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認知策略寫作教學
類別:
校本閱讀單元設計
科目:
中國語文
適用級別:
中一
協作學校:
元朗天主教中學


設計理念及研究問題

 

這是一個寫作教學的行動研究,研究問題是:「如何培養學生對寫作過程的認知,並有效地運用寫作策略?」研究的理念來自認知策略教學 (cognitive strategy instruction)理論,也應用了鷹架 (scaffolding) 概念。這個報告只是一次實驗的總結,提出了我們對寫作教學初步的一些看法,我們將進行更多的實驗,將這個理念說明得更完備、更清楚。

(一)人類的認知策略系統

人類的「認知系統」司職個人的學習與認知的運作和行為。人類從外界刺激吸收訊息,通過注意及辨識的過程掌握這些訊息,儲存於「短期記憶系統」 ,有些通過儲存、重整等步驟 (包括選擇、組織舊資料與新資料重整,而其間又進行修訂),成為人類大腦內的「長期記憶系統」。 大腦在這個過程,又發展出一套「認知策略系統」,協助人類思考和解難。

(鄭昭明,1993) 註 1

(二)寫作的認知策略

從認知的角度去理解寫作行為,寫作是學生的認知活動。學生把儲存於長期記憶中的資料,加以提取、選擇、組織及修訂。目前,很多教師都能把關注力從寫作成果(學生作品)轉移到寫作過程,進行寫前教學活動設計,並會指導學生以腦圖或組織圖表的方式組織寫作材料,以協助學生解決寫作思維過程的障礙。但問題是,我們的學生有沒有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寫作思維過程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形成寫作策略系統,並進而能夠運用寫作策略完成寫作。 Michael Pressley等提出的「認知策略教學」(cognitive strategy instruction )的理論,在美國實踐時獲得了顯著的成效( 註 2) 。

本學年本組和元朗天主教中學楊惠文老師合作,將外國經驗移到香港的教室,我們參考了Pressley等人的寫作「思考工作紙」 (Think-sheet) ,同時針對學生的學習程度及學習模式,設計教學活動,通過工作紙有組織的提問,並應用鷹架(scaffold)概念,協助學生掌握寫作思考過程。實驗獲得令人驚喜的教學果效。

(三)鷹架與學習

如上所說,我們的教學設計也應用了鷹架概念。 鷹架 (Scaffolding)這個名詞首先由Wood, Bruner, and Ross於1976年做父母及孩子交談研究時提出。Scaffolding 的原意,是建築過程中一個暫時的結構,香港稱之為「搭棚」。在教育方面,「搭棚」是一個比喻,指的是一些協助學生學習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在學習課業(task)時,將注意力集中到學習難點上,減少或不用做一些摸索。 教師的角色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幫助或協助(help)學生完成一項課業 (task) ; 如同棚架的性質是暫時的,教學目的是引領學生邁向未來,使他們在新知識和新概念得到進益 (註3) 。我們設計的思考工作紙及教學活動,正採取個概念。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和不同設計課題來說,所要鷹架步驟的多寡及內容便會不同。這個行動研究是大家努力所得的結果,我們希望能給語文教育同工一些啟示,讓我們的學生都能夠學懂自己學習 , 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

註 1 謝錫金、岑偉宗編著 (2000) 《中學中國語文科寫作教學理論及設計》。
香港:香港教育署輔導視學處中文組。 頁二 , 頁九至頁十。

註 2 Pressley, M. J. & Associates, Burkell, J., et al. (1990) Cognitive Strategy Instruction that Really Improves Children's Acade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 Mass. : Brookline Books.

 
設計構思

寫作題目:元朗百鳥塔公園

教學對象: 寫作能力弱至中等的學生

學習目標:應用步移法寫作遊記

 

施教情況

學與教活動

施教情況

教學理念

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及學習困難。

  • 這次寫作活動配合單元教學重點:步移法 ; 學生通過閱讀〈大明湖〉這篇學習材料認識了步移法,了解到寫遊記的時候,可以行程為線索,將活動及所見景物依次貫串起來;但教師認為仍需要協助學生有系統地觀察及紀錄寫作材料。
  • 學生寫作時鮮有認真規劃和組織,教師設計寫作工作紙,目的在透過提問,協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寫作遊記的思維過程。問題的設計針對記敘文類的要素和結構。
  • 設計使學生了解是次寫作的學習目標和明白工作紙的目的,也就是了解運用策略的重要。

 

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是設計鷹架的第一步。

工作紙的提問是教師設計的鷹架,有兩個學習目標:

  1. 應用步移法寫作遊記
  2. 培養 學生對寫作過程的認知,並有效地運用寫作策略。

寫作策略一 :了解寫作程序,包括計畫、組織、寫作和修訂。

寫作前活動 (一)

搜集寫作材料
  • 為了協助學生搜集足夠的寫作題材及引起寫作動機,教師安排了一次遊覽「元朗百鳥塔公園」的活動。
  • 學生在遊覽時需要完成工作紙 , 工作紙目的是指導學生以步移法觀察和紀錄景物。

    (工作紙 1)
 

寫作前活動(二)

計劃及組織

學生在下筆寫作前,教師使用思考工作紙(「寫作計劃工作紙」及「組織工作紙」)協助學生計畫寫作、選材及組織寫作材料。

注意事項:

教師必須按題號次序指導學生認真思考。

工作紙 2(寫作計劃工作紙) 

工作紙 3(組織工作紙) 

寫作策略二 ;寫作時心中要有「假設讀者」,這樣才能引起寫作動機;這對寫作內容的選取及寫作目的的確立也起關鍵作用。

寫作策略三:

教師必須鼓勵學生暫時放下文句、語法等技術問題,學生不懂得寫的字可用任何方法代替(包括同音字甚至圖畫),以免妨礙文思。

寫作後活動:

修改文章
  • 完成寫作後,以修改工作紙按題號次序指導學生進行修改。
  • 最後處理語句、錯別字等問題。

工作紙 4 (修改工作紙) 

 

 

教學反思

  • 是次作文配合單元教學目標,寫作前學生已掌握寫遊記時,以步移法組織文章的方法。實地觀察去搜集資料之活動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寫作題材。
  • 思考工作紙能有效讓學生認真思考及有步驟地經歷寫作過程。據學生回應,工作紙能協助他們寫作,往日他們寫作時不會考慮工作紙上所提及的問題,「隨便寫完交俾老師就算」。
  • 據學生回應,「假設讀者」有助他們寫更多的文字,他們的理由是「想他(指讀者)知多一些有關元朗公園的事情」。認知寫作理論也指出在修改文章時,若有假設讀者,有助學生提高警覺,修正令人難明的句子。
  • 教師觀察到學生從思考到下筆的速度比往日快得多,觀察員發現寫作開始的時候 , 學生為不懂得寫的字受到困擾,教師也為學生文句中多有口語感到憂慮,但當大家都放下這些重擔之後,我們看到往日寫作能力和寫作動機不強的學生都能很快下筆。
  • 觀察員發現一位學生不願意寫作, 他表示遊覽當日又悶又熱,沒有甚麼可寫。觀察員叫他寫下這些感受時,他立即下筆。觀察員問他為甚麼這時又願意寫作,他答:「我突然明白了」。觀察員有這樣的分析:學生其實很在意教師的期望,同時受到所學習篇章的影響 , 以致不敢表達真我 ;教師若能為學生打破這些障礙,學生的寫作便輕鬆多了。另外一位學生向教師提出他不知道如何開始下筆的問題,觀察員引導他參考〈大明湖〉,他便開始寫作了。
  • 整體觀察這次寫作活動,發現學生其實在寫作的過程中困難重重,很需要教師的協助,思考工作紙的鷹架設計有助他們計劃、組織及修訂;學生在了解寫作的思維過程之後,應該可以逐步脫離依賴工作紙輔助,內化寫作程序而能獨立寫作。

 

檔案下載

檔案描述

工作紙 1 (463 KB), 教師版 (478KB)

工作紙 2 (26 KB), 教師版 (30 KB)

工作紙 3 (21 KB), 教師版 (27 KB)

工作紙 4 (23 KB), 教師版 (32 KB)

 

版權所有 © 2022 教育局 語文教學支援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