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盧灣區的位置──沿黃浦江的盧灣區北起中山南路、南至黃浦江、東起高雄路、西至瑞金南路的南部濱江。位於盧灣中南部發展較為落後,而北部的淮海中路相對較發達。
根據世博網6月27日消息:盧灣區著眼於「世博後」的持續發展,抓住世博的帶動和輻射效應,進行周密部署。這則報道提醒我們,地區發展要有前瞻性,並要作長遠的思考。
一是如何看待世博機遇。世博的最大效應,在於它成為城市發展的驅動力。所以,我們是否真的抓住機遇,不僅在世博中,更要看「世博後」。盧灣區的南部,位於世博園區,承擔著籌辦的大量任務,他們著眼於中長期的後續發展,放眼於區域的全局發展,通盤布局,實是值得我們借鑒。
二是如何應對當前的困難。克服全球經濟危機影響,確是當務之急。但危機過後應如何下去,危機後的發展又如何持續,也應當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雖說盧灣區的「南部開發」短期內見不到明顯的成果,但卻為今後的中長期發展布好了局、打好了基礎、準備好了新的增長點。
沿黃浦江的盧灣區南部一側的施工相當緊湊,如新世界花園的高層酒店辦公樓已施工至地上30層,濱江生態商務區的2幢高層住宅樓已經封頂,99街坊土地儲備項目完成居民動遷……佔盧灣區整個南部濱江地區面積66%的土地上,總投資169.6億元的13個建設項目正在展開,主要涉及市政、綠化、商業商務、社會事業、土地儲備等,平均投資強度達到每平方米2.23萬元。
從我們所見,盧灣正在打造現代化精品城區,但卻存在著北中南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當北部的淮海中路商業街(詳見地圖黃色部份)以繁榮繁華的窗口聞名於世、新天地(圖一:地圖標示A地點)以國際時尚新地標蜚聲國際時,然而盧灣的中南部發展卻相對滯後,尤其是北起中山南路、南至黃浦江、東起高雄路、西至瑞金南路(詳見地圖紫色部份)的南部濱江,占全區水陸總面積四分之一,存在著眾多的舊廠房、舊馬路等,與現代化精品城區的目標不甚相稱,令民生問題更加突出。
區委書記徐逸波在今年對南部濱江地區的開發建設進行了調查和研究。他注意到南部目前的「低谷」狀況,正是盧灣實現新發展的最大空間,要抓緊「北部率先、中部崛起、南部開發」的發展戰略,把南部濱江地區建設成為面向未來的新增長點。
無容置疑,「南部開發」正面臨著得天獨厚的機遇。世博園區(圖二:詳見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規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圖第三版)有0.8平方公里坐落於此,佔盧灣南部濱江地區的一半以上面積,最吸引人眼球的企業館也在這一區域。如何抓住世博契機,使之成為區域發展的真正驅動力,成為盧灣區面前的一大考驗。區委、區政府提出要抓住世博會籌備的帶動效應、世博會召開的輻射效應,推動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更要著眼於全區在「世博後」的可持續發展,思考挖掘世博後續效應。因此要有效放大和充分發揮世博帶動效應、輻射效應、後續效應,就要從「世博前」抓緊布局、抓緊部署、抓緊推進。
南部濱江地區開發將緊緊依托世博企業館所在地的優勢,加快商業商務功能開發和生態環境建設。以魯班路(圖一:地圖標示B地點)為界,西片建設濱江商務集聚地,將形成居住、商業辦公、綠化廣場和濱江休閑四個功能片區;東片建設國際博覽休閑地,將在世博會後成為上海新的現代服務業重要集聚區和濱江公共活動區。
而按照這一布局,在世博場館區以外,就可產出大型綠地8萬平方米,新增住宅38.5萬平方米、新增商業商務樓宇56.5萬平方米,不但使南部成為區域內投資力度最大、城區面貌變化最大、發展潛力最大的區域,尤其為整個盧灣區在「世博後」的經濟社會發展開拓新的空間。
盧灣區正抓緊世博的契機,施行各項重大建設,力爭濱江地區在世博會試運行前,提早竣工一系列功能性項目,以便抓住世博會期間的最佳招商時機,借「世」而發、乘「世」而上,加快集聚各類企業及推動南部濱江加快發展。
資料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