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 - 從「差異」開始
如何處理學生的個別差異是香港學校經常遇到的難題。班上學生人數眾多,學生之間又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實在令不少教師感到吃力。
我們對個別差異的看法
學校可以如何處理學生的個別差異呢?最常用的方法是儘量迴避或縮少差異,以方便施教。
我們的看法和上述的有點不同。其實,學生的個別差異不單應受到重視,這些差異還可以是促進課室教學的好材料。因此,我們希望可以找到一些和我們看法相近的教師,一起研究,一起工作,嘗試解決有關的問題。
我們對學生個別差異的這種觀點,來自過往的研究工作,和研究人員本身的教學經驗。我們的結論是:應付個別差異的最佳辦法,莫過於肯定和利用差異本身。下面是我們的論點。
「差異」的三方面
一、學生掌握學習內容上的差異
一般人的觀念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取向根本上存在著所謂「高、低」之別;又或者是學生對學習內容有各自獨特的見解,因此有所謂「班裏有四十個學生,就有四十種見解」這樣的想法。
我們認為,上述的兩種想法並非不確。但對如何積極面對和處理個別差異的問題,沒有多大的啟發。因此,著眼點應放在「學習內容」(the object of learning)上,也就是說,我們要先釐清學生要學些什麼知識與技能,這些東西在課堂學習上的意義和學生對這些東西的基本看法。
其實,不同的學生對教學內容都有一些不同的既有看法或了解,而這些看法是可以加以歸納的。研究告訴我們,能夠掌握和運用學生這些既有看法,教學就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學生亦會較有意義地學習。學生的學習成效高,不單是因為他們較能注意學習的內容,還因為他們會注意到其它同學的不同觀點。
二、教師在處理和理解個別課題方面的差異
教師從日常與學生的接觸中,可能已注意到學生對某些特定概念或現象的不同看法,及發展出一些處理這些差別的方法。可是,儘管教師在這些方面累積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他們卻未必能注意或有意識地運用本身所具備的良好知識。
我們認為這些知識是非常寶貴的。理由很簡單,如果要教導學生某些思想方式或技能,我們必須先掌握他們的既有想法和能力。
所以,我們認為,要進一步提高教師在這方面的能力,必須先讓教師好好確認、深化和有系統地反思這些知識在教學上的效用。更重要的是要讓教師能彼此分享,達致集思廣益的效果。
三、教學法的差異
研究顯示,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會以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某些學習內容,又同時令某些內容保持不變。而容許哪些內容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哪些內容保持不變,就是決定教學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
透過觀察、思考及分享自己和其他教師對處理相同課題的意見,教師便能夠找出存在於學生之間的差異,並由此發展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學習。
大學研究員提供的支援
本研究組的成員大都是資深的教師教育及課程發展工作者。有些更富有觀課及研究教學法的經驗。
然而,我們必須清楚地說明,我們期望以協作的模式來進行研究,就是說,大學的研究組將會緊密地與有關的教師合作,一同發展處理個別差異的方法;而不是把一套預備好的材料交給教師使用。在研究的初階,大學的研究員或需多分享對照顧學生個別差異的看法及提出有關改善教學的建議。但最終我們希望能與教師通力合作,共同發掘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學習。
本研究計畫的實踐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透過與教師的協作,幫助教師發展更有力的方法來處理學生的個別差異。方法是利用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既有差異。
我們認為最理想的出發點是由參與的教師按科目分成小組。在小組內,教師將和研究員共同研習一些特定的課題(下文將稱之為「研究課」)。在每一個研究課中,我們將會確認學習內容及其關鍵特徵,從而發展一些構建課堂的方法。在過程中,我們將會研討如何利用對學習內容的不同看法和理解,來幫助他們學習;我們也會攝錄其中一些研究課,以便日後進行檢討及發展日後的研究課。而這些研究課是學習如何在整體上改善教學的主要工具。
我們期望與哪些學校合作
我們希望與一些跟我們的看法相近,並且校內教師已有協作風氣的學校合作。為使本研究能在校內有充裕的發展空間,我們亦希望參與的學校不會在同時進行多個革新計畫。更重要的是,我們盼望能安排足夠的時間及空間,讓參與的教師進行研究。也就是說,我們希望利用研究計畫所得的資源,儘量減輕有關教師現時的工作量或職責,以便他們能和研究員共同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