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社區群體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
在2000年的教育改革文件上曾提出「社會支援教育」,在現今講求協作、連繫的全球化趨勢下,學校在社群中永不能成為獨立的個體,故此與社區有強大連繫的學校會被視為一所高效能的學校(CEDC,
2000),正如前言所述,在社會服務的推行上,社會資源可用於學校,相反,學校和學生亦可被視為社會上的有用資源。學校要建立網絡,透過良好的夥伴關係增進彼此的效益,一方面社會機構能提供更多令學生增益的活動,另一方面學生為社會機構,以致整個社區群體能注入新的動力,「凝聚社會力量」,彼此建立在互惠的基礎,至於如何開展和維繫這夥伴關係,使能持續增益和發展,學校或許需要留意下面四大原則:
一)
Identity利用較整全的方法去探知不同角色以配合在學生和社區層面上彼此的需要
-
學校與機構需有雙方同意的工作計畫,該計畫當然要同時配合學生和社區層面的需要
-
每個合作機構需清楚自己的特殊角色和責任,並認同彼此間地位對等
-
所訂定的合作計畫,若如中央政策配合,必能事半功倍
二)
Openness無論在學校的校舍環境與合作關係上都需要一條開放以及可溝通到的渠道
-
學校要向外建立開放校園的文化,讓人感到學校隨時歡迎與外界溝通
-
在合作的關係上,盡力保持高的透明度
-
彼此清楚所共同採用的溝通方法
-
在合作關係開展時,彼此預算可能會遇到的危機或障礙
三)
Acceptance在工作手法上需要很高的包容性及參與性
-
在引入社區資源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先鼓勵家長參與,有了家長的協助,聯繫對外資源必更有果效
-
在許可的條件下,願意為社區提供資源,包括開放校舍,讓社區機構為不同的青少年人舉辦活動
-
學校本身能讓社區感到參與的主動和自願性
-
在適當的時候,讓不同的活動持分者表達意見
四)
Engagement需積極與夥伴就清晰的學習目標上發展強而有力的雙互關係
-
主動與其他學校連成網絡,並邀請社區機構在網絡上扮演夥伴的角色,以達致互惠的關係
-
彼此認同共同參與評鑑的重要性,並就表揚方式達至共識
-
協作項目完成後能總結經驗,不要只著眼於短期計畫,長遠合作計劃與短期參與之間需取得平衡
-
清楚釐訂各群體的參與負荷
學校若要與社區群體建立持續及良好的夥伴關係,需要周詳的策略,製造早期的成功經驗是重要的一步,此外良好的關係要建立在彼此互信的基礎上,我們不要作出輕率的承諾,和社區機構合作亦不是把教師照顧學生的應有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再加上,每位教師亦要清楚,當他們接觸一個群體或機構時,他是以學校成員的身份去聯繫,故此長遠的關係,不應只建立在一兩位教師身上,而是學校的整體和外界相連,關係才會繼續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