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社會服務的考慮
不少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而且相信,服務與科目學習配合能幫助學生整全的發展。學生能夠透過這類學習機會建立與社會的連繫,學會作出深思熟慮的決定,懂得使用有效的溝通方法,掌握問題解決的技巧,達到助人助己的目標。但為什麼仍有那麼多教育工作者對這種學習方法卻步呢?
在芸芸的限制與阻力中,以我們現在社會中對孩童角色的基本了解所產生的阻力最大。工業化使孩童與成年人世界完全分割,當保護孩童免受童工剝削以及使孩童遠離危險的工作環境等正面目的走到極端時,都會產生不幸的後果,就是孩子永遠被成年人看待為不事生產的負累。根據這個看法,當孩子要為社區服務時,便認為永遠不能達至成年人工作的果效,因而否定了孩子對社會的付出和貢獻。
服務學習本身的理念就是讓孩子需要透過參與的過程去學習和成長,這和教育上的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一脈相承。最好的反例證,可以由我們現今孩子的反叛及疏離的行為表現出來,這些問題的根源是由於我們把學生看待成沒有能力以及無貢獻,不能付出的個體有關,這連他們自己也不清楚確定他們在社會中的角色。故此真正的阻力來自我們文化下錯誤地對待孩子的身份、能力與角色而起。
對於教師來說,當他們想推行社會服務的時候,有什麼實際的障礙呢?
1)
加重教師的工作量,例如需要接觸不同群體,安排有效的學習方法等
2)
在不熟悉的環境下學習容易產生管理的問題,教師欠缺安全感
3)
社會服務需要時間去搜集蓋涵學習領域知識的材料
4)
學生的安全責任問題
5)
安排交通
6)
在課節時推行,會影響教師人手的調動以及其他沒有參與社會服務的同學
7)
額外資源的需求
任何有興趣為學生開展社會服務的教師,在推行之前必定會面對以上的問題,但當社會服務開展後,學生又投入地參與,教師的壓力便會慢慢減少,因為他們的學生在教育和資源的層面上已成為教師的夥伴,問題及困難的解決已不再重要,若教師在起初只看到困難的表面而退縮,學生便失卻寶貴的學習機會,社會亦少了一份寶貴的資源;一次良好而且有素質的社會服務會使學生肩負他們對學習的責任。當學生覺得他們的學習和參與能帶來社區小小的改善,他們會更投入和渴望去學習。當然對一些在課室管理上都缺乏安全感的教師來說,無論帶學生到學校以外的機構,或邀請外間機構的人員來校都一定會感到一定的壓力。
成功社會服務的推行需要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及社區的參與和溝通,故此要面對各種限制和困難前,各持份者的良好溝通是首個最重要的基礎。
宜
- 與學校課程連繫,配合某些科目或跨科目的學習目標
- 讓學生認識社會的真正需要,並與他們一同去決定服務對象和模式
- 讓學生的學習與接受服務的對象同時獲益
- 在服務前,給學生足夠的訓練和準備,並對服務對象有充足的認識
- 透過學校社工或社會服務機構作服務的連繫與聯絡
- 肯定學生的每項付出,無論那些付出有多少
- 鼓勵參與過社會服務的學生在將來有更多參與
- 在服務的過程中,與教師一同參與
- 在學校表揚學生在服務中的貢獻
- 讓學生在服務後說出他們的感受
- 接受學生在服務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負面情緒,並向學生提供正面的回應
- 讓學生選擇適合他們個性與能力的服務角色
- 讓學生在過程中,並服務後,說出他們學到什麼東西
不宜
- 只作為一次性的義工服務
- 作為在學校課程外另加或額外的工作
- 只計算提供服務的時間作為評鑑的指標
- 作為學校將功補過的懲罰/補救性工具
- 只讓高年級的學生參與
- 只讓學生或接受服務的其中一方得益
- 欠缺足夠的事前預備和訓練
- 讓一切安排給教師作主
- 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貢獻只作批評
- 沒有讓學生對服務對象作較深入的認識
- 讓學生感到參與社會服務只是為了滿足學校或服務機構的需要
- 在學習的過程中,疏忽了教師的參與
- 在學校裡埋沒學生曾付出過的努力,而不讓其他教師和同學知道
- 沒有為學生提供抒發感受的機會
- 否定學生在服務過程中產生的負面情緒,而硬要學生接受教師的那一套「正面」價值和想法
- 讓學生混淆他們自己在服務過程中所要扮演的角色
- 沒有機會讓學生自己說出在社會服務中所學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