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寫作教學的行動研究,研究問題是:「如何培養學生對寫作過程的認知,並有效地運用寫作策略?」研究的理念來自認知策略教學 (cognitive strategy instruction)理論,也應用了鷹架 (scaffolding) 概念。這個報告只是一次實驗的總結,提出了我們對寫作教學初步的一些看法,我們將進行更多的實驗,將這個理念說明得更完備、更清楚。
(一)人類的認知策略系統
人類的「認知系統」司職個人的學習與認知的運作和行為。人類從外界刺激吸收訊息,通過注意及辨識的過程掌握這些訊息,儲存於「短期記憶系統」 ,有些通過儲存、重整等步驟 (包括選擇、組織舊資料與新資料重整,而其間又進行修訂),成為人類大腦內的「長期記憶系統」。 大腦在這個過程,又發展出一套「認知策略系統」,協助人類思考和解難。
(鄭昭明,1993) 註 1
(二)寫作的認知策略
從認知的角度去理解寫作行為,寫作是學生的認知活動。學生把儲存於長期記憶中的資料,加以提取、選擇、組織及修訂。目前,很多教師都能把關注力從寫作成果(學生作品)轉移到寫作過程,進行寫前教學活動設計,並會指導學生以腦圖或組織圖表的方式組織寫作材料,以協助學生解決寫作思維過程的障礙。但問題是,我們的學生有沒有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寫作思維過程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形成寫作策略系統,並進而能夠運用寫作策略完成寫作。 Michael Pressley等提出的「認知策略教學」(cognitive strategy instruction )的理論,在美國實踐時獲得了顯著的成效( 註 2) 。
本學年本組和元朗天主教中學楊惠文老師合作,將外國經驗移到香港的教室,我們參考了Pressley等人的寫作「思考工作紙」 (Think-sheet) ,同時針對學生的學習程度及學習模式,設計教學活動,通過工作紙有組織的提問,並應用鷹架(scaffold)概念,協助學生掌握寫作思考過程。實驗獲得令人驚喜的教學果效。
(三)鷹架與學習
如上所說,我們的教學設計也應用了鷹架概念。 鷹架 (Scaffolding)這個名詞首先由Wood, Bruner, and Ross於1976年做父母及孩子交談研究時提出。Scaffolding 的原意,是建築過程中一個暫時的結構,香港稱之為「搭棚」。在教育方面,「搭棚」是一個比喻,指的是一些協助學生學習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在學習課業(task)時,將注意力集中到學習難點上,減少或不用做一些摸索。 教師的角色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幫助或協助(help)學生完成一項課業 (task) ; 如同棚架的性質是暫時的,教學目的是引領學生邁向未來,使他們在新知識和新概念得到進益 (註3) 。我們設計的思考工作紙及教學活動,正採取個概念。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和不同設計課題來說,所要鷹架步驟的多寡及內容便會不同。這個行動研究是大家努力所得的結果,我們希望能給語文教育同工一些啟示,讓我們的學生都能夠學懂自己學習 , 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
註 1 謝錫金、岑偉宗編著 (2000) 《中學中國語文科寫作教學理論及設計》。
香港:香港教育署輔導視學處中文組。 頁二 , 頁九至頁十。
註 2 Pressley, M. J. & Associates, Burkell, J., et al. (1990) Cognitive Strategy Instruction that Really Improves Children's Acade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 Mass. : Brookline Boo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