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設計降落傘模型
活動目的
科學探究是科學範疇中一個重要的學習過程。透過設計降落傘模型,一方面可讓學生了解和體驗科學探究過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引發學生更主動投入學習。

探究元素
涵蓋的科學概念
地球的重力、空氣阻力、降落傘的設計

涵蓋的探究技能
i. 科學過程技能:界定變因、控制變因、觀察、提出假說、記錄數據、分析數據、作出結論
ii. 實驗技巧:儀器操作、選擇合適的儀器、實驗誤差、減低誤差的方法

降落傘的設計要求
1.下墜時要穩定(內在因素)
2. 著地所需的時間愈長愈好(內在因素)
3. 著地地點要準確(外在因素 + 內在因素)
影響降落傘效能的內在因素
降落傘的面積、降落傘的形狀、降落傘所用的材料、降落傘所需要的繩索數目、繩索的長度、降落傘頂孔的大小、降落傘頂孔的形狀、降落傘內支撐桿的排列、降落傘內支撐桿的材料、懸墜物的位置。

影響降落傘效能的外在因素
環境因素(例如:風力的大小、風向)、人為因素(例如:放降落傘的技巧)。

回上方<<

設計原則
比賽目的是讓學生更投入學習,但活動重點在於科學探究過程。雖然大多數教師都希望以較開放、獨立的模式,讓學生自主地進行,但是科學探究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所以適當的支援是十分重要的。在科學的範疇上,科學探究過程是評核重點,強調問題的“因果”關係,所以每項設計都要有理據支持。

在探究的過程中,由於影響降落傘效能的因素很多,每個因素各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學生要懂得判斷它們的差別,因為一個設計並不能同時滿足所有條件,要根據各因素的影響力而作出取捨(見下圖)。


picture

進行探究時須運用科學過程技能和實驗技巧,因此學生要在此活動前學習相關技能(可參考活動一至八)。本活動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設計和測試,讓學生運用科學過程技能和實驗技巧;第二部分是比賽,讓他們展示研習的成果,目的是增加他們的投入感。因此,活動的第二部分是附加環節,教師可因應實際需要,決定是否進行比賽 。

教師可因應學生的能力,訂下設計要求,收窄研究範圍。例如:

§         限制測試變因的數目,如:只須探究最重要的三個因素

§         量度降落傘從指定高度釋放後,著地所需的時間,最慢著地的降落傘為優勝者

§         為提高數據可靠性,各參賽設計最少進行兩次測試,剔除與大部分數據相差較大的「異常數據」後,再取平均值

§        
在禮堂內進行比賽,以減低風對測試造成的影響

在推行時,教師應注意以下事項:


§        
何時讓學生學習與降落傘相關的概念和設計?

§         學生如何辨別影響降落傘效能的因素?

§         學生根據什麼理據作為設計準則?

§         學生的能力是否可以應付活動的要求?

§         以是哪種形式進行比賽(班際、組別、個人)? 是 否能配合時間和資源的安排?

回上方<<

測試模型
選擇進行測試的地點十分重要。首要的條件是有足夠的高度,否則,結果便不會有明顯的差異,令分析的難度增加。影響降落傘效能的因素包括內在和外在兩種。如要測試內在因素,就要減低外在因素的影響。最常見的問題是降落傘打不開,因此,放降落傘的技巧十分重要。若不能確保降落傘每次都以相同方式打開,會影響探究內在因素的準確性。

其次,風力亦會影響降落傘打開的過程。雖然這兩個因素都是問題中的變因,但是因為研究的著眼點是內在因素,所以它們往往會被忽略。教師宜先與學生討論這兩個因素的重要性,讓他們更有系統地進行探究。

回上方<<

評估方法
教師可根據以下範疇評估學生在本活動的表現:
  1. 科學理據
  • 設計及測試模型的原理
  • 測試各因素的影響;根據測試結果修訂設計
  1. 科學探究技能(對應學習成果架構表第三階段一欄)
科學探究技能
評估準則例子
預測
  • 以既有實驗證據為基礎作進一步預測

  • 如果最終設計的模型的測試結果仍不理想,學生會否探討當中的原因?能力稍遜的學生不會發現這個問題;能力一般的學生會解釋原因,根據已有的實驗結果,提出論證支持,而能力較高的學生還會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解釋。
計劃
  • 為探究提出假說;
  • 計劃和進行與科學過程相符的科學探究,例如:公平測試
  • 有理據地選擇合適的儀器
  • 為探究的問題建議合適的實驗步驟及方法
  • 明白怎樣的驗證過程可支持或駁斥某些觀點。

  • 提出假說,並清楚指出操縱和應變變因。
  • 除確保不變變因不變外,還要確保所有測試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進行,例如:同一日進行、同一地點測試等等。
  • 選用容易找到的材料和儀器,並要考慮實驗安全的問題。
  • 清楚列出各實驗步驟,並建議提高實驗準確性的方法。
界定變因
  • 設計實驗並適當地控制變因
  • 為量性和質性的變因作定義

  • 能力較強的學生懂得控制不變變因及解釋保持不變的原因。
  • 清楚界定和控制變因。
資料蒐集-觀察
  • 有系統地觀察物件及∕或事件
  • 認識一些影響觀察質素的因素

  • 細心觀察測試時的情況,注意影響實驗結果的環境因素,建議改善的方法。
資料蒐集-量度
  • 利用不同儀器作準確量度。

  • 運用合適的儀器,並懂得進行重複測試,增加數據的準確性。
分類
  • 根據物件的外觀、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進行分類。

  • 分辨內在和外在的影響因素。
記錄數據
  • 為觀察所得的數據製作有系統和準確的筆記及圖表;
  • 以不同方式整理和顯示數據,例如列表及棒形圖

  • 記錄測試時的情況,可用文字和圖畫描述。
  • 能力強的學生會運用圖表,找出變因的影響,以及變因之間的關係。
闡釋
  • 識別在不同形式數據中的異同、模式或關係
  • 建議與證據一致的解釋

  • 根據測試結果,清楚指出各變因的變化。另外,還懂得作出預測,找出最理想的參考值。
總結
  • 結合不同探究方式的結果作出結論

  • 能力較高的學生除歸納各實驗結果外,還會指出變因之間的關係。
  1. 模型效能
  • 例如:穩定、著地時間最長等
  1. 模型外觀
  • 外形美觀、製作精美等
為了清楚了解學生的測試過程,教師可要求學生提交所有有關實驗的資料,例如:測試項目及實驗結果、設計修改的部分及原因等,以便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果。提交的模式可選用書面報告及學習日誌。書面報告詳細記錄從實驗所得資料,以及當中所考慮的因素;而學習日誌則記錄進行的過程,每階段工作的情況,例如:遇到的困難及解決辦法。教師可根據這些工具評核科學探究的過程。

回上方<<

建議活動流程
流程圖一為科學探究活動的一般程序,列出在各階段常用的科學技能。現就降落傘 設計活動作詳細的描述(參考設計降落傘活動流程圖)。

設計階段:

  • 考慮模型各部分對其效能的影響
  • 界定所有變因及提出假說
  • 擬定實驗步驟並選用合適的材料,驗證假說
  • 實驗設計必須要合符公平測試的原則

測試階段:

  • 在測試時,要注意一些影響觀察的因素,例如:風向
  • 將觀察結果有系統地記錄下來,如須量度,應以適當的儀器準確地量度,並把數據展示在數據記錄表或圖表中

分析階段:

  • 在分析實驗結果時,找出各相關變因的影響和變因之間的關係,並根據各項數據變化形式的異同,解釋觀察結果
  • 綜合各實驗的結果,作出總結
  • 根據實驗總結,評估及修訂實驗設計的效能和有關的假說,如有需要,應再作進一步的驗證
  • 根據實驗總結,找出最合適的設計,製作最後修訂的降落傘,並進行測試;若測試結果仍未符理想,應提出合理的解釋。

回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