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網頁簡介服務科學藝術
個人資料 名人雋語 問題討論 課業設計
 

 

討論問題:

 

1.   陳英凝醫生認為一個人的健康成長和發展事業,需要:

1.1 妥善處理個人的學習態度;

1.2 裝備自己,學好語言;

1.3 認識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發展共同的理想和興趣。

各位同學對以上提議有何意見?三項條件之中哪一項較為重要?原因是甚麼?各位對此可有任何補充?

 

2.  李樂詩博士一次到北極考察,令她念念不忘的是一位愛斯基摩人用他的身體為她遮擋風雪。李博士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對流雖是短暫,但卻可親。陳英凝醫生進行地方考察的時候,竟在繁華城市的地底,遇到一位貧困的愛滋病人,身高五呎八吋,體重只有五十多磅,身上遍是被老鼠咬傷的傷口,那種疏離及被人遺忘的感覺實在令她難受。各位同學對以上兩個事例有何體會?各位認為我們與一些萍水相逢的人的關係又應該是怎樣的?

 

3.  陳英凝醫生曾到非洲一條村落,眼看一位母親誕下瘦弱的嬰兒,心想若不施援手,日後定會後悔,後來她替嬰兒做了約三十分鐘的人工呼吸,結果仍救不了,當時她為夭折的孩子感到非常難過。假若各位同學面對相似的情景,你們又會怎樣做?

 

4.  陳英凝醫生指出在戰地或疫區工作,由於資源缺乏,整個地區可能只有一隊醫療隊,需要處理繁重的工作,頓時覺得自己的責任重大。她說:「人有了責任,就有了推動自己的動力。」各位同學認同陳醫生對責任與個人動力兩者關係的闡釋嗎?原因是甚麼?

 

5.  陳英凝醫生曾於畢業兩三年後,與舊同學見面,她們各有自己的事業,且穿著入時。陳醫生卻頭結馬尾,身穿便服,看來與她們的儀容打扮格格不入,兩相比較,陳醫生甚至懷疑參加義務工作,是不是有些另類?是不是跟社會有點兒脫節?假如各位同學日後面對相似的處境,又會怎樣作出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