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毽子是一種遊戲,也是中國的一種民間運動。它是從古代軍中遊戲「蹴踘」(黃帝時所發明的足球遊戲)中演變而來,已有千多年歷史。
唐代高僧傳裡有一段記載:「十二歲小沙彌慧光,在洛陽天街天井欄邊踢毽子,連踢五百多下,引得眾人圍觀讚賞。」
宋朝高承所撰的事物紀原中也有紀錄:「小兒以鉛錫為結,裝以雞羽,呼為箭子,三五成群走踢,有裡外簾、拖槍、聳膝、突肚、剪刀、臚l、佛頂珠等不同招式玩法,亦蹴踘之遺意也。」所以,毽子也有人稱為「箭子」。
明朝劉侗、于奕正同撰的帝京景物略中記載:「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死,踢毽子。」這說明當時我國四季流行的運動,其中秋冬季節的熱門運動就是踢毽。
在清朝時,踢毽活動流行更廣,技術高超。翟灝通俗篇中有說:「今京巿民,為此最工、項、額、口、鼻、眉、腹、膺(胸)部等皆可代足,一人能兼應數敵,自弄則可終日繞身不墮。」上述為足毽中之「花毽」玩法。
一九一三年: |
武昌中華大學開創毽子項目予學生參與。 |
一九二八年: | 上海巿舉辦第一次毽子公開賽,開創了由個人把玩之花式毽推展至以組合形式之比賽雛形。 |
一九三三年: | 在南京舉辦了第一次全國性足毽比賽。 |
同年,在上海巿及武漢巿舉行了全巿性踢毽比賽。 | |
一九三六年: |
江蘇女運動員在德國柏林舉行之第十一屆奧運會作示範表演,技驚四座,嬴得各界人士之讚賞。 |
一九三七年: | 七十八歲高齡的譚俊川先生在個人花式毽中,一口氣踢出了二十三套動作,更有連踢六千多下而不斷之紀錄。 |
一九五六年: | 廣州巿制定網毽規則及比賽,並得中央新聞制片廠之協助,特別拍攝「飛毽」電影,作全國性播放宣傳,效果彰顯。 |
一九六三年: | 踢毽被列為國家指定發展的體育項目及制定中小學體育課程。 |
一九八四年: | 正式列入為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 |
一九八七年: |
北京成立「中國毽球協會」負責統籌全國性足毽比賽及訓練工作,並制定「中國毽協章程」。 |
七十年代 : |
由一群體育界前輩努力策劃下,在八○年成立了「香港業餘足毽總會」。 |
八十年代 : | 與當時之巿政局合辦了一年一度之「巿政盃足毽聯賽」及「巿政盃足毽淘汰賽」。同時,亦與中華業餘體育協會合辦每年一度之「華協盃足毽淘汰賽」。 |
一九八三年: | 獲香港旅遊協會贊助把足毽活動推廣至其他亞洲地區(例如日本),作巡迴表演。 |
一九八六年: | 得廣州巿毽球協會邀請派出隊伍赴穗作賽,自此以後,穗港兩地緊密合作,輪流派出隊伍在兩地交流作賽,切磋毽藝。 |
一九八八年: |
加入前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為「觀察會員」,並在每年合辦「會長盃」。在近年開始更創辦學界足毽邀請賽(小學參賽隊伍達拾餘隊,中學參賽隊伍多達貳拾餘隊)。此亦印証了足毽活動在學界發展潛力。 |
一九九四年: |
重組及改名為「香港足毽總會」。 |
一九九五年: | 與當時之巿政局合辦首屆「國際足毽邀請賽」,隊伍包括中國、德國、台灣、越南及香港。同時亦舉辦「足毽繽紛匯演」,往港九等十區作足毽示範表演,及巡迴中小學和大專作同類演出。 |
一九九八年: | 與當時之臨時巿政局首辦「足毽初級訓練班」及「足毽技術改良班」。 |
一九九八年至二○○○年:與前教育署合辦教師教學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