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

    中國人一向以來對風水十分重視,由興建私人房屋、以至城市的建設、圍村的設計、墓穴的選擇,甚至是帝王的建都,也講究風水的宜忌。風水理論集天文學、地理學、哲學、建築學、宗教等於一身。其中牽涉到住宅,墓地與自然環境的協調,與及自然地形、地貌、水流方向、氣候等的互相適應。

    在新界的圍村和房屋的出入口,大多面向南方,原因亦與風水有關。根據風水之說,南方屬陽,得溫暖及雨水之利,使五穀豐收,所以屋宇以坐北向南為佳。事實上從氣候方面來說,向南的房舍夏天可迎清涼的南風,免受太陽西斜正照的酷熱;冬天又可避免寒風正面的吹襲。不過,由於地形的限制,屋宇的方向也往往要因應實際環境而作出調整。

    另一方面,中國人認為北方主陰,是人死後靈魂棲息的地方,十分不吉利。所以自古以來均沒有設北面的城門;縱然有的,北面的城門也是緊閉的。而城中房屋的門口也不會面向北方。圍村是中國城市的縮影,其門口也儘量避免是面向北方。龍躍頭老圍的圍門原本是向北的,後來村民就基於風水理由而將它改為向東。

    根據風水之說,陽宅最忌直路衝正大門,因為直路前沒有任何遮擋,所以風力甚猛,而風是帶有煞氣的,令居民難以安居。村民因而認為興建居所不但須有屏蔽之處,屋院的庭院及門窗也須講究向背以避風煞。傳統大型建築物的大門內多設有屏風,可收遮蔽的效果,且有擋煞作用。另外新界鄉村中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不少住宅或祠堂均豎立了一幅厚厚的風水牆以阻擋煞氣。

    山川形勢也是影響風水的要素。村民在選址建築圍村時,四周山的容貌,往往是決定性的因素。山嶺可作建築物的保護屏障,河流則有利農業灌溉,對於以務農維生的新界村民,是十分重要的。

    在圍村前建成的風水塘,據風水理論,可以鎮壓邪惡,祛除妖氣,藉以祈求福澤,闔村平安。村民視老榕樹、樟樹和竹樹為風水樹,並以紅磚石屎圍繞其基部以作保護,又設置土地公、香壇等拜祭;更有村中男丁拜風水樹為契爺。此外,在圍村中我們可以找到不少水井,村民深信水井能用來積聚龍氣,使水井與村落共享太平。

在現今的香港,仍有很多市民相信風水,而老人家或新界原居民對風水更為重視。新界原居民所以重視風水,是希望順應自然環境,求取和諧,趨吉避凶。由於風水關係著全族人的性命財產,因此昔日新界發生了的不少紛爭亦因此而起。 而政府在新界所作的工程,如開山、築路、疏河等,都必須預先和村民商議,才決定進行,盡量尊重當地的風水。

參考資料: 魯言等著。《香港掌故》(第七集)。廣角鏡出版社,1984。
《北區風物志》。北區區議會,1994。
《元朗文物古蹟概覽》。元朗區議會,1996。
《香港鄉村古建築》。香港政府新聞處,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