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學習經歷是高中課程三個組成部分之一,可補足核心科目和選修科目(包括應用學習課程及其他語言),以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這些經歷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社會服務、與工作有關的經驗、藝術發展和體育發展。
高中課程架構的設計,有助學生達成全人發展的七個學習宗旨,並能發揮學生的潛能:(1) 善於運用兩文三語;(2) 具備廣闊的知識基礎,能夠理解當今影響他們個人、社會、國家或全球日常生活的問題;(3) 成為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認同國民身份,並具備世界視野;(4) 尊重多元文化和觀點,並成為能批判、反思和獨立思考的人;(5) 掌握終身學習所需的資訊科技及其他技能;(6) 了解本身的就業或學術抱負,並培養正面的工作和學習態度; (7)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參與體藝活動。
學習領域是以主要知識範疇的基本概念組織學校課程的方法,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全面、均衡及連貫的課程,並獲得各種基要的學習經歷。本港學校課程劃分為八個學習領域,即中國語文教育,英國語文教育,數學教育,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學教育,科技教育,藝術教育和體育。
應用學習是三年高中課程的組成部分。應用學習以寬廣的專業和職業領域作為學習平台,幫助學生發展基礎技能、思考能力、人際關係、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以及與職業相關的能力,為未來進修、工作及終身學習做好準備。應用學習課程與二十四個高中科目互相補足,使高中課程更多樣化。
在新制度下,學生可以從二十個高中科目、一系列的應用學習課程和六種其他語言中選擇,從而發展他們的興趣和能力,為未來升學及就業開拓更多途徑。
學生完成三年高中課程(將於2009年推行),參加公開評核後獲頒授的證書。
除了香港中學文憑試和應用學習的成績紀錄外,「學生學習概覽」是一份補充資料,記錄學生在高中階段三年內參與各種學習活動的經歷、體驗和成就,以作為全人發展的佐證。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各自不同,包括成熟程度,學習動機、能力、學習風格、志向、興趣、性向及社經背景。
是校內恆常進行對學生學習表現的評估活動。校內評估是校內學與教的一部分,以促進學生學習為主要目的。教師可根據評估所得的資料,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給予學生適當的回饋,同時按所需修訂教學目標和調整教學策略。
水平參照是匯報考生公開評核成績的方法,意即參照一套水平標準匯報考生在每一個學科的表現。
校本評核是指在日常學與教中,由學校任課教師來評核學生的表現。評核的分數將計算入學生在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舉辦的本地公開評核的成績。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包括那些智障、視障、弱聽、殘障、自閉症、注意力不足和過動症、語言障礙及特殊學習困難的學生。
資優學生在一個或更多領域有突出表現或潛能,如一般智能、特定學術研習、視覺及表演藝術、領袖才能(人際溝通與自省能力)、創意思考,以及在運動項目中有關體能表現的心理肌肉運動。與同儕相比,資優學生通常都具有較快速的學習進度和較佳的思考質素,或有顯著而持續的高水平表現。
第七冊 讓所有學生追求卓越的高中教育
 
本冊子是《高中課程指引》十二本小冊子系列的其中一冊,內容如下:
 
目錄
7.1 本冊子的目的
7.2 高中教育的主要挑戰與所有學生邁向成功的機會
7.3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7.3.1 課程規畫層面
  7.3.2 課堂學與教層面
  7.3.3 學生支援層面
  7.3.4 系統及學校組織層面的支援條件
7.4 高中資優教育
  7.4.1 概述高中資優教育
  7.4.2 實施策略
  7.4.3 資源與支援
  7.4.4 小組及團隊工作
  7.4.5 課業
7.5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的教育
  7.5.1 全校參與模式
  7.5.2 實施策略
  7.5.3 資源及支援
  7.5.4 特別關注事項
參考文獻
 
 
7.1 本冊子的目的
 
討論高中教育階段學生的多樣性
提供照顧學生多樣性的一般指引
提供照顧資優學生需要的指引
提供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的指引
 
 
7.2 高中教育的主要挑戰與所有學生邁向成功的機會
 
在新學制下,所有學生均有機會完成三年高中學校教育,因此,可預期在高中階段學生的多樣性較複雜。學生的多樣性包括興趣、學習動機、志向、能力、學習方式,以及各方面的智力表現,學校和教師在這階段提供一個寬廣而均衡的課程時,要面對更大的挑戰。
 
因此,高中課程及評估架構(參閱第冊)的設計,結合下列特點,為所有學生包括資優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在高中發揮所長:
   
着重學習宗旨,包括與其他學習經歷相關的目標
學習過程及學習成果並重
為照顧個別學生的能力、興趣及性向,課程提供多元化的選修科目,以及各科目中設有選修單元,而應用學習1課程可以作為另一個選擇
其他學習經歷的課時分配佔15 - 35%,以促進全人發展
採用校本評核,以全面檢視學生的能力
採用水平參照匯報模式,更全面地記錄和肯定學生成績
採用學生學習概覽,以全面了解學生各方面的成就和能力
 
1 應用學習前稱為「職業導向教育」。詳情請參閱《策動未來 — 職業導向教育及特殊學校的新高中學制》(教育統籌局,2006)。
 
 
7.3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班內每一個學生都是與別不同的,學生的成熟程度、學習動機、能力、學習風格、志向、興趣、性向和社經背景均不相同。當學校規畫學與教的目標、內容、層次和方法時,照顧學生的多樣性是一項十分重要和富挑戰性的考慮。學校和教師應掌握及充分利用上述課程及評估架構的特色,以配合學生需要。一般而言,要照顧學生的多樣性,可從課程規畫層面、課堂學與教層面和學生支援層面着手,並需要配合系統層面(例如:靈活運用撥款)及學校組織層面(例如:人力資源調配、與家長溝通)的支援。圖表7.1闡述各層面的相互關係。
 
圖表7.1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7.3.1 課程規畫層面
 
適當地調整課程,可以照顧學生不同的需要及能力。例如:數學的基礎和非基礎課題,可以照顧學生的不同能力。倘若學生對數學有濃厚興趣,他們可在必修部分外,再修讀延伸部分兩個單元的其中一個。
 
正如第一冊所述(見1.5節),在新高中課程架構下,學校應為學生提供不同的選修科目、應用學習課程或其他語言課程,以配合學生不同的興趣、性向、志向、學習風格和能力。學校宜按學生不同的需要和興趣來規畫課程。
 
學校可採用不同的策略,讓能力較高的學生獲得最大發展,同時協助能力稍遜的學生更有效地學習。例如:教師可以為能力較高的學生設計一些提升和增潤的學習活動,也可以採用不同的分組方式來幫助能力稍遜的學生。
 
為補足各科目(或應用學習課程)的學習經歷,學校宜提供多元化的其他學習經歷,以照顧學生不同的需要、興趣和志向。例如:把原來為中四學生舉辦的大型社區服務活動,改為按他們不同興趣、已有經驗、方向及能力而設計的一系列社區服務活動,包括體驗課程。
 
7.3.2 課堂學與教層面
 
教師應靈活地規畫他們的課堂教學,以配合學生的需要,並可考慮採用以下策略:
搜集學生的背景資料,包括他們的興趣、強項及弱項;
調節學習內容的涵蓋面和難易程度;
變換提問技巧、數量及支援程度,例如:藉着腦圖及圖表等支援,幫助能力稍遜的學生理解,而對能力較高的學生則採用開放式的問題,並給予較少的提示。對能力稍遜的學生,可採用具體的例子闡釋概念,而對能力較高者則可採用較抽象的語言;
變換教學方法,如在評估時採用難度較低的模式及內容,讓能力稍遜的學生也有成功的機會;
推動學生獨立學習和小組學習,這樣教師就不必同時照顧所有學生
對學生在課堂上非預期的表現及學習需要能有敏捷的反應,並給予具建設性的回饋,以幫助他們學習;
為全班制訂教學方案,利用核心和延伸學習資源,照顧不同組別學生的學習需要。
 
7.3.3 學生支援層面
 
學校可調整支援的程度,以照顧不同能力的學生。例如:學校可採用增潤或輔導班、抽離式課程或活動和同儕分組。學校亦可利用教育軟件套,為學生提供不同程度的挑戰。此外,學校可考慮延長上課時數,以提供其他延伸或增潤課程。
 
7.3.4 系統及學校組織層面的支援條件
 
學校的人力資源、撥款安排、校舍空間、校本資源和校外支援等支援條件,有助學校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與教。學校的領導層、中層管理人員和教師可共同合作,確定所運用的資源,並擬訂使用有關資源的優次,致力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支援(例如:聘請教學助理或助手、調節學生分組人數及組別類型、購買校外的支援服務)。此外,下列組織層面的措施,能為學校在照顧學生的多樣性方面,有效地創造支援條件:
建立學校正面的文化,既肯定學生的一致性,同時又接納學生的多樣性和個別差異;
制訂一個全校參與的政策,以肯定學生的全面發展,讓每個學生都可以成功;
擴闊學科的選擇範圍(包括應用學習課程) ;
分享有效的教學法和評估策略;
編製靈活的時間表;
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例如:討論學生的學習進度) ;
建立社區夥伴關係,從而推動學生參與多元化的學習活動。
 
   
  反思問題
  為照顧學生的多樣性,你的學校在學生、班別或小組,以及課程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  
       
 
 
7.4 高中資優教育
 
誰是資優學生?
 
資優學生在一個或多個領域有突出表現或潛能,這些領域包括一般智能、特定學術研習、視覺及表演藝術、領袖才能(人際溝通與自省能力)、創意思考,以及在運動項目中有關體能表現的心理性肌肉運動。與同儕相比,資優學生通常具有較快的學習進度和較佳的思維素質,或有顯著而持續的高水平表現。
 
雖然很多資優學生有能力展示出色的表現,但課堂內外的學習環境能否讓他們展現和發展才能是很重要的。如未能識別資優學生,讓他們獲得適當的照顧,部分學生的學業成績可能會未如理想,甚至對學習失去興趣。更甚的是,有些資優學生由於行為不良,或因教師和父母未能理解其需要而被負面標籤。
 
有關照顧資優學生的需要,應參考《基礎教育課程指引》第四冊,其中包括自2000年起香港資優教育所採用的三層推行模式策略。
 
識別資優學生
 
所有學校應根據本身的情況,採取全校參與的模式,發展識別資優學生的機制。雖然有很多識別資優學生的工具,但學校最重要能結合不同的技巧,利用各種的途徑及方法獲取資料,而不是單靠一次智力測驗或學科成績。教師的細心觀察和專業判斷,以及家長、同儕、學校社工、輔導員和社區服務工作者等提供的其他資料,有助於了解學生的整體情況。要全面而準確地識別學生的資優特質,學校往往需要掌握一系列的資料,包括學生行為、表現與智能性向、社交能力和創意。
 
要獲取更多有關識別資優學生的方法和取向的資料,可瀏覽以下網頁:
 
教育局:( http://www.edb.gov.hk/cd/ge )
 
香港資優教育學院: ( http://www.hkage.org.hk/ )
 
總而言之,識別過程應:
是全校進行的;
是有系統的;
是動態及持續的;
包括多於一個推薦原因及多項指標;
有理據支持;
有利於及早識別;
確保不論性別、種族、宗教的學生都有平等的機會;
確保不會忽略弱勢社群和少數族裔的學生;
確保會考慮不同領域的資優學生;
連繫各種支援措施,讓資優學生顯露才華。
 
7.4.1 概述高中資優教育
 
資優學生有各種學習機會挑戰自我,而高中教育的實施是建基於這些經過驗證並有成效的學習機會。學校與校外機構的協作,對為資優學生提供學習經驗甚為重要。
 
圖表7.2 三層的推行模式
 
除了運用第一層次(全班式、校本) 的教學策略如差異化課程,直接照顧資優學生的學習需要外,學校也可以善用以下形式提供加速或增潤課程:
第二層次:抽離式、校本課程;
第三層次:由香港資優教育學院提供校外支援,有時也會與大專院校和非政府機構合作。
 
更廣泛和深入的學習有助資優學生盡展才能,他們的表現可透過學生學習概覽充分反映出來。
 
其他學習經歷的課時佔整體課程的15-35%,透過這樣的分配,高中課程容許學生有更多時間達到非學術方面的目標,進行獨立研究,以及擴闊興趣和發展潛能。
 
着重跨學科的實踐、進階的專題研習,以及培養學生在規畫、問題識別、組織、資源運用、時間管理、與他人協作、決策及自我評鑑方面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有助於學生進行批判性和創造性思考。
 
為配合資優學生的需要,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多元學習津貼為他們提供教育的機會,例如:資助他們參加由大專院校開辦的收費學分課程。
 
7.4.2 實施策略
 
教師應運用適當的學與教策略,鼓勵學生有傑出的表現、獨創思維、解難、高層次思考和創造力。資優學生應從課程活動中接受挑戰,繼續發展潛能。這些活動要求深入研究、複雜思維、快速學習、發展高層次技能及/或創造性和批判性思考,並且是透過獨立探究、分層課業、現實生活的多元應用和導師指導等進行。
 
事實上,這些教學法並非只限於資優學生,也適用於所有學生,有助於提升全港整體學與教的質素,產生「水漲船高」的效應。
 
要為資優學生進行有效的學與教,主要策略如下:
 
制訂校本資優教育政策
 
學校需要發展及推行校本資優教育政策,從而檢視現有資源,並為資優學生制訂長期、連貫及全面的支援計畫。
每所學校須提名一位教職員擔任學校資優教育政策的「駕駛員」,以確保能回應所有疑問,以及透過內部培訓支援全體教師。
 
設計合適的課程
 
學校需要一個全校參與模式,以管理及組織資優學生的學與教活動,並附以明確的政策和指引,以識別和處理以下事項:
  如果學校能夠證明學生已完成整個中學課程,學生可提早應考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例如:兩年內完成中四至中六課程);
  在適當的情況下,在任何學年均可安排學生跳級或分科跳級;
  讓學生有更多自由選擇;
     
為不同需要的學生設計差異化的活動:
  讓高潛能的學生應付要求較高的課業;
  從進度、深度和廣度入手,並配合資優學生的不同學習風格,調適正規課程,使成為靈活學與教發展進度的課程,包括一系列增潤活動,具挑戰性的學習目標、內容、學習情境及學習策略。這些課程可以是全班式活動,也可以是在校內課餘時間、周末或假期(例如:暑期班)舉行的抽離式課程,或是在其他院校修讀的課程,例如:應用學習課程、大學的學分課程,或個別的學習計畫;
  精簡正規課程而發展一個「濃縮課程」,以確保學習內容不會重複,減少操練,以便學生有更多時間參加增潤和加速的課程、延伸活動,以及進行獨立研習(例如:就特定課題展開延伸學習)或其他學習經歷。
 
湯連臣(Tomlinson) (1999) 提倡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能更獨立自主,並能兼顧不同的發展方向。她提出了一個連續序列的方法,並指出可以調節的九個教學元素,因應學生不同準備程度而給予挑戰。這九個連續序列的教學元素,從基本到轉化、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複雜、從較少層面到較多層面、從較小步幅到較大步幅、從較有組織到較開放、從界定清晰到界定模糊、從較依賴到較自主、從較慢到較快,可透過名為「平衡器」的平面圖呈現出來,就像音響組件上的滑動按鈕。這個平衡器可作為視覺工具,用以理解差異化的概念及學習如何設計差異化的課堂教學。這平衡器可以用來評估學生的課業及其個人,亦可作為設計差異化教學的重大起步點。連續序列上的水平,是從對課題的基本理解到較複雜推理的整個過程提出建議。以下例子有助說明其中一些連續序列的教學元素:
 
漸進式運用平衡器的例子﹕
 
基本
轉化
科學研究:綜合科學
 
所有學生研究清潔液作為潤濕劑及乳化劑的特性,高能力的學生須比較幾種清潔液,並從中找出最佳的清潔液(他們需要在過程中訂立自己的判斷準則)。
 
具體
抽象
言外之意及深刻的理解:語言藝術(中四或以上)
 
差異化寫作活動:學生在閱讀茱莉赫恩(Julie Hearn)的The Merrybegot後,必須撰寫一篇書評或一篇有關宗教所不容的文章,他們並須發表個人的意見。學生須分析和評論作者的寫作目的、觀點和該文本對讀者的影響。學生並須從語氣、風格、倫理道德及動機分析作者如何呈現人物性格和交代事件。
能力較高的學生必須將文本與當時社會、文化和歷史背景,以及文學傳統聯繫起來,並思考文本與自己所處環境的關係。例如:他們可以細想The Merrybegot如何反映十七世紀新英國的生活,當代人如何受時間的信念影響,以及對現代人的意義。
 
較小步幅
較大步幅
比較和對比及解決現實生活的難題:英國語文
 
比較及對比活動:學生觀看有關探索反烏托邦社會的電影片段後,教師著他們列出電影中所描述的惡劣生活條件。然後,教師再讓學生閱讀一個理想社會的劇本,學生比較烏托邦社會和反烏托邦社會的生活條件。在教師的引導下,全班找出烏托邦和反烏托邦的定義。能力一般的學生會選擇烏托邦或反烏托邦作為專題,他們會利用互聯網搜尋現實生活的例子,並寫下日誌,以顯示他們對其中一類社會的理解。
高能力的學生會比較烏托邦和反烏托邦的現實生活例子,他們分析人類這麼渴求烏托邦社會的心態,然後寫信給一位編輯,根據他們所蒐集的現實生活例子,評價某個地方的生活質素,並提出建議。
 
界定清晰
界定模糊
科學報告及預測:綜合科學
 
學生須撰寫有關研發農藥以保護農作物的摘要,他們並須說明使用農藥的好處和壞處。高能力的學生則要預測在2050年農藥的命運,他們必須以具體的數據和科學實證來支持自己的觀點。
 
 
創造合適的學習環境
 
透過以下方式,提供開放、靈活、廣為接受、具支援性及有助培育的環境:
使用互動教學策略(包括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
容許學生在嘗試新課業時犯錯;
表揚學生的成就,並讓他們有機會在禮堂、展覽室、活動日或家長晚會等展示或陳列他們的作品;
營造積極的學習文化,表揚學生的成就,以增強他們的自尊心;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營造安全及包容的學習氣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反思,並勇於嘗試;
提供各種學習活動,讓學生深入探討感興趣的課題,促進他們探究和獨立學習;
鼓勵學生對自己有較高的期望。
 
設計合適的學與教過程
 
採用以下多元化的學與教策略:
對能力較高的學生,增加學與教的深度和廣度(不設上限);
利用開放式的課業和具挑戰性的活動,滲入較高層次的思考能力及創造性思考能力的訓練;
建立合作學習和靈活分組的模式;
協助學生擬訂富挑戰性而合理的目標;
提供額外跨學科專題研習的機會;
掌握以問題為本的學習,給予學生難題或紊亂的情境,讓他們發掘答案、找出解決方法、概念,並得出結論或作出歸納;
為學生提供開放式的課業,即沒有單一正確答案或結果的課業及工作;
為學生設計與時事、社會問題或與學生的切身經歷有關的課業或專題研習,從而讓他們獲得現實生活或現實世界的學習經歷;
與其他能力相若的學生(按能力分組)合作,完成更具挑戰性的課業;
利用多元感官教學2及協作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促進不同程度的互動;
鼓勵學生進行獨立研習或專題研習,以發掘個人濃厚的興趣及追求更高的學習目標;
根據學生的強項及學習需要,訂定個別學習計畫或學習契約;
設立一對一的導修課或導師制,讓導師或專家為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程度的課程和意見;
讓學生有充當別人導師的機會。
 
2透過多種感官途徑(例如:聽覺、視覺及觸覺),達到刺激學習的教學方法。協調各外來感覺,有助學生(尤其是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組織和持續他們的學習。
 
多元化的評估模式
 
對於資優學生及高能力的學生,應為他們提供不同學習途徑的機會,並採用多元化的評估模式,以配合他們能力的內容進行評估:
利用學習歷程檔案系統或學生學習概覽,蒐集學生卓越的表現。
可利用與一般學生不同的評估方法(例如:專題研習的公開匯報、面談、辯論),以增加難度。
 
  反思問題
  讓資優學生學會獨立學習,應多些關注他們,還是少些注意他們?  
  集合資優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有甚麼利弊?  
  你的學校應聘用或培訓哪些人員來支援資優學生?  
  曾接受資優教育培訓的教師,應如何在校內善用所學?  
 
7.4.3 資源與支援
 
政府一直與其他大專院校或教育機構合作,持續為資優學生舉辦多個增潤和加速課程,未來也會繼續舉辦這類課程,其中包括:
 
學分課程;
暑期班;
周末課程;
學習技巧研討會;
大學開設的體驗課程;
奧林匹克培訓;
領袖訓練;
公開比賽;
網上學習平台;
良師啟導計畫。
 
各校可瀏覽各大專院校或非政府機構,以及教育局資優教育組的網頁( http://gifted.hkedcity.nethttp://www.edb.gov.hk/cd/ge ),以便獲得更多上述課程的資料。香港資優教育學院(http://www.hkage.org.hk)於2007年成立,為特別資優學生提供更多有系統的教育服務,並致力為教師、家長和學者提供支援。
 
7.4.4 小組及團隊合作
 
分組或團隊合作是發展資優教育的基本要素。靈活地將學生分組對差異化教學至為重要,並應根據學習活動的不同性質及目標進行分組。學校可參考荷克絲 Heacox (2002) 所建議的分組類型,包括靈活分組,按能力或性向分組,以及協作式分組;充分利用校內和社區資源,並考慮採用以下策略:
 
學校可在教職員中委派一名統籌人,負責人才發展或資優教育,或成立專責小組,監督及規畫學校的校本資優學生發展課程。
不同學習領域的教師可通力合作,匯集智慧和資源,設計更多增潤及延伸活動。
學校可鼓勵教職員,包括學校社工、輔導教師、升學及就業輔導教師、教育心理學家、實驗室技術員等,照顧資優學生的獨特學習需要、情緒或社交需要。
鼓勵與學校有密切關係的人士(例如:辦學團體成員、家長、校友),利用社區資源(商界、學者、專業及教育機構、非政府機構等),作為導師、嘉賓講者或學習促進者,以配合探究活動及工作影子計畫等。
 
7.4.5 課業
 
課業是激發資優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分層課業能夠照顧不同能力的學生,學生的課業應與其學習水平配合。課業可按下列情況分級:
 
課業難度(分析、綜合及評鑑均是高難度的課業);
內容的複雜性(抽象、深層及複雜的內容更具挑戰性);
資源的運用 (基於學生已掌握的知識、能力、閱讀水平);
預期成果(相同的內容或情境、資源及教學法,可產生不同的學習成果);
過程(可包括更高層次的研究過程);
成果 (可能產生多於一種形式的結果)。
 
  反思問題
  是否需要加入較高的表現目標或能力目標?  
  延伸或增潤課程是否適合資優學生,並能照顧其多元智能發展?  
  課程能否引發深層思考,例如:對概念、主題、議題、跨學科觀點的探究?  
  是否預期全班學生做相同的課業,還是讓學生有商議或選擇的機會?  
  課程是否容許發揮創造力?  
  課程是否容許個別學生按本身的進度學習?  
  課程是否讓學生進行符合程度的獨立學習?  
  有否結合自我評估(進展性及總結性)?  
  課程能否激發資優學生的學習?  
 
 
7.5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的教育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應與其他學生一樣,在校內享有相同的學習經歷。學校應為他們提供同樣廣泛的科目選擇,以及參與其他學習經歷的機會,讓他們得以充分發揮潛能。學校所提供的機會,應盡可能讓他們更獨立,使他們日後有充實的生活,並可為社區作出貢獻。
 
7.5.1 全校參與模式
 
對於照顧學生的多樣性,尤其是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就讀的學校,全校參與模式是十分重要的。學校必須建立共融的文化,制定全校政策和提升教師的團隊精神。學校亦須鼓勵其他學校成員,共同承擔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及特殊需要的責任。在得到學校、同儕和家長的接納及支持下,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會有較強烈的歸屬感,並能在更有效的環境中學習。
 
學校可考慮採用以下模式:
 
成立學生支援小組,由學校領導人擔任主席,組員為相關的學習領域或科主任,共同制定有關特殊教育需要的政策。透過定期會議,小組須制定學校政策,以照顧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在制定學校政策的過程中,該小組須討論課程規畫的原則和程序、校內評估政策和學與教的支援措施。
   
委派一位資深教師,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支援,並統籌有關調適課程及評估的事宜。
   
安排校本專業發展計畫、邀請專家學者或使用社會資源,讓教師具備相關知識和能力,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教學支援。
   
邀請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家長參與策畫其子女的學習計畫,以及向校內其他學生家長徵詢意見(例如:透過法團校董會或學校管理委員會),並妥善將決策和建議的紀錄存檔。
 
   
  反思問題
  你的學校有否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學校採用甚麼策略發展他們的潛能,讓他們投入學習?  
       
 
7.5.2 實施策略
 
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進行有效學與教的主要策略如下:
 
適當的課程調適
 
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例如:輕度智障、視障、弱聽、殘障、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語言障礙或有特殊學習困難的學生),若他們能在融合的環境下修讀高中課程,學校應根據他們的需要,如學習進度和學習方式,調適正規課程。
   
學校應採用全校參與模式,協助各級的教師適當地調適課程,使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能獲得全面和廣泛的學習機會。
   
學校需要協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成果及預期表現水平,以及識別核心學習內容及主要技能,以促進學習。學校須提供所需支援,以幫助學生達成他們的學習目標。並須制定個別學習計畫,由教師、家長及學生自行監控及定期檢討。
 
為便於參考,高中核心科目(即中國語文、數學及通識教育/獨立生活)及選修科目(例如:體育及視覺藝術)的課程及評估補充指引將於2009年年中發布,幫助特殊學校教師調適課程,以照顧智障學生的需要。有關調適課程以提升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習的例子,可瀏覽 http://www.edb.gov.hk/cd/sen.
 
營造合適的學習環境
 
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營造一個既安全、為學生所接受,又有支援和培育機會的學習環境,是實踐融合教育的重要事項。以下各項工作是必須的:
 
制定學校計畫和政策,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學習支援。學校在制定目標及計畫時,應在監督及評鑑方面建議明確的政策及措施;
   
透過調動學校管理層、教師、學生及家長的人力資源,提供綜合支援服務;
   
推廣學校共融文化,提倡接納和關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創造更多機會讓健全和殘障的學生一起進行學習活動,分享生活經驗,以促進學生、教師及家長的共融文化,並透過親身接觸來糾正對殘障人士的誤解;
   
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在學術、社會及情意的發展,持合理的期望。
 
 
制定學與教的策略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與其他學生一樣,在興趣、能力、學習風格和經驗方面都存在學習的多樣性。教師須了解他們的學習風格,並採取不同的教學模式和輔導策略,以鼓勵他們參與學習活動及提升學習效能。
 
合適的學與教策略包括:
 
提供適當的裝置和學習工具,例如:為弱聽學生提供助聽器;為視障學生提供放大鏡、弱視輔助工具等;為有特殊學習困難及殘障學生提供大格紙;為有智障、自閉或語言障礙的學生提供圖片提示卡;
   
分組進行合作式學習及專題研習,以增加同儕的互動;
   
教師可安排同儕支援需要以分組形式完成的課業,例如:專題研習;
   
設計不同的學習活動,發掘和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並容許他們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調整學習活動和課業的難度,以配合學生的學習階段、學習目標、能力、需要及生活經驗;
   
在學習活動和課業中使用簡單、特定、具體和易於理解的指示和例子;
   
安排協作教學,為小組及個別學生提供額外支援;
   
提供更多時間和機會讓學生動手實踐,以鞏固所學;
   
實施多元感官教學或小步子教學,並提供具體實例,以幫助學生理解;
   
利用不同的課業模式及各種活動推動學生學習,並維持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根據學生的能力和特殊需要,調整課業的數量(例如:容許有特殊學習困難的學生以顏色筆標示、圈出答案或在答案上加上底線以代替書寫文字)及完成時間,並安排適當的額外支援,減輕他們完成課業的負擔和焦慮;
   
指導有自閉症及特殊學習困難的學生用正確格式書寫課業。
 
有關學與教的資源或支援服務的詳情,可瀏覽 http://www.edb.gov.hk/cd/sen.
 
採用不同的評估模式
 
就修讀一般課程的學生而言,學習過程的評估方式應與其他學生相同,但要作出一些特別的安排,例如:延長考試時間和安排特別座位,以照顧殘障學生。此外,學校可考慮採用不同的答題方式,以啟發他們的思維,而並非評估其書寫能力,並可考慮以實際操作代替書面或口頭描述步驟及程序;
   
在測驗及考試時,應給予有特殊學習困難的學生足夠時間。對於大部分有閱讀困難的學生,如能額外給予25%的考試時間,他們大多能完成試卷;
   
倘若有特殊學習困難的學生有嚴重的書寫困難,學校可考慮為學生讀出題目、讓他們利用電腦作為書寫工具(但不得使用拼寫檢查、詞典或相類的電子裝置),或安排他人協助這些學生填寫答案;
 
有自閉症的學生的表現往往受到他們固執的行為影響,例如:他們不知道如何作答時會拒絕答題,或因為要堅持書寫整潔而反復修改,以致他們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試卷。因此,負責監考的教師應留意他們的舉動,並在必要時耐心地給予指導;
   
對自閉症學生的評估指示必須簡單、直接、清晰,並配以具體例子。如有需要,可在試卷上顯示學生熟悉的圖表及標記,以協助他們識別試卷的各部分,理解問題及測試的程序;
   
應採用多種評估模式,以便全面評估學生的表現和能力:
  利用校本評核和個別學習計畫,根據學習目標、特定學習或行為目標評估他們的表現(請參閱圖表7.3);
  利用學生學習概覽,反映學生在不同領域的表現和能力。
 
圖表7.3 個別學習計畫的例子
 
例子:
一位英國語文科教師知道有些學生能掌握閱讀技巧,但同時也有些學生只能慢慢地閱讀,逐字理解,且常常不能掌握文意。這些學生的閱讀技巧需要教師明確的指導。當教師著學生做課業時,她並沒有預先假設他們會用甚麼技巧。她先向學生解釋和示範應用何種閱讀技巧理解該篇文章,並讓學生練習每種技巧。例如:對一個不懂在文章中搜查相關資料的學生,她會給予額外的時間。她先與個別或一組學生討論每一句子,然後提示學生找出有用的資料。她利用簡單的提示問題,如:「在最後一段,小莊說他的母親很麻煩,你認為小莊討厭他的母親嗎?」在正式講解正文前,她有時會利用圖片解說和以提示式的問題與學生進行簡短的討論。為了讓學生有效地閱讀,她會使用不同難度及字體較大的工作紙,有時會附加圖表,還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幫助他們運用已掌握的技巧理解該篇文章。對那些有書寫困難的學生,例如:學生在解讀及轉譯文字上遇到困難,她容許他們使用另一種方法表達他們的文章,如使用文字處理器和語音文字機器。
 
她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來調適課程計畫,刪減、簡化學習內容和課業。她還在課業中加上簡單的指示,因為她相信清晰的指示和適當地加上有視覺效果的示範,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是十分重要的。
 
7.5.3 資源及支援
 
除了各學習領域的課題外,教導智障學生的特殊學校教師可參加下列的專業發展課程:
 
學校領導
課程發展及調適
基礎教育與高中教育的銜接
制訂學習成果
促進學習的評估
教學策略和經驗分享
與特殊學校的其他學科的協作
教導智障學生的網上學習
 
7.5.4 特別關注事項
 
學校需要建立校內的共融文化,支援全校參與模式,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家校合作是融合教育取得成功的關鍵要素,家長的參與對學生的學習進程尤其重要。
   
   
  反思問題
  你的學校採取了哪些措施來建立共融文化?這些措施是否能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或特殊教育需要?  
       
 
 
參考文獻
 
刊物
 
林瑞芳 (2005)《教育心理學實用手冊》,香港: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
 
教育委員會特殊教育小組 (1996) 《特殊教育小組報告書》,香港:教育署教育委員會。
 
教育統籌委員會(2000)《終身學習,全人發展:香港教制度改革建議》,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
 
教育統籌局(2006) 《策動未來 — 職業導向教育及特殊學校的新高中學制》,香港:教育統籌局。
 
教育署(2000) 《認識及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教師指引),香港:教育署
 
Ainscow, M. (2004).  Special Needs in the Classroom: A Teacher Education Guide. Paris: UNESCO Publishing.
 
Brownlie et al. (2006).  Student diversity: classroom strategies to meet the learning needs of all students. Ontario Canada: Pembroke Publishers.
 
Byers, R. & Rose, R. (2004). Planning the Curriculum for Pupil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A practical guide. London: David Fulton.
 
Coffield, F., Moseley, D., Hall, E., Ecclestone, K. (2004).  Learning Styles and Pedagogy in post-16 Learning. A Systematic and Critical Review. London: Learning and Skills Research Centre.
 
Cowne, E. (2008).  The SENCO handbook: working within a whole-school approach. London: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Dunn, R., Dunn, K., & Price, G. E. (1984).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 Lawrence, KS, USA: Price Systems.
 
EQUALS. (2002).  Moving on: curriculum specifications for students aged 16-19 year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Second edition).  North Shields: EQUALS.
 
Fergusson, A. & Lawson, H. (2003). Access to citizenship: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for pupil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London: David Fulton.
 
Heacox, D. (2002).  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 in the Regular Classroom, How to Reach and Teach All Learners, Grades 3 – 12. MN: Free Spirit Publishing.
 
Henley, M., Ramsey, R. S. & Algozzine, R. F. (2006). Characteristics of and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Students with Mild Disabilities. Boston, MA: Pearson/Allyn and Bacon.
 
Heward, W. L. (2007). Exceptional Children: An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 7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Katzman, L. I., Gandhi, A. G., Harbour, W. S. & LaRock, J. D. (Eds.) (2005). Special Education for a New Century. Cambridge: Harvard Education Publishing Group.
 
Kohler, P. D. & Field, S. (2003). Transition-focused Education: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7(3), pp. 174-183.
 
Lunongo-Orlando, K. (2003). Authentic Assessment: designing performance-based tasks. Markham, Ont.: Pembroke Publishers.
 
May, D. (Ed.) (2001). Transition and Change in the Lives of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Philadelphia. Pa.: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Pierangelo, R. & Giuliani, G. A. (2006). Assessment in Special Education: A Practical Approach. Boston: Pearson/A and B.
 
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 (2001). Plan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the Curriculum for Pupil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UK: 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
 
Rogers, K. B. (2002).  Re-Forming gifted education: matching the program to the child, Scottsdale: Great Potential Press, Inc.
 
Siegel, L. M. (2005). The complete IEP guide: how to advocate for your special Ed child. Berkeley. Calif.: Nolo.
 
Special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 of County Offices. (2005). Instructional best practices: curriculum guide for stud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disabilities. California: Lakeshore Learning Materials.
 
Special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 of County Offices. (2008). Core Content access: curriculum guide for stud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disabilities. California: Lakeshore Learning Materials.
 
Spinelli, C. G. (2006). Classroom Assessment for Students in Special and General Education. N.J.: Prentice Hall.
 
Taylor, G. R. (2002).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Personalised Programs for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Lewiston. N.Y.: Edwin Mellen Press.
 
Tomlinson, C. A. (1999).  The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 Responding to the Needs of All Learners.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UNESCO. (2004). Changing teaching practices: using curriculum differentiation to respond to students’ diversity. Franc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Wehmeyer, M. (2002).  Self-Determination and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Reston, VA: The ERIC Clearinghouse on Disabilities and Gifted Education.
 
網址
 
《大同學習村》
(http://www.hkedcity.net/specialed/index.phtml)
 
《全校參與模式的融合教育》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6559&langno=2)
 
《形成性評價及其教學運用》
(http://www.cmr.com.cn/websitedm/elearning/guest/magazine/paperpre.asp?PaperID=993)
 
特殊教育資源中心
(http://www.edb.gov.hk/serc)
 
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
(http://www.ied.edu.hk/csnsie)
 
《殘疾歧視條例教育實務守則》
(http://www.eoc.org.hk/eoc/otherproject/chi/color/youthcorner/education/cop_edu/cop_edu_b.htm)
 
Centre for Advancement in Special Education
( http://www.hku.hk/case/)
 
EQUALS (Entitlement and Quality Education for Pupil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http://www.equals.co.uk)
 
Qualification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http://www.qca.org.uk)
 
Special Needs Opportunity Windows (SNOW)
(http://snow.utoronto.ca/best/accommodate/index.html)
 
Stage 6 Special Program of Study – Citizenship and Society Life Skills
(http://www.boardofstudies.nsw.edu.au/syllabus_hsc/pdf_doc/sps/sps_citizenship.pdf)
 
Stage 6 Special Program of Study – Personal Development,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Life Skills
(http://www.boardofstudies.nsw.edu.au/syllabus_hsc/pdf_doc/sps/sps_pdhpe.pdf)
 
Stage 6 Special Program of Study – Work and the Community Life Skills Courses
(http://www.boardofstudies.nsw.edu.au/syllabus_hsc/pdf_doc/sps/sps_workplace.pdf)
 
TeacherNet-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and disability
(http://www.teachernet.gov.uk/wholeschool/sen)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