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太在「給青年的信」中曾經提到:「從事義務工作是向他人表達關懷和仁愛的行動,是個人對社會的承擔,也是創造豐盛人生的一種積極態度。為人服務不只可以為自己和他人帶來喜悅,也是很好的學習機會。通過接觸社會上需要支援和協助的人,我們會更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亦會更明白幸福並非必然的道理」。社會服務(Community Service)對全人成長的重要性眾所周知,它是課程改革建議中學校應為學生提供的五種基要學習經歷的其中一種,以能幫助學生培養勇於承擔的精神和責任感,以達致全人發展的目標。

 

社會服務對學校來說不是新的項目,但以往在學校推行的社會服務大多只作為一種課外活動,甚至作為一種補償過失的「服務令」,今天的社會服務強調以學習為本,在課程的規劃上,強調知識、技能、價值觀與態度上的獲益;此外,社會服務涉及學校與對外機構的關係,與以往教師只專注校內事務的做法很不相同,透過社會服務得益的不只是受服務的對象,更是學生、教師,甚至可以是整個社區;故此在推行社會服務時,教師不但要關注學生能否獲益,所獲得的經歷又如何在學生身上產生深化和持續的效用,更要留意如何與社區和不同的合作機構保持良好的夥伴關係,共同建立一個關懷的社區,凝聚充沛的社會資本。
 

從學校推行的層面來看,教師要曉得如何把社會服務與課程結合,並建基在舊有的強處上,以產生預期的理想效益。本文透過全方位學習網絡學校間的一些經驗,除了扼要介紹社會服務的一般推行階段與步驟,如何與現今課程的連繫,包括學習目標、跨學習領域,以及四個關鍵項目等,更強調怎樣為學生製造機會,深化學生的學習經歷,並指出學校與外間機構在夥伴合作的關係上要注意的地方,希望能成為教師在推行社會服務時的一點參考。


回主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