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背景
為加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路德會梁鉅鏐小學四年級中文科教師運用了不同的閱讀策略以優化課堂教學,期望透過深層閱讀的方式帶動學生學會提取課文段意及主旨全面掌握篇章。教師透過設計一個完整而具組織的閱讀教學課,重點展現如何在教學中引起閱讀興趣、以問促思、分組協作等,整合文本理解與語文基礎知識,進行深層的閱讀教學,強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1. 構思多元化的課堂閱讀活動,透過多媒體教學、以問促思、協作學習等,引起閱讀興趣和提升閱讀能力。
施教情況
年級:小學四年級 課文:諸葛亮巧佈空城計 課時:約六教節 (每節四十五分鐘)
目的
內容
教學材料
課前準備
培養終身學習技能:網上搜尋 / 字典運用→ 自學能力、探究精神
著學生搜尋三國時代之歷史背景 (上網 / 圖書館)、預習課文內容及四字詞
課本 /
第一節
引起學習動機
播放動畫版《三國演義‧空城計》影片
電腦
輸入前置知識作學習鋪墊 (10分鐘)
學生匯報資料搜集結果 (教師進行補充) 教師交代故事背景 (10分鐘) 教師簡略講解歷史及時代背景: 三國: 魏─曹操 (司馬懿) 蜀─劉備 (諸葛亮) 吳─孫權 (周瑜)
白板 / 簡報 (三國鼎立圖)
溫故知新 (15分鐘)
重溫記敘六要素:→分組活動→協作學習
三國時代
事件起因:
諸葛亮率兵攻打魏國,出師不利,敗走西城,魏軍乘勝追擊。
人物:
諸葛亮 (蜀國)、 司馬懿 (魏國)
事件經過:
蜀國兵力不足,諸葛亮只好用計,他大開城門,吩咐士兵扮成平民掃街,自己則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見狀,心中生疑,立即退兵。
地點:
西城
事件結果:
司馬懿得知自己中計,慨歎不已。
簡報 / 工作紙 / 白板
第二、三節
深化閱讀的層次,加深篇章的理解
教學策略: 利用不同層次的提問,以問促思,加強思考
教學策略: 協作學習, 照顧差異
課文理解:(講解及教授時,以問促思,並著學生圈出關鍵詞)
描寫角度
諸葛亮
司馬懿
行動 / 形象
1. 不慌不忙→ 冷靜鎮定 2. 悠閒地 → 處變不驚 3. 拍手笑道 → 知己知彼、胸有成竹
/
說話
1. 「司馬懿知我平生謹慎,不會冒險,所以絕不會想到我在擺空城計。」→知己知彼 2. 「我們只有兩千五百名士兵,打得過他嗎?絕對打不過! 若是棄城而逃,也走不遠,一定會被他捉住的。所以只好冒一次險了。」→ 運籌帷幄 / 機智聰明 /善於計謀
1. 「看來城中有埋伏,如果我們貿然進入,必定中計,速速退兵。」→ 疑心重、謹慎。 2. 「我真不如孔明」→ 自知之明
(15) 看畢故事,你有什麼啟發?我們如何把學到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伸展、評鑑】→分組活動→協作學習
課本 / 簡報 / 白板
第四、五節
積累與回饋:讓學生沉澱所學,老師透過活動觀察,蒐集學生學習成果 / 了解學生的學習進程
語文活動: (第三節課堂請學生回家準備,第四節進行二人角色扮演活動) 活動一:扮演諸葛亮及司馬懿 (提取閱讀能力點:理解及複述)
說話內容
活動二:扮演蜀國及魏國士兵 (提取閱讀能力點:重整、伸展、評鑑)
蜀國士兵
魏國士兵
簡報 / 白板 / 分組輔助工具 (討論卡一)
分組輔助工具(討論卡二)
重點學習: 提取段意及主旨
段意及主旨 【複述、重整】→分組活動→協作學習 透過提問,引導學生說出各段的內容大要 (段意),並能歸納,以適當的用字寫出段意。
情節
部分
段落
段意
開始
交代故事的人物、起因、背景等
1-2
交代了三國時代 (時間),蜀國軍師諸葛亮 (人物) 攻打魏國出師不利,只好到西城搬運糧草作作戰後援 (事件起因 / 故事背景)。魏國大將司馬懿率領大軍直奔西城以斷絕蜀軍糧草,想佔領西城。
發展
展開故事
3
蜀將諸葛亮面對魏國大軍,雖知自己兵力不足,卻不慌不忙,反想到對策的計謀 (叫一些士兵扮成平民,另外一些士兵則躲起來)。→ 為故事製造了「懸念 / 伏線」
高潮
寫出人物的衝突、危機,是故事最緊張、最精彩和扣人心弦的部分
4-5
司馬懿率軍到城,只見城門大開,百姓掃街,諸葛亮則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恐防有詐,不敢貿然進入。諸葛亮交代敵強我弱,並了解司馬懿為人多疑及擺空城計的原因。
結局
故事結尾
6
記述司馬懿知道中計後,感歎自己比不上諸葛亮。
主旨
透過交代諸葛亮巧佈空城計一事,突顯他的機智與聰明,從而啟發我們應效法諸葛亮這種遇危而不驚、機靈而敏銳的解難態度。(品德情意)
第六節
延伸學習: 修辭手法─對比
對比手法: 1. 具體示例 :準備一些具體 / 可見的實例作比較,如大小 / 高矮 / 肥瘦等 2. 釋述:
3. 閱讀理解:找出課文例子:【複述、重整】→分組活動→協作學習
少:五千士兵
多:十五萬大軍
國力對比
蜀國:疲弱 打敗仗、只得五千士兵 (一個大將也沒有,一半士兵去運糧,一半兵力無法抵禦魏國)
魏國:強大 勝仗、十五萬大軍
人物形象對比
蜀國士兵:驚惶失措
諸葛亮:不慌不忙
教師舉出文中出現「對比」手法的例子,如:四字詞語 (驚惶失措與不慌不忙)、數量等。 學生分組:三組學生負責討論*人物性格的對比;三組負責國勢 / 形勢的對比 【以分組協作形式,設置不同程度的指示及學習內容,以照顧學生學習差異。】 註:*老師提供性格類型,學生找出事例【能力一般的學生】 老師提供事例,學生歸納性格類型【能力較高的學生】 4. 運用 /延伸學習:請同學口頭造句 / 分組造句
簡報 / 白板 / 分組輔助工具(討論卡三)
總結 (約5分鐘)
提問學生這課所學,以作學習跟進。
布置課業
教學反思
1. 整合規劃閱讀教學 教師有系統、有組織地規劃了一連串的閱讀教學課,著重培訓學生課前預習的自學能力、重視引起學生閱讀興趣、強調以問促思的思維訓練、鼓勵分組協作的文化,使學生能在適切的指導下整合文本理解與語文基礎知識,得到一個整全而深入的閱讀理解過程。這種整合規劃的教學模式,有助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2. 重視理解和啟發的過程 教師在閱讀過程中重視學生的理解過程,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教師能由一般字詞認識、句段理解,到篇章概括與分析等,都能予以學生適時的點撥,引導學生釋疑,循序漸進,使學生掌握不同閱讀策略,例如:找出關鍵詞句、段意及主旨等,也讓他們能深入地理解課文,得到閱讀帶來的各方面啟發與樂趣。
3. 照顧學生學習多樣性 教師尊重每位學生為獨立個體及其獨特之處,重視他們不同的學習進程,以因材施教的方式,精心設置不同的分組協作活動及學習材料,透過不同程度的指示及學習要求,使不同能力的學生也能各展所長,享受學習的樂趣。
檔案下載
檔案描述
檔案大小
附件一:撮寫段意工作紙
130KB
附件二:討論卡一:人物對白
94KB
附件三:討論卡二:撮寫段意
178KB
附件四:討論卡三:對比法
144KB
附件五:延伸學習:對比練習
18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