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探究技能 |
評估準則例子 |
預測
|
- 如果最終設計的模型的測試結果仍不理想,學生會否探討當中的原因?能力稍遜的學生不會發現這個問題;能力一般的學生會解釋原因,根據已有的實驗結果,提出論證支持,而能力較高的學生還會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解釋。
|
計劃
- 為探究提出假說;
- 計劃和進行與科學過程相符的科學探究,例如:公平測試;
- 有理據地選擇合適的儀器;
- 為探究的問題建議合適的實驗步驟及方法;
- 明白怎樣的驗證過程可支持或駁斥某些觀點。
|
- 提出假說,並清楚指出操縱和應變變因。
- 除確保不變變因不變外,還要確保所有測試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進行,例如:同一日進行、同一地點測試等等。
- 選用容易找到的材料和儀器,並要考慮實驗安全的問題。
- 清楚列出各實驗步驟,並建議提高實驗準確性的方法。
|
界定變因
- 設計實驗並適當地控制變因;
- 為量性和質性的變因作定義。
|
- 能力較強的學生懂得控制不變變因及解釋保持不變的原因。
- 清楚界定和控制變因。
|
資料蒐集-觀察
- 有系統地觀察物件及∕或事件;
- 認識一些影響觀察質素的因素。
|
- 細心觀察測試時的情況,注意影響實驗結果的環境因素,建議改善的方法。
|
資料蒐集-量度
|
- 運用合適的儀器,並懂得進行重複測試,增加數據的準確性。
|
分類
|
|
記錄數據
- 為觀察所得的數據製作有系統和準確的筆記及圖表;
- 以不同方式整理和顯示數據,例如列表及棒形圖。
|
- 記錄測試時的情況,可用文字和圖畫描述。
- 能力強的學生會運用圖表,找出變因的影響,以及變因之間的關係。
|
闡釋
- 識別在不同形式數據中的異同、模式或關係;
- 建議與證據一致的解釋。
|
- 根據測試結果,清楚指出各變因的變化。另外,還懂得作出預測,找出最理想的參考值。
|
總結
|
- 能力較高的學生除歸納各實驗結果外,還會指出變因之間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