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學習經歷是高中課程三個組成部分之一,可補足核心科目和選修科目(包括應用學習課程及其他語言),以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這些經歷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社會服務、與工作有關的經驗、藝術發展和體育發展。
學生完成三年高中課程(將於2009年推行),參加公開評核後獲頒授的證書。
除了香港中學文憑試和應用學習的成績紀錄外,「學生學習概覽」是一份補充資料,記錄學生在高中階段三年內參與各種學習活動的經歷、體驗和成就,以作為全人發展的佐證。
學習目標涵蓋課程要求學生需要學習和掌握的知識或概念、能力、價值觀和態度。學習重點與學習目標互相配合,具體地說明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不同學習範疇所需學習的知識、需掌握的能力,以及需培養的價值觀。這都是教師規畫課程、教學和活動的依據。
第五B冊 學生學習概覽 — 彰顯全人發展
 
本冊子是《高中課程指引》十二本小冊子系列的其中一冊,內容如下:
 
目錄
5.1 本冊子的目的
5.2 學生學習概覽的目的
5.3 學生學習概覽的內容
5.4 校本學生學習概覽-設計和推行
5.5 推行學生學習概覽的經驗和例子
5.6 學生學習概覽的工具
5.7 與校本學生學習概覽有關的重要事項
附錄
參考文獻
 
 
5.1 本冊子的目的
 
闡釋學生學習概覽的整體目標和概念
就如何在現有優勢上發展校本學生學習概覽,提供指引和建議
闡述學生學習概覽的不同實踐方法、模式和範本或格式,以促進校本學習及發展
 
 
5.2 學生學習概覽的目的
 
學生學習概覽概括地記錄學生於高中階段在全人發展方面的成就(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成績除外)。學生學習概覽的目的是就中學畢業生的能力及專長提供補充資料,從而更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個人發展。學校推行學生學習概覽時,須注意下列事項:
 
學校應鼓勵每個學生建立學生學習概覽,記錄和反映自己的學習經驗和成就。學校應建基於現行做法,協助學生建立學生學習概覽。
對學校來說,學生學習概覽的觀念並不陌生。學校現時有很多做法已經有着學生學習概覽的效用。我們建議學校以現行的校本做法及優勢為基礎,協助高中學生「講自己的故事」— 參與的活動及取得的成績。
學生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向未來僱主及高等教育院校,展示學生學習概覽,以作為其個人特質和能力的證明文件。
 
 
5.3 學生學習概覽的內容
 
學生學習概覽作為全人發展的佐證,其內容可包括以下簡要的資料:
校內學科成績(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成績除外);
其他學習經歷
校外的表現或獎項;
學生的自述(例如:突出印象深刻的學習經歷或為事業訂立的目標)。
 
 
5.4 校本學生學習概覽-設計和推行
 
學生學習概覽並不是另一項「附加」的新猷,而是提升學習和確認個人發展的方法。在現行校本的實踐基礎上(例如:學校成績表、成績報告單和學習歷程檔案),學生學習概覽可採用任何形式和包含不同內容,讓學生講自己的「學習故事」,以及有關在高中階段全人發展方面的參與情況和成就。
 
學校可以靈活設計和推行學生學習概覽,包括:
內容(例如:納入適當的項目,如其他學習經歷的五個組成部分(請參閱第五A冊));
要求的詳略程度;
推行過程或形式(例如:學習歷程檔案、文件夾、活動手冊、反思日誌、學誌或資料管理系統)。
 
校本學生學習概覽系統,能為學生編製簡明扼要的報告,並配合大專院校及一些僱主的要求(請參閱附錄一網上校管系統的學生學習概覽範本例子)。
 
學生學習概覽的設計是學生的摘要報告,能反映學生於高中時期在全人發展方面的參與情況和成就(頁數不宜過多),而不應記錄所有參與過的活動及其詳情。學生學習概覽應重質不重量。(請參閱附錄二「其他學習經歷及學生學習概覽的『宜』和『不宜』)。
 
該概覽亦可讓提早離校的學生,在適當時候向未來的僱主和其他教育機構,提供有用的資料。
 
 
5.5 推行學生學習概覽的經驗及例子
 
雖然不同學校的做法有異,但學校在實踐學生學習概覽的目標方面,已具備良好的經驗。我們建議學校在選用任何工具前,應先檢視和建基於現有優勢,擬訂校本「開展策略」,作為推行學生學習概覽的切入點。學校可考慮選用以下的做法,作為學生學習概覽的開展策略。
 
圖表5.1 四種學生學習概覽的開展策略
 
一般來說,學校在決定學生學習概覽的「開展策略」時,可考慮下列兩種可行的途徑:
 
教師推動
 
建基於現有優勢,學校利用完善的資料管理系統和有效率的文書支援,透過蒐集學生的相關資料(包括「學科表現」及「其他學習經歷的資料」),幫助他們建立學習概覽。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可選取合適的項目納入學習概覽中,也可自行附加一些項目(例如:校外獎項)。
 
例子:利用網絡資料管理系統建立學生學習概覽 — 記錄為本的模式
 
以網絡資料管理系統記錄其他學習經歷的資料
 

在1998年,學校A建立了一個簡單而有效的資料管理系統,處理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和個人發展活動的紀錄。這系統協助教師處理資料,以便編印大量文件,而這系統會與網上校管系統連接,編製非學術的紀錄。教師熟習這個系統的運作後,使保存紀錄的工作量大為減少。儲存的資料會用來製作每個學生的校本學生學習概覽或成績報告單。在過程中,學校鼓勵學生在高中最後一年,與就業輔導教師討論,選取合適的項目,如其他學習經歷及校外所獲得的成就,納入學習概覽之中。

建基於現行做法,學校決定利用網上校管系統的學生學習概覽模組,協助高中學生建立他們的學習概覽。學校制訂一項長遠策略,加強班主任的角色,以提高學生參與建立個人的學習概覽。班主任每半年會安排與學生進行討論和解說。學校為教師和學生創造空間,利用部分班主任課協助學生訂立個人在全人發展方面的學習目標,反思參與過程,以及選擇匯報「重要」的學習經歷。學校亦會為教師提供文書支援,協助輸入學生的資料。
 
學校相信這樣的安排,最能配合本身的文化和優勢,由於不用考慮任何開展和維修的成本,因此,學校認為這個模式和安排符合成本效益。
 
例子:利用中央網絡記錄系統建立學生學習概覽 — 反思為本的模式
 
在建立學習概覽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化經驗為學習
 
文浩是學校B的高中學生,生命教育科教師一直是他在全人發展方面的導師。他把自己的其他學習經歷及校外活動記錄在學生手冊內,並且選擇了其中印象較深刻的活動作深入反思。這本手冊成為他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工具,教師根據手冊的資料,對文浩的參與情況和個人發展有更全面的了解。教師也會定期與文浩檢視他在其他學習經歷的參與情況和成就。在每年學期完結時,學校會提供文書支援,把活動文浩的紀錄輸入網上校管系統,而文浩會選擇最能代表個人在高中階段的發展情況的其他學習經歷。同時,他又以試算表形式提交校外活動紀錄,再輔以個人自述。這些經過篩選和儲存於網上校管系統的資料,使學校B能隨時為學生印製出合適的學生學習概覽。
 
上述學校B採用的模式和做法,顯示出在建立學生學習概覽的過程中,讓學生將經驗轉化為學習的同時,能結合反思為本的模式。由於沒有使用價格昂貴的工具,所以不必額外增加成本。為了持續發展,學校B決定為教師及學生創造空間,利用班主任課的時間,讓學生分享經驗和反思學習。跟現行做法一樣,學校會繼續在輸入學生資料方面提供文書支援。
 
學生主導
 
有些學校已有多年發展學習歷程檔案系統、學習日誌和活動手冊的經驗,而學生也養成建立個人檔案的習慣,以便記錄有關他們在高中階段的資料。有些學校的教師更會定期檢查學生建立個人檔案的進度。無論學校是否重視學生的反思,也可以採用這個途徑。
 
例子:善用學校內聯網系統 — 學生主導、記錄為本的模式
 
利用學校內聯網系統建立學習概覽,加強學生的自主擁有
 
學校C的學生多年來一直以學校內聯網系統處理他們發展的資料。最初,由負責學生活動的教師輸入有關資料,後來學校決定開放渠道,由學生自行蒐集及輸入資料,讓他們感受到這是一份屬自己的學習概覽。學校從小步子做起,為每個學生提供一本小冊子,以記錄其他學習經歷。校方在上課時間表內安排兩節課,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輸入所參與的其他學習經歷的資料,並編製個人的學生學習概覽報告。至今,學校C的學生已經訓練有素,能夠善用個人的學習概覽來檢視自己的參與情況和成就。
 
學校C計畫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多空間,以持續發展學生學習概覽。除了現有的兩節課外,更安排數節班主任課進行與學生學習概覽有關的活動,例如:學生選取「重要」的學習經歷,與教師和同儕分享學習經驗。學校C亦採取實際措施協助教師核實學生輸入的資料,例如:為學生輸入一些「教師預設項目」,包括其他學習經歷活動的名稱和說明,以及一些「下拉式清單」,方便學生檢索和輸入資料。學校亦會調撥資源,略為改動現時的系統以配合高中課程。
 
例子:利用電子檔案系統建立學生學習概覽 — 學生主導,反思為本的模式
 
以卓齡的個案說明採用學生主導、反思為本的模式,建立學生學習概覽:鼓勵自主學習
 
卓齡是學校D的高中學生。在就讀高中期間,卓齡參加了多項學校舉辦的其他學習經歷活動,例如:國情教育活動和社區服務。學校利用電子檔案系統,讓卓齡可以有效地建立自己的學習概覽。在過程中,學校鼓勵卓齡擬訂個人的發展計畫,提供參與其他學習經歷的資料,並反思所學和所得成就。同時,卓齡又提供參加校外活動的資料和個人的感想。在印製個人學習概覽報告前,學校先讓她選擇載列於學習概覽的項目。因此,卓齡真正「擁有」自己的學習概覽。
 
對卓齡來說,學生學習概覽除了是一份報告外,更有特別意義,因為它鼓勵了自主學習。有了容易操作的互動電子系統,負責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學習概覽為卓齡的計畫及參與情況提供回饋。教師的適時回饋和指導,讓卓齡不斷完善自己的計畫,投入學習。以這樣的經驗和發展作基礎,卓齡完成了她的「自述」,展示自己的長處、上進心及未來計畫。
 
由於學校D數年來一直運用電子系統,教師和學生都已熟悉其運作和工作流程。學校D認為現行的做法,已經可以達到學生學習概覽的目的,學校不需增加成本,也可以繼續協助學生建立他們學習概覽。根據經驗所得,學校D明白讓教師有機會指導學生進行有關學習概覽活動的重要性。為了持續發展,學校將安排課堂時間(例如:班主任課)鞏固學習和加強反思的訓練。
 
 
有關工具及學校例子,請瀏覽 (http://www.edb.gov.hk/cd/slp/tools)
 
上述四個例子說明學校在選擇「開展策略」推行學生學習概覽時,應建基於現行做法,因為學校可提供:
 
對全人發展這個理念的共識;
能進一步發展的相關經驗;
既定架構,以協助教師和學生建立學生學習概覽(例如:現有的資料 管理系統或工具);
有關現行做法的不足和方向,有助未來持續發展。
 
  反思問題
  為擬訂一個校本策略,作為推行學生學習概覽的切入點,學校領導人和教師可討論以下問題:
  你的學校如何記錄學生的學科和非學科的成就,以了解他們的全人發展情況?教師和學生應如何利用這些數據和資料?  
  你的學校有沒有讓學生記錄參與活動的情況和反思的工具(例如:電子系統)?  
  你的學校如何建基於現行的做法,協助學生講述自己在全人發展方面的故事?學校有何推行學生學習概覽的短期計畫?  
  建基於現行的做法和優勢,你的學校會採取哪一種「開展策略」,以作為推行學生學習概覽的切入點?  
  哪一種推行途徑較適合你的學校?教師推動還是學生主導?為甚麼?  
  哪(幾)種學生學習概覽的工具能配合你學校所定下的「開展策略」的目標?  
  你的學校有何安排,可確保有足夠的空間和機會推行學生學習概覽(例如:創造空間,為教師提供支援和指引)?  
  你的學校如何善用現有資源,以確保能符合成本效益?  
  為確保學生能投入參與準備學生學習概覽,你學校的教師在專業發展方面有何需要?你又如何回應他們的需要?  
  學校擬訂持續發展學生學習概覽的計畫時,需要考慮下列事項:
  在校本學生學習概覽的長遠發展方面,你計畫怎樣加強學生的學習動機、自主擁有和責任感?你的學校在推行學生學習概覽方面的長遠計畫是甚麼?  
  你的學校如何從學生、專業和系統層面凝聚力量,使這些目標得以穩固和持續發展?  
 
 
5.6 學生學習概覽的工具
 
適切而合乎成本效益的學生學習概覽工具,能幫助學校和學生建立學習概覽。因應學校的需要及實際情況,這些工具可以是先進的電子系統,也可以是印刷本。不過,在建立學生學習概覽過程中,學校需充分發揮有關工具的效用,以促進學生均衡發展的教育價值,而並非只是着重技術安排。
 
有許多不同種類的工具可供學校選擇,例如:記錄學生學習概覽資料的電子系統、電子學習歷程檔案和小冊子。這些工具不能盡列,也不會互相排斥。我們鼓勵學校在選擇工具時注意以下各點:
 
建基於現有的做法—學校應該檢視現有的策略,以了解學生均衡發展的需要,找出強項和不足之處,推行長遠的計畫以發展校本學生學習概覽,以滿足學生在全人發展方面的需要。
檢視教師和學生使用資訊科技的情況 — 這些資料可供學校了解所選工具在操作和流程上的可行性。例如:學校如早已在日常的學與教層面使用資訊科技,學生和教師會較易適應新的電子系統。另一方面,如果學校想培養學生成為主動和自主學習者,但並沒有使用資訊科技的習慣,那麼學校較適合使用印刷本(或「文件盒」學習歷程檔案等)作為起步點,讓學生養成習慣,並提高他們的自主擁有。
合適的特性和功能 — 工具或工具的組合應具備提供基本資料的特性,包括學生資料、學科成績和其他學習經歷的資料,以協助學生建立學習概覽。最理想的是學校有需要時,可利用工具從資料庫中選取合適的內容,以編製學生學習概覽的報告。我們建議學校在設計工具時,參考網上校管系統的學生學習概覽範本(請參閱附錄一)。
易於操作 — 為提高工具的操作性而專門設置的功能,絕對有助建立概覽。如第5.5節提及學校C的例子,設有「教師預設項目」和「下拉式清單」。
成本效益 — 為確保學生學習概覽的持續發展,學校必須考慮起動和維修的成本,而推行優質的學生學習概覽,並不代表需要使用昂貴的工具。
 
工具例子:網上校管系統學生學習概覽模組
 
網上校管系統已增設「學生學習概覽」模組,支援學生學習概覽的推行。它的主要特點如下,以供學校參考(請參閱附錄一的範本):
 
特點 理念
資料管理
網上校管系統所管理的資料:
學生資料
校內的學科成績,包括主要習作的資料
其他學習經歷的資料,包括學習目標、學生擔任的角色、經歷的種類和學生參與活動的憑證
校內頒發的獎項和主要成就
校外的表現或獎項 — 非指定項目,由學生決定是否提供
學生的「自述」(例如:記錄印象深刻的學習經歷或為事業訂立的目標)— 非指定項目,由學生決定是否提供
重視學生的意見
學校可編製其他學習經歷的資料紀錄,以供學生參考。學生可檢視自己的參與情況,能否達到學校教育的均衡和全人發展。學生亦可選擇他喜愛的其他學習經歷,以及在學生學習概覽報告上展示。
學生可選擇是否提供校外活動資料和自述,以表達他們對個人發展的看法。
支援學校計畫及發展
學校可抽取相關的其他學習經歷資料,以檢視學生是否主動參與活動,以及學校所推行的其他學習經歷是否切合學生的需要。
 
 
 
5.7 校本學生學習概覽有關的重要事項
 
無論採用何種校本的推行途徑和方法,學校也需要注意一些重要事項:
 
學生學習概覽的領導層  — 建議學校落實學生學習概覽時,採用分散式領導,而不是由一位電腦科或資訊科技科教師全權負責學生學習概覽的發展和推行。這樣學校的高層和中層管理人員作為領導及團隊的一份子,也能參與學生學習概覽工作。
目的  — 學校可考慮如何利用學生學習概覽,達成學校在學生發展方面的目標,如在學校周年計畫和學校發展計畫中所列明的目標。學校應適當地協調現有的「班主任」制及/或持續的升學及就業教育活動,以滿足學生的需要。學生學習概覽的重心,應為表揚學生在全人發展方面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而不應過分強調其功利性的價值(例如:大學入學)。
內容  —  學校應該指導學生定期挑選一些項目,記錄在學生學習概覽中,而不必巨細無遺地記錄下來。
學生學習概覽的活動時間  — 學校應給予教師和學生時間和空間進行學生學習概覽的活動,例如:學校每年預留兩個半天,讓班主任與學生討論他們的學生學習概覽及其個人發展。或者,有些學校在適當的時候,利用部分班主任課協助學生建立他們的學生學習概覽。
核實  — 學校需要保存和核對學生參與活動的紀錄,正如學校現行成績表的做法。對於在高中階段的校外學習活動,學生可向學校提供資料,但學校無須加以核實。如有需要,學生有責任向有關人士提出證明。若要將這些活動納入學生學習概覽,則應另設欄目或部分,與主要的其他學習經歷項目分別處理。
學生學習概覽的資料運用  — 除了保存學生在全人發展的個人紀錄外,學校可以運用學生學習概覽中,有關學生的參與情況和成就的資料,作為學校規畫的參考。
學生學習概覽的編製  — 雖然學生學習概覽是中學教育結束時的摘要報告,但我們不建議學校只在三年高中教育完結時才編製。學校可考慮透過逐步建立的方法,定期提供中期概覽資料(例如:每年兩次),以便就學生的進展提供回饋,以及表揚學生的成功和投入參與。
使用電子系統  — 電子系統是建立校本學生學習概覽的常用工具。儘管採用「電子系統」的理由比印刷本為多,學校在採用第5.6節所提及的電子方式前,仍應審慎檢視現有的條件(例如:文化、設備、教師能力和習慣、目前的做法、文書和技術支援)。
對話過程  — 根據許多本地及海外的成功經驗,學生和教師或「導師」(如商界導師、校友、家長)之間能持續溝通,是推行學生學習概覽的最佳方法。學生學習概覽的成功,往往取決於學生和教師或導師之間的互動或對話的質素,而不是概覽的設計質素。舉例來說,有些學校致力為這種師生對話創造時間和空間,有助於計畫成功推行。
學生講自己的故事  — 由於學生是學習概覽的最終主人,學校無論採用任何校本的做法,都應設法提高學生對學習概覽的責任感和自主擁有。如未徵得學生同意,不應公開任何內容。
道德操守  — 教師應鼓勵學生注重道德操守,誠實地在學生學習概覽內記錄資料,因為就全人發展而言,學生學習概覽是一個發展性及總結性兼備的工具。此外,未來的讀者(如僱主)可能會詢問學生有關學習概覽的某些內容,或要求學生就某些項目提供進一步的憑證。對學生而言,建立學習概覽的過程是很寶貴的學習經驗,能夠讓他們為未來工作生涯編寫一份高水平和可信的課程履歷。
 
推行學生學習概覽的一些建議
 
學校推行學生學習概覽時,應注意下列各項:
 
學生了解建立個人的學生學習概覽的意義
學生將學習概覽視為個人資料庫
容許學生的學習概覽具有個人風格和特色
過程是互動和與社會有所聯繫的
製成品有助未來的發展,但過程同樣重要,因為這些寶貴的經驗將有助學生的未來生活
教師和學生了解學生學習概覽的內在價值(例如:彰顯全人發展,推動自我管理和自主學習)
教師能善用資料,提供具建設性的回饋
學校善用社區的「商界導師」,協助學生建立自己的學習概覽
學生可以有權決定概覽最終應包括哪些項目
學生應有機會學習如何運用所選用的工具
讓教師和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學生學習概覽的活動
學生無須記錄所有活動,但需寫下他們的反思(參閱第五A冊第5.8節「學生反思是邁向成功的關鍵」)
推行時可與學校周年計畫及學校發展計畫互相配合
 
透過全校參與的模式推行學生學習概覽,最好是教師和學生視學生學習概覽為促進全人發展的長遠策略。以下例子說明了一所學校如何培養各主要持份者的反思文化,逐步建立能持續發展的學生學習概覽。
 
例子:利用學生學習歷程檔案促進反思 — 建基於現有優勢
 
自2001年以來,學校E一直利用學生學習歷程檔案,推動學生就學習活動和個人的發展進行反思。該校設計了一份與校園生活有關的文本檔案,並於學期初派發予每個學生,以便讓他們能夠記下參與活動的情況和反思所學。檔案系統不僅能讓學生反思自己的經歷,亦可幫助他們計畫日後的學習和發展。同時,學校也鼓勵教師透過教師檔案參與反思活動,以便在學校建立反思文化。
 
此外,學校亦提供一個特質與能力清單,幫助學生和教師反思。教師必須每年接見學生三次,並利用檔案內的資料提供回饋。學校亦鼓勵學生和他們的教師一起反思,並且要求每個學生就他們的反思準備一份周年檔案,作為學校其中一個正規的做法。
 
最初,學生比較被動和缺乏動力。教師需要很努力地鼓勵他們反思,並建立他們的歷程檔案。後來學校漸漸建立濃厚的反思文化,不斷作出改進。學生也願意在學校的網站上分享他們的反思。
 
該校不僅在學與教方面進行反思,而且也在管理層方面實行。該校將會嘗試採用一個電子檔案系統,以測試它能否對學生學習產生相類的影響,並會作為編製校本學生學習概覽的工具。
 
詳情請瀏覽學生學習概覽網站 (http://www.edb.gov.hk/cd/slp) 。
 
 
附錄一
 
附錄二
 
其他學習經歷及學生學習概覽的「宜」和「不宜」
 
不宜
其他學習經歷的目標是協助學生在全人發展上培養可持續能力,預期的成果包括:
成為積極、有見識及負責任的公民;
尊重多元價值觀和培養對藝術的興趣;
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
建立事業抱負和正面的工作道德觀。
其他學習經歷的目標並不是要為學生建立一個可觀的學生學習概覽,詳細記錄個別學生所參加的活動。
其他學習經歷及學生學習概覽必須建基於學校現行的做法和優勢。
其他學習經歷及學生學習概覽並非意味着要廢除現有的良好做法,或重新設計一切,例如:減少現有的體育課和課外活動,或改用一套嶄新的電子學習檔案系統。
其他學習經歷應該重質不重量。學校應集中開辦一些能推動學生學習動機和促進深入反思的活動。
不應以滿足建議課時作為其他學習經歷整體規畫中的唯一和最重要的考慮。設計校本學生學習概覽時,亦不應以學生的其他學習經歷活動數目為主要元素。
就達至目標及預期成果而言,恆常及有組織的學習機會(例如:在上課時間表內的課堂)是推行體育發展及藝術發展的重要方式。
不應僅以聯課/課外活動或在一次性的特別日子推行藝術發展及體育發展。
在其他學習經歷中,學生的反思至為重要,並可透過多種形式顯現或表達不同的其他學習經歷的情境,例如撰寫日記或「網誌」、填寫工作紙、將心中所想錄音、與友儕傾談、以簡報形式表達、解說時進行小組討論、繪畫、為特定觀眾設計短劇或共同製作宣傳錄影帶。
其他學習經歷的反思並意味着要求學生在參加每項活動後均需以書寫的形式(例如報告、筆記)記錄反思的過程和結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反思可以簡單詮釋為讓一個人對所遇到的經歷「退一步、想一想」。
推行學生學習概覽最好能鼓勵學生反思自己的個人發展,讓學生有機會「講自己的學習故事」。
學生學習概覽不應只視為個別學生就所有參與活動和成就的詳細記錄。在適當的指導下,學生應有機會選擇合適的項目加入最終的學習概覽中。概覽內容應簡明扼要,易於閱覽。
學校應建基於現有的做法,為學生學習概覽作出合適的安排。
學生學習概覽並非意味着要採用一個「高效能而昂貴」的電子系統去達至理想的教育目標。
學生學習概覽是為學生而設計的,讓他們說出自己「學習的故事」和表揚他們在全人發展方面的成功。 學生學習概覽將於大學收生時用作參考文件,全面提供學生的能力和專長,但是,學生學習概覽的目的並只是為了大學收生。
推行其他學習經歷(及學生學習概覽) 需要能總覽全局,並以學習為中心的領導,以清楚表達改革的需要,讓不同範疇的教師明白在規劃和制訂其他學習經歷時所要擔當的積極角色。 其他學習經歷及學生學習概覽的領導角色不應僅局限於其他學習經歷/學生學習概覽統籌主任身上。規畫其他學習經歷時,不應視之為沒有關連的新增學校措施,因而忽略與其他課程計劃及各個部分的有效連繫。
學校將協助學生建立他們的學生學習概覽,這教育過程讓學生篩選及檢視他們的參與,以及滿足他們全人發展的需要。 其他學習經歷是高中學校課程的一部份,學校需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其他學習經歷機會以促進全人發展和提升生活質素,家長不應為了數量而另外安排更多其他學習經歷,又或為子女建立概覽。
 
 
參考文獻
 
刊物
 
課程發展議會 (2002) 《基礎教育課程指引 — 各盡所能•發揮所長》,香港:教育署。
 
Assiter, A. & Shaw E. (1993). Using Records of Achiev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London: Kogan Page.
 
Axelrod, R. (1990).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London: Penguin.
 
Costa, L A. & Kallick, B. (2000). Assessing and Reporting on Habits of Mind. USA: The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vington, M.V. (1984). The motive for self-worthin Ames, R & Ames C (ed) Research on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Vol 1: Student Motivation. London: Academic Press.
 
Csikszentmihalyi. (1993). The Evolving Self: a Psychology for the Third Millenniu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Feuerstein, R. et al. (1980). Instrumental enrichment: an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cognitive modifiability, Baltrimore. MD: University Park Press.
 
Hall, J. & Powney, J. (2003). Progress File: An Evaluation of the Demonstration Projects, DfES Research Report No. 426. London: Queen's Printer.
 
Hargreaves, A. (1986). 'Ideological record breakers?' in Broadfoot, P. (ed.) Profiles and Records of Achievement. Holt: Sussex.
 
Juvonen, J. & Wentzel, K. (1996). (eds) Social motivation: understanding children and school adjust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arniol, R. & Ross, M. (1996). The motivational impact of temporal focus-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 and the pas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7: 593-620. USA: Annual Reviews.
 
Lazear, D. (1999). Multiple Intelligence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Solving the Assessment Conundrum. USA:Zephyr Press.
 
Miller, A. (1998). Business and Community Mentoring in Schools (DfEE Research Report 43). London: DfEE
 
Nisbet, J. & Shucksmith J. (1984). The Seventh Sense. Scottish Educational Review, 16, 75-87.
 
Sarason, B. R. et al. (1990). Social Support: The sense of acceptance and the role of relationships. In Sarason, B R et al (eds) Social Support: An Interactional View.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Stoll, L. et al. (2003). It's About Learning (and It's About Time). London: Routledge Falmer.
 
Tierney, J. P. et al. (1995). Making a Difference: an Impact of Study of Big Brothers/ Big Sisters. Philadelphia, PA: Public/Private Ventures.
 
Watkins, C. (2000). 'Now just compose yourselves' —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integrity in changing times. Watkins, Lodge & Best (ed.) Tomorrow's Schools - Towards Integrity. London: Routledge Falmer.
 
Zimmerman, B. J. et al. (1996). Developing Self-regulated Learners: Beyond Achievement to Self-Efficacy. USA: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網址
 
教育局:《學生說出自己的「學習故事」:有關推行學生學習概覽的多個案研究》
(http://www.edb.gov.hk/cd/ole/ole_articles/).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