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追求環境、社會和經濟三個範疇的平衡發展,保障人類的福祉。過往人類並未意識到側重發展個別範疇可能對其他範疇造成嚴重失衡,「可持續發展」正正要改善這個問題,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個別發展對各範疇的相互影響,找出平衡點。

環境、社會和經濟三個範疇所包含的內容簡述如下:

環境
社會
經濟

生態平衡
生物多樣性
地球保育
環境責任

人權、民主、平等
法治公義
教育
衛生健康
伙伴關係
多元文化
共享文化
尊嚴
生活質素

物質生活
工農業發展
貿易經商
科研發明
交通發展
稅制


我們必須注意,要達致「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某些範疇的發展可能會被拖慢。但這並不代表「可持續發展」反對發展或帶來退步;相反,「可持續發展」正正帶出「發展」的真正涵意。為了現在及未來人類的福祉,我們更應該在各範疇的發展上,深思每個決定如何影響三者的平衡,作出理性及合適的取捨。

教師及學生可以透過下列“認識「可持續發展」小工具”,藉著切身的例子,運用圖象方式認識各個發展決定對其他範疇的相互影響,簡要地掌握「可持續發展」概念。

(註:“認識「可持續發展」小工具”的內容乃一簡化的論述,當中例子所列的相互影響並非唯一必然結果,舉例僅供參考。事實上,我們需要全方位多角度評估「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利用跨學科的知識,透徹了解,深入探討,才能得出結論,這正正是「可持續發展」教育所強調的學習法。)

教師可以按以下連結 下載“認識「可持續發展」小工具” 應用版,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討論,帶領學生掌握「可持續發展」概念。

下載"認識「可持續發展」小工具"應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