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形變換 - 天主教普照中學,佛教何南金中學
簡介 教學目的 教學過程 教學材料 實踐經驗 教學反思 參考資料 其他 Close Window Button
 
 > 教師反思   
   

「圖形變換」整個課題的教學模式是要求學生先對教材進行觀察,再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動腦思考和分析。教師會通過發問,引導學生進行猜測,再經過觀察、分析和驗證,增強學生嘗試實踐和探索結論的信心。從而讓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及轉換能力得到發展;探索能力、創造能力和綜合總結能力得到培養。這亦是心理學家皮亞傑所提出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之間的聯繫,思維就得不到發展」。

從表面上看來,這個課題的內容不多,可以說是簡單或屬於直覺察到的,所以是不需要教的。但事實上,除了學習圖形變換的各種基本概念外,變換的相互之間的規律和聯繫亦是十分重要。我們希望讓學生透過參與知識的建構和結構性的學習過程,掌握知識的整體與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繫,而不是只是掌握零星的經驗、事物或知識的結論。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堂上予以適當的引導,從而強化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若是按照課本或考試的要求,將數學概念、公式、計算技巧、解題方法,按部就班地傳授給學生;而學生在課堂中,只是演練課本中相對孤立的數學知識,熟習解題技巧來學習數學,對學生來說,數學是玄妙的、抽象的,它只是與〝計算〞和〝解題〞聯繫在一起。但是,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生學習數學,應以他們日常的體驗為起點,而不應該以學習正規、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公式為起點。學生是在試圖解決一些挑戰性問題,以及在他們建立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實踐關聯中,學習和發展數學的概念和技巧的。故此,學生學習數學,不是僅僅局限於抽象的推理,而是應該根據自己的理解與體驗去對數學進行有意義的建構。因此,學生應從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出發,進行適當調整。只有重視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才能使學生在一種寬鬆的氣氛中發現、提出和解決數學問題,真正做到從自己的探索中建構對數學的理解。

此外,在教學歷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並以學生為教學的重心。教師的角色只是提出問題,使學生產生興趣,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與建構。教師亦應容許學生犯上少許的錯失,藉以鼓勵他們勇於表達,以開發其智慧,激發其潛能。

如今教育改革聲浪高漲,許多學者紛紛提出其改革的理念與策略,各地也紛紛展開一些關於教育改革的座談會與演講會。在這一片的改革聲中,我們感受到的是社會在轉變,教師的角色在改變,教學方式又豈能不變呢?但是教學方式應該怎樣變呢?教師的集體智慧無窮無盡,透過觀看課堂教學錄影,互相觀摩學習,討論交流,集思廣益解決學生學習上的難題,從別人的經驗中建構出自己的概念

 美國已故著名數學教育家 G.Polya 曾說過:「What is good education? Systematically giving opportunity to the student to discover things by him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