.
(http://www.ncsl.org.uk/media-7b7-a3-growing-tomorrows-school-leaders-the-challenge.pdf)
 
The National College for School Leadership in the UK (NCSL).
(http://www.ncsl.org.uk/)
 
West-Burnham, J. (2001). Learning to Lead: NCSL's Strategy for Leadership Learning. UK: NCSL.
(http://www.ncsl.org.uk/media/659/34/learning-to-lead.pdf)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