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拓寬學習空間──以繪本閱讀照顧學生多樣性
類別:
教學設計
科目:
中國語文
適用級別:
小三級
協作學校:
八鄉中心小學


設計背景

八鄉中心小學是一所以招收非華語生為主的學校,教學語言以英文為主,學生在中文課以外較少機會使用中文,學習中文的動機和興趣不高。學校教師有見校園附近有流浪貓出沒,於是申請基金,於校園內設立貓舍收留五隻小貓,以身教實踐生命教育。中文科亦緊抓契機,設計了一個以貓為主題的繪本閱讀課程──一至六年級學生均閱讀一本與貓咪有關的繪本:一方面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藉繪本閱讀帶動語文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則培養學生關愛、責任感等正面的價值觀。

 
設計理念
1. 善用環境優勢,增加接觸大自然的生活體驗
學校擁有美麗的大自然環境,一片綠油油開滿小黃花的草地,加上貓舍的成立,這些獨特條件正正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空間,不單豐富了貼近生活的學習素材,而且擴闊對大自然、對生活的體驗。支援人員看準這些優勢,協助學校發展具校本特色的課程,一至六年級縱向規劃以貓為主題的繪本閱讀課程。
 
2. 配合非華語生的特性,創造繪本教學的空間
「圖畫書有『特殊』功能:圖畫會『說話』;圖畫是無國界的語言;圖畫是理解的重要線索。」(張永德,2016)圖畫書的功能與特質正可配合非華語生識字量較少的學習需要。「豐富概念的輸入及輸出,不一定用文字,一念、一圖也可促進思維及詞彙的發展。」(黃潔貞,2016) 圖畫能消除非華語生閱讀文字的障礙,提高其閱讀的興趣,同時圖畫有豐富的內容及信息,能帶動語文學習,並可訓練思維能力,培養品德情意。學校有系統地推行繪本教學,設立繪本周,一至六年級學生均閱讀一本與貓咪有關的繪本,並配合連串活動,如參觀貓舍等,營造學習氣氛。
 
3. 選材扣連生活,促進反思
配合學校貓舍成立,一至六年級選取與貓咪有關的繪本,讓學生的學習得以扣連現實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三年級所選繪本《沒有名字的貓咪》為例,故事中的主角「沒有名字的貓咪」的遭遇與「校園貓咪」(流浪貓)的遭遇相近,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產生共鳴。教師選取連繫生活的學材,希望學生體現閱讀與生活息息相關外,更希望學生反思生活,從認識到內省,逐漸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以三年級繪本設計為例,學生通過閱讀加深對流浪貓問題的思考,反思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以至人與人之間應彼此尊重。
 
4. 運用不同層次的提問,培養高階思維
「提問是培養學生思維習慣的有效工具,將提問、思考和理解三者緊扣和互動,促進不同層次的思考能力,以發展學生的潛能。」(課程發展議會,2014)繪本教學運用引領思維閱讀策略,著重學生觀察圖畫細節,藉圖畫的線索推測故事發展。教師透過不同層次的提問,如複述、解釋、重整等,讓學生逐步掌握文本的內容;又運用伸展、評鑑、創意、比較、預測、解難等方法,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拓展對圖畫的想像,培養高層次的思維能力。
 
5. 善用社區資源,拓寬視野
「教師可以利用校園、家庭、社區,提供全方位學習的機會,擴闊學生的學習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充足的渠道以發展個人能力。」(課程發展議會,2014)照顧學生多樣性不只限於知識層面和課堂層面,創設不同的平台,讓學生把知識化為行動,把習得的知識、態度實踐出來。學生先透過參觀學校貓舍,連繫繪本知識、鞏固所學;進而透過戶外學習,如到訪嶺南大學愛貓組考察活動、探訪收養了58隻安哥拉貓的義工,把學習連繫生活和社區,拓寬視野。

 

 

施教情況

本文以三年級教學設計為示例,展示如何善用繪本的特點,照顧學生多樣性。
   
學習材料簡介:
書名: 《沒有名字的貓》
作者: 薛爾‧佛利
繪圖: 布萊恩‧洛夫洛克
譯者: 胡洲賢
出版: 大穎文化
 
內容概要:
一隻沒有名字的流浪小貓,每天都好餓,晚上牠得要非常努力地去尋找食物來填飽肚子。牠到過中國餐館、意大利餐廳和印度餐廳,好心人給牠吃美味的芙蓉蛋、香噴噴的忌廉煙肉意大利粉,或是讓人垂涎的咖喱雞肉。一看到這些食物,小貓總是毫不猶豫的衝過去,一口接一口,吃得精光,只是為了生活下去……

 

學習重點
1. 閱讀:
理解故事內容
觀察圖畫所表達的信息與情感
朗讀時能按文本意思表達感情
2. 寫作:
將貓被領養前和領養後的生活環境及情況以段落方式描寫出來
3. 說話:
能圍繞話題,簡單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能運用適當的表情及語氣說出重點內容
4. 聆聽:
理解故事內容
5. 文學:
觀察作品中的細節,領悟作品中的色彩運用及前後對比
6. 品德情意:
扣連生活,從動物的角度思考,反思人類與動物的關係,培養尊重生命、愛護動物的價值觀
7. 思維:
運用引領思維閱讀策略,觀察圖畫細節,推測故事情節發展

 

教學流程
參考張永德博士(2016)的設計,繪本《沒有名字的貓咪》教學設計包括引入、發展、思考與總結及延伸活動四部分。
1. 引入:
  教師展示書名和繪本封面,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回答問題、初步聯想,引發學生閱讀故事的興趣。
   
2. 發展:
  教師與學生共讀文本,運用引領思維閱讀策略,著學生一面細心觀察圖畫細節,一面推測故事的發展。閱讀過程中,教師會運用圖畫,連繫學生生活經驗來釋詞,積累與繪本主題有關的心理詞彙。因應圖畫的線索,設計不同層次的提問引導學生理解、思考圖畫的意涵;布置合適的活動拓展學生的想像,深化對文本的理解。教師擬寫教學設計時,按故事發展的重點劃分成若干部分,配合相應的教學策略/學習活動:

 


生涯規劃教育單元二:職業探索

故事發展/學習重點 策略運用/學習活動舉隅 理念/說明
( I )
介紹主角貓咪的背景,理解貓咪的生活環境。
故事朗讀
連繫生活經驗理解詞語
  –「孤伶伶」是甚麼意思?
  –你能舉出「孤伶伶」的例子嗎?
  –生活裏哪些人讓你覺得他孤伶伶?
「圖畫會說話」:善用繪本的特質,以圖畫連結學生生活經驗,理解詞語。
( II )
理解貓咪的遭遇及推測故事發展,找出情節中的共同點。
師生共讀貓咪到訪第一間餐廳的情節。
學生分A、B組,分別閱讀貓咪到其餘兩間餐廳找食物的經過,整理資料完成工作紙。
A、B組學生互相向對方分享到訪第二或第三間餐廳的情節。
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除了師生共讀外,讓學生自行閱讀、同儕間分享閱讀,讓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學會不同的閱讀方法。
( III )
學生按自己的文化背景,想像貓咪的遭遇及推測故事發展。
學生想像自己是第四間餐廳的老闆,完成工作紙,思考內容包括:
  – 你開的是哪一個國家的餐廳?
– 怎樣用你國家的語言向貓咪打招呼?
– 你會給貓咪哪種代表你國家的食物?

善用學生多元文化的背景,促進文化共融,提升學生對自己民族的認同感。
( IV )
代入角色理解貓咪的想法。
文本討論,深化主題
  貓咪喜歡餐廳的食物嗎?
如果不喜歡,為甚麼牠每次都把食物吃光?
分組討論貓喜歡吃甚麼。
認識貓的特性和流浪貓的基本需要,加深對繪本信息的理解。
( V )
觀察圖畫及顏色的運用,推測情節發展。
觀察跨頁的景物和用色,對比跟前文的不同,分述/比較兩者予人的感覺

 

前頁

後頁

顏色

深藍、灰、黑

綠、黃

景物

馬路、街上的店舖已關閉

森林、樹、一座房子、美麗的花園

感覺

黑暗、深沈

光明、溫暖

小貓咪從黑暗走進光明,推想故事的發展。
學習欣賞圖畫的顏色運用,透過用色的前後對比,推測故事的發展,感受文學之美。
( VI )
對比故事的情節,比較貓咪前後的反應,理解故事的中心思想。
觀察貓咪吃食物的神情和反應跟之前有何不同
對比前後文:
 

 

貓咪的反應

小貓咪朝那盤咖喱雞肉飛奔過去,先聞了聞,再大吃一口……

小貓咪像閃電般的往盤子衝過去。牠聞了聞貓食,大吃一口……再一口……又一口……直至食物吃光光。

對比閱讀圖畫與文字的前後不同,理解貓咪的心情和需要,加深對繪本信息的理解。
( VII )
觀察貓咪及人物的神態和說話,理解角色的思想感情。
文本討論,深化主題
  為甚麼貓咪吃完食物後會清潔嘴唇和爪子?
  為甚麼媽媽說:「牠看起來很像一隻流浪貓。」
  為甚麼媽媽說需要再養一隻貓咪?
  為甚麼小貓咪需要一個家?
了解貓的習性和流浪貓的基本需要,加深對繪本信息的理解。
( VIII )
連繫故事內容及書名的意義,推想故事結局及往後的發展。
連繫生活經驗,發揮想像
  這本書的書名是甚麼?姐弟為貓咪第一件做的事是甚麼?
  姐弟為貓咪改了甚麼名字?
  你又會為貓咪改甚麼名字呢?為甚麼?
  想想貓咪以後的生活將怎樣發展?
請學生為故事主角改名,呼應書名,深化故事主題。
學生改名一方面發揮創意,另一方面讓學生按自己的文化特色改名,促進文化共融。
 
3. 思考與總結:
讀畢繪本,教師先透過寫作活動總結繪本所學,要求學生把貓咪流浪時和領養後的生活環境 及情況描寫出來,讓學生思考貓咪需要怎樣的生活。然後,教師深化繪本主題,布置深層次 討論活動,例如藉人們替寵物打扮的圖片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反思人類與動物的關係,說出感受及表達意見。
 
4. 延伸活動:
到香港嶺南大學考察,跟隨「嶺南貓關注組」的學生義工,參觀本港首間為校園流浪貓設立餵 食站的大學。透過校園導賞、遊戲、分享,引導學生認識社區內其他照顧流浪動物的組織,感 受如何愛動物、愛生命、愛社區,思考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學習與動物共融,連繫繪本主 題,內化所學。
 
學生學習成果:
1. 提高學習興趣和動機
學校大部分是非華語生,以往學習中文的動機較低,學生語文能力較參差。「圖畫是無國界語言」繪本的構圖、情節豐富,令學生不受文字和語言的窒礙,樂於學習。繪本題材切合學生的生活,學生閱讀時感到親切又有趣。學生課堂表現積極投入、踴躍表達意見,學習興趣濃厚,學習動機大為提升。
 
2. 提升語文能力
非華語生識字量不多,教師善用繪本的特點,適時重複故事內容,前後比較,以圖畫解釋說明,有助學生理解字詞及故事內容;而在繪本閱讀的過程中,亦幫助學生建構和積累文本以外的心理詞彙,提高學生的識字量和理解能力。透過文本細讀,學生有很多討論和分享機會,帶動說、寫能力的培養。
 
3. 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以引領思維閱讀策略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學生的表現超出教師預期,學生的觀察和發現比教師還要多,觀察力和敏覺力提高。學生藉圖畫線索推測故事情節發展和結局,培養創造性思考能力;學生通過討論、思考、判斷,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奠定明辨性思考能力的基礎。
 
4. 培養品德情意、正面的價值觀
學生從繪本中學會貓的基本特性、照料貓的知識,思考人與動物的關係,從中培養關愛流浪貓的美德、學會尊重生命、關心社區等價值觀。透過參觀學校貓舍、照料「校貓」及嶺南大學考察等延伸活動,學生不但能親身體會關愛動物、尊重生命的價值,更將品德情意具體實踐在生活中,令校園貓咪得到更佳的愛護;又通過自評檢視、反思自己對動物的態度,逐漸培養關愛、尊重、責任感等正面的價值觀。
 
5. 拓寬視野,連結未來
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於課室,逐步延展到校園內外,連結社區環境,學生在課堂上習得的知識和態度可通過日常生活、戶外學習活動實踐出來,擴闊體驗。學生多來自基層家庭,他們參觀嶺南大學時眼界大開,驚嘆校園之大,教師因勢利導,鼓勵他們訂立長遠目標──考進大學。是次學習經歷從校園貓咪開始,連繫社區,連結未來,學生的學習和視野進一步拓寬,為終身學習的目標播下了良好的種籽。
 

教學反思:

1. 選材有趣,更愛中文
一般而言,繪本是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讀者就算只看繪本中的圖畫,也能理解作者想表達的內容。這有利能力稍遜的學生較易將故事內容與語文知識聯繫起來,令學生在一邊享受有趣內容的同時,可更專注及容易掌握相關語文知識。由於讀者已從繪本的圖畫中了解了其內容,故內容理解便不會再成為學生的負擔。反而怎樣表達他們自己的見聞和想法才是重要的課題。老師如能因應學生的能力,教導及協助他們訂下合理的學習目標,學生應不難愛上閱讀和主動學習中文。
課程統籌主任杜國權博士
 
2. 不同能力,同樣受益
無論是非華語生或本地生,能力較高或較低的學生,都對故事充滿興趣。與學生共讀的過程中可見,他們非常踴躍地參與,對於故事的內容及發展都很期待,對教師的提問亦很主動地回應,而且有時更會說出令人驚喜的發現或分析。在後期大多數學生(包括能力稍遜的學生)已掌握仔細分析圖畫的能力,亦能從中推敲出文字內容或猜想故事的發展。以往一些能力較弱及較被動的學生,亦變得更主動願意參與討論,以及願意嘗試回應老師的提問。
雷貫方老師
 
3. 閱讀有法,聯繫生活
學生透過仔細觀察圖畫,理解圖畫所表達的意思,再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及文化背景,由教師以導讀方式協助學生理解故事內容。非華語生可認讀的字詞量不高,老師用不同形式提問故事的內容,讓學生作前後比較,有助加強學生對字詞及句子的理解,亦有助學生理解故事的主題及背後帶出的價值觀,引起學生的反思。
馬惠儀老師
 
參考資料:
1.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2015)(編)。《童書學與教資源套(1):童書閱讀與欣賞》。香港:教育局。
3.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2015)(編)。《童書學與教資源套(2):童書教學的理念與方法》。香港:教育局。
4.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2016)(編)。《童書學與教資源套(3):童書教學設計示例》。香港:教育局。
5. 張永德(2016)。「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學與教:圖畫書閱讀(小學)」研討會講義。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
6. 黃潔貞(2016)。「應用理論性指導原則為智障學生編選中國語文學習教材校本支援計劃」講座講義。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處特殊教育需要組。
7. 課程發展議會(2014)。《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小一至小六)》。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8. 課程發展議會(2017)。《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鳴謝:
八鄉中心小學


版權所有 © 2022 教育局 語文教學支援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