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一切從閱讀開始:提升寫作立意的教學設計
類別:
教學設計
科目:
中國語文
適用級別:
中一級
協作學校:
香港真光中學


設計背景

現今學生寫作常出現題材貧乏、立意欠深刻的問題,為培養學生的寫作選材能力及提升文章立意,香港真光中學中一級中文科教師在規劃校本課程時,同時顧及學生的學習經歷和九個語文學習範疇橫向的平衡,期望通過深層閱讀帶動學生理解文章深層思想,並對文章中人物行為及中華文化作反思。通過讀寫課程設計及教學策略的運用,鼓勵學生觀察和思考生活細節,加強培養學生的品德情意,從而提高寫作立意能力。

 
設計構思

學生們往往認為作文是單純的創作,內容是虛構的,與真實生活無關。因此,在寫作時常常虛構情節,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首先,學生為尋找寫作題材而煩惱,因為他們的寫作材料多是虛構,故往往為了構思新穎、脫俗的題材大傷腦筋。其次,由於寫作材料是虛構而並非實際生活經驗,故文章內容多流於空泛,未能呈現當中細節以突顯主題。第三,因為文章情節非來自生活經驗,故往往欠缺真情實感,感情欠細膩,文章立意亦欠深刻。

因此,本設計著重讀寫之間的緊密聯繫,除在文體上做到讀寫一致外,也著重文章主題、品德情意和文化知識的貫徹,期望讓學生從閱讀中積累寫作材料、感悟篇章思想、反思文化意涵,以至多觀察、體味生活,從生活中尋找寫作靈感,在寫作中表達真切的情感,並通過進深思考哲理、文化、人生價值,提升文章立意。

 

教學策略:
基於以上設計理念,支援人員與中一級教師共同訂定以下策略,以逐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1. 重新訂定閱讀與寫作學習重點,強調讀寫的一致性,把閱讀和寫作緊密結合起來,取法於「讀」,運用於「寫」。
2. 運用不同閱讀策略,如審題、預測、拓展、圖解等,帶領學生挖深文章內容,掌握文章深層思想,為學生的寫作提供更廣泛、全面的參照。
3. 構思多元化的學習活動,透過多媒體教學、訪問、小組討論等,培養學生的反思及創造性思維能力。
4. 加強寫作前輸入,通過讓學生閱讀相關主題及文體的文章,豐富學生的題材庫,刺激思考,促進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選材。
5. 設計寫作工作紙及培養學生使用「立意方程式」,提供學習扶手,鷹架學習,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施教情況

一、學習目標
1. 學生能審清寫作題目,了解題目要求
2. 立意明確,言之有物,體會深刻
3. 能取材自生活,選材切當,能具體說明立意
4. 能通過角色、人物、環境的描寫呈現情感和思想
5. 能合理鋪排事件,詳略得宜
 
二、學習活動
1. 單元設計

本單元的主題為「親情暖心間」,故所有閱讀的篇章、寫作輸入篇章及寫作題目均為以親情為主題的借事抒情文,帶領學生反思中國傳統孝道和習俗在現今社會的變化,培養良好品德。

 
圖一:單元理念圖
 
2. 閱讀教學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運用不同的閱讀策略,掌握文章內容、結構及深層思想;又通過多元化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反思文章內容和文化意涵,為寫作立意提供參照。
 
(1) 閱讀策略
  運用審題策略,讓學生掌握文章主題及記敘線索
  通過預測,讓學生逐步理解文章情節,掌握主題
  運用圖解策略,幫助學生分析文章中事件與情感的關係、作者的情感變化和前後對比,有助學生掌握文章結構,以便遷移應用在寫作上,也同時培養學生在寫作時運用圖表整理構思的習慣
 
 
圖二:運用圖解策略分析課文《背影》   圖三:運用圖解策略分析課文《年夜飯》
 
 
(2) 學習活動

閱讀篇章

學習活動

《背影》

播放視訊,通過聲音、畫面與文字的融合,使學生更容易投入文中「我」與父親的處境,理解人物的行為和感受
請學生代入「我」與父親的身分,設想處境,表達情感,為文章內容作拓展,提高其藝術表達的能力
請學生分析「我」的思想言行,討論「我」的表現是否不孝,並反思對家人的態度,培養良好的品德
學生通過小練筆,進一步反思傳統孝道的意義及自己對家人的態度和表現,並對家人抒發自己的感情,初步整理自己與家人相處的回憶及個人情感,為單元寫作做準備(見圖四)

圖四:借事抒情小練筆

《年夜飯》

播放視訊,讓學生了解年夜飯在現今香港的發展,反思年夜飯的意義和現代價值
通過訪問長輩有關以前過年的習俗,了解今昔的不同,反思現今社會的人對家庭關係與傳統習俗的重視程度(見圖五)
請學生在新年期間觀察家裏慶祝新年的習慣並表達感受,與課文內容作對比,深化文章的品德情意(見圖六)


圖五:訪問工作紙


圖六:觀察工作紙

 
3. 寫作教學
 
(1) 寫作前輸入及討論
 
 
在寫作前,教師再讓學生閱讀兩篇同樣以親情為主題的借事抒情文《團圓餅》及《外婆和鞋》,期望能進一步協助學生理解如何運用對比手法及細節描寫,帶出文章中心思想;及通過文章的記敘線索抒發作者情感
閱讀文章後,教師就細節描寫、抒發情感和表達手法帶領學生討論,並與《背影》和《年夜飯》對讀,總結及鞏固單元所學,以便學生遷移所學
 
 
(2) 寫作工作紙(見圖七、八)

圖七:寫作工作紙(審題部分)
教師運用寫作工作紙提供學習扶手,鷹架學習
在了解題目要求後,教師要求學生回家觀察爸爸、媽媽或祖父母的手,並嘗試整理與他們有關的回憶,初步訂定寫作主題及內容)
教師通過小組討論及課堂提問,協助學生選取材料,確定寫作內容

圖八:寫作工作紙(構思部分)
教師運用寫作工作紙,協助學生組織寫作內容,又要求學生在記事的過程中,適當加入對「手」和環境或其他事物的描述,以具體呈現情感和思想
教師要求學生必須隨寫隨感,以突顯角色的情感變化和對比
文章也強調首尾呼應,學生需在工作紙上標示文章相呼應的部分
 
(3) 「立意方程式」
 
  一篇好文章必須做到立意明確、言之有物、體會深刻,如能從人生、文化、哲理等層面反思則更佳。因此,從閱讀開始,教師便強調對文章深層思想的理解和對人物言行、傳統孝道及習俗的反思,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期望逐步培養學生的寫作立意能力。教師通過教授「立意方程式」協助學生建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並昇華至人生、文化、哲理等層面的反思。學生需要一邊記述情節的過程中,一邊抒發感受,以見其感情的變化。最後,從個人或社會層面作反思,再深化哲理,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見圖九)

圖九:立意方程式(附示例)
 
 
  在寫作工作紙中,教師以「立意方程式」協助學生就事件表達對家人的感受,並由個人感受昇華至文化層面,反思自己的不足,從而確立正確對待家人的態度。(見圖十)
 

圖十:立意方程式在寫作中的應用
 
學生學習成果:
教師善用寫作工作紙,為學生寫作提供扶手,在情節發展、記敘線索、文章立意、事與情的扣連、畫面的呈現和文章結構上協助學生建構文章;同時通過有效回饋,為學生修訂文章構思、組織提供明確的方向。以下為《祖父的手》一文的寫作工作紙和文章節選:

版本

學生構思

需優化處








稿



記敘線索與文章內容、感情、立意等關係欠緊密
手的特徵欠具體

 









稿



所寫事件雖與祖父的手扣緊,但手的描述仍欠細緻,人物形象仍欠突出

 

 

《祖父的手》(節選)

亮點

.

細緻描寫祖父的一雙手,人物形象突出
記事能緊扣祖父的手,情感細膩,真摯動人

 

.

文章立意:
以祖父粗糙和充滿鞋油氣味的手作記敘線索,記敘與祖父相處的點滴及祖父為「我」所做的一切,反省自己之前的無知,表達對祖父的內疚和思念。

 
在閱讀多篇有關親情的文章、進行不同學習活動及寫作工作紙的輔助下,大部分學生的文章皆能取材自她們的生活,角色、人物、環境的描寫細緻,首尾呼應;且文章立意明確,體會深刻,並由個人感受昇華至理性反思,提出要體念親恩、尊敬長輩。以下為幾篇以祖母的手為題的優秀作品示例:

選材

畫面的呈現

抒發情感

文章立意

文章亮點

上幼稚園時,祖母接「我」放學後,大手牽小手帶我回家午睡
小學時,祖母把午餐送到學校給「我」;放學時又在校門外等「我」
祖母辛勞地為「我們」打掃和做飯
祖母臨終時的情境
「護士說她的病情惡化了,過不久就會離開人世。於是,爸爸叫我握著她的手,因為爸爸說祖母最愛我,每天都不離不棄地照顧我的起居飲食。我握著祖母的手,我感受到她手心的溫暖,由起初仍是溫暖,漸漸失去溫度。」
「當時我沒有跟她說對不起,因我體會不到她的辛苦。我現在想起來很內疚,很慚愧……」
「我很感謝祖母在我小時候對我的照顧,在我生病了,不斷地替我換毛巾;可是我小時候不懂得這心意,沒有跟她說『多謝』,在做錯事時沒有說『對不起』,令我很內疚。所以如果我能再見到她,我一定會好好報答她……」
寫從前不懂得感激祖母為自己做的一切,與祖母去世後自己的愧疚作對比,表達對祖母的懷念和追悔。

文章結構嚴密,首尾呼應。選取的片段雖不算新穎,但祖母去世的情境刻劃具體,情感真摯,能牽動讀者。

祖母準備「我們」喜歡的菜餚
祖母生病時的情境
「她的手已經佈滿皺紋了,甚至因為清洗材料時泡水泡得太久,手都乾裂了……」
「去醫院探望祖母時,她甚至連動的力氣也沒有了。可當她一看到我們,原本無力的眼睛充滿了喜悅,她顫抖著,慢慢地把手搭在我的手上,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樣。看著她那瘦削,又因生病的關係瘦得幾乎只剩下一層皮的雙手,我的眼淚不自禁在眼眶打轉。」
「為何我沒有花多點時間陪伴祖母?心裏更多的是自責和愧疚。」
「有時候,也許我們會嫌長輩囉嗦,嫌他們煩,可是我們卻看不到他們話語背後滿滿的愛。也許我們以為還有很多時間去陪伴我們所愛的親人,但一眨眼,他們都已經老了。因此,我們要珍惜與他們相處的時間,在他們有生之年好好報答他們。」

記述以前忽略了祖母對「我們」一家的關懷和照顧,甚至連祖母身體出現毛病也懵然不知,表達對祖母的歉意,並決意要珍惜與親人相處的機會,好好報答他們。

善用對比,突出自己因為為長大而疏遠祖母,又因祖母的病,反思自己對祖母缺乏關心,內容環環相扣,情感真摯。

祖母牽著「我」的小手,帶我去麵店吃麵
祖母親手為「我們」做湯圓,希望一家人能齊齊整整、甜甜蜜蜜地過年
祖母在「我」生日時親自做紅雞蛋,希望「我」能健康成長
祖母離世時我用力握著祖母的手

 

「她會用片糖作餡料,並用熟練的手勢把片糖放入糯米團內,搓成一粒又一粒形狀大小相同的湯圓。」
「去祖母喜歡在我的生日為我製作紅雞蛋,雖然她的雙手染得紅通通的,但她並不介意……」
「我和爸媽飛奔到醫院,看見她躺在床上,面容安詳……我用力地握著她的手,這雙手還暖暖的,而且不再粗糙,只感到一片柔軟……」
「祖母的一雙手經歷了無限風霜。她滿手皺紋和老繭,印證了她一生的勤勞。」
「雖然她已離世,但她那雙溫柔的手,仍在我的記憶中。這雙手帶給我溫暖和安全感,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現在我要好好握著爸爸媽媽的手,好好珍惜他們對我的愛,不再讓自己遺憾。」

記敘祖母生前為自己做的種種,讓「我」感到無限溫暖,並悟出要趁家人在世時珍惜彼此,不要讓自己抱憾。

祖母的形象生動,寫祖母擅長烹調傳統中國食品,以突出傳統習俗在維繫家人關係的重要角色。能真切抒發感情,並引申到與家人相處的道理。

小時候由祖母照顧

每逢過節,祖母都親手製作佳餚美點

每逢嚴冬來臨,祖母都會為「我」和表兄妹編織毛衣

祖母老了,行動不便,記憶逐漸衰退
「每逢過節前,祖母都會不怕辛苦,親手製作甜品和美食,蘿蔔糕、粽子、韭菜餃、湯圓等,一陣陣香味撲鼻而來。我們由心而發的讚賞,令祖母把一直以來的辛勞都拋諸腦後,露出滿足的微笑。但是微笑的背後,因為祖母常常捏麵團和勞動,雙手雖靈活,卻比以前粗糙許多了。」
「當祖母為我披上那件無價的毛衣時,雙手總會觸及我那冰冷的面頰。雖然她的手既粗糙又皺巴巴,但我卻感受到她的溫柔及溫暖。」
「我很感激祖母犧牲了自己休息的時間為我們編織衣物,想到這裏,我不禁泛起隱隱的淚光。」
「握著祖母那雙給予我無限溫暖和愛的手,眼淚便猶如斷線的珠子般,簌簌地流下來了。我對以前沒有幫助祖母分擔家務感到內疚不已。」
「我希望在祖母在世的日子裏,好好的孝順她、尊重她、愛護她,以報答她無盡的愛和關懷。那些美好的回憶,載著我的淚水,飛往屬於我和祖母回憶的通道。」

以祖母的手為線索,記述祖母身體的變化,突顯祖母對「我們」關懷,並抒發自己的內疚,承諾要好好孝順、尊重、愛護祖母。

從《年夜飯》的取材學習,通過祖母為「我們」準備過節食品,突顯祖母的辛勞和對家人的關愛。能反思自己的行為,建立對待家人的正確態度。

 

 

教學反思和總結

1. 依據課程框架,建立校本課程
「讀寫結合」並非新鮮的概念,但一般多只關注閱讀篇章和寫作題目的文體是否一致、能否把篇章的組織結構和表達方式遷移應用在寫作上。但寫作是一個複雜的思維活動,需要提取長期記憶中的資料,結合所學的寫作手法、修辭技巧等,把意念呈現出來。因此,若只著重讀寫之間文體知識、結構組織、表達手法的貫通,則忽略了為學生積累材料及帶領學生進行深層思考的重要元素。
針對學校需要提升學生的寫作立意能力的目標,香港真光中學中一級教師在規劃單元時除了重視讀寫之間文體知識、文章結構、表達手法的連繫外,也期望做到閱讀篇章及寫作題目在主題、品德情意、文化知識的一致性,期望通過閱讀教學及寫作指導過程中的不同活動及思維訓練,協作學生從閱讀中理解作者表達的想法,通過評價和反思,演化為寫作素材,確立觀點,為寫作選材和立意做好準備。

2. 觀察生活,體味文化
現今學生生活多姿多彩,不論家庭生活、學校活動、社交方式、網絡世界也比過往豐富、多樣,理論上要他們從生活中選取合適的材料並不困難。一篇好文章,必須要做到取材切當,觀察細緻,抒發真情實感,才能打動人心。因此,學生與其絞盡腦汁、搜索枯腸,為了設計不落窠臼、別具匠心的題材,令文章變得矯揉造作、情感失真,不如多觀察身邊的人與事,從自己較熟悉的情景下筆,嘗試細緻描繪情節中人物的神態和互動、環境氣氛,從生活中的尋常事發現其獨特點,經過個人的思考和反省,才能得出深刻感人的體會。當然,多閱讀不同的作品,學習不同作家的觀察和思考角度或表達手法,也能為自己的寫作積累寶貴的材料。

3. 著重反思,培養品德
語文是思想感情的載體,而思想感情是語文的內容(課程發展議會,2017)。因此,文章的立意是它的靈魂。一篇好文章必須立意明確,言之有物,並能從哲理、文化、人生價值等層面思考。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上應配合教學內容教授合適的中華文化知識,通過古今、中西文化的比較及反思,讓學生確立個人的看法。教師也應加強品德情意教育,帶領學生體會閱讀篇章中的思想,引導他們作理性反思,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立意能力。

檔案下載

檔案描述

檔案大小

附件一:借事抒情小練筆

91 KB

附件二:訪問及觀察工作紙

335 KB

附件三:寫作工作紙

68 KB

 
鳴謝:
香港真光中學
  蕭歡琴老師
  黃文詩老師
  洪妍卿老師
  劉嘉欣老師
  黎愷恩老師
 
參考書目:
1.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16)。《2016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試題專輯(附評卷參考及考生表現評論)》。香港: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2. 課程發展議會(2017)。《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3. 謝錫金(1984)。〈中學生的寫作思維過程〉。《語文雜誌》,第十二期,頁41-54。

 

版權所有 © 2022 教育局 語文教學支援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