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活動傳真


善用學材,一體多面,在中學中國語文科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title_photo

中學校長、副校長、教務主任、中文科主任及教師踴躍參加是次全港性專業發展活動。

title_photo

日期:

2024年3月15日(星期五)

時間:

下午2:00-5:00

地點:

創知中學

對象:

中學校長、副校長、教務主任、中文科主任及教師

講者:

金卓麟老師(創知中學)
逄立娟老師、齊雅萍老師(內地專家教師)
蔡仁桂老師、關慧珊老師(浸信會永隆中學)
李可老師、鍾德誠老師、符偉殿老師(鳳溪第一中學)

《中國語文課程指引(中一至中三)》(2023)指出:語文學習有助促進其他學習領域的學習,而其他學習領域,亦往往提供學生各類語文實踐的機會,幫助鞏固語文課堂所學,為語文學習開拓更大的空間。學生透過學習和運用語文,可以豐富知識,並且透過其他學習領域中的不同課題,拓寬視野。為此,本組舉辦了全港性教師專業發展活動,並邀得內地專家教師以及三所接受本組支援的中學與教育界同工分享相關的語文教學經驗和心得。通過課堂觀摩、專題講座及校本經驗分享,促進教師的專業交流,提升他們的課程視野和課程領導能力,凝聚專業能量。

Modal Image


活動一:課堂觀摩
本組邀得參與「內地與香港教師交流及協作計劃」的協作學校教師——創知中學的金卓麟老師公開授課。金老師向中二級學生講授建議篇章《為學》,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品詞析句,讓學生體會「為學之道」的内涵,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中「詩教育人」和「以文化人」的風範,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課後,內地專家教師逄立娟老師進行點評,逄老師以「重構學材,目標貫通」、「一線串珠,比較閱讀」及「品詞析句,文言結合」歸納課堂精粹,讓與會者對課堂設計有更透徹的了解。

活動二:專題分享
內地專家教師齊雅萍老師主講「『一語三文四讀法』文言文教學策略探究」講座。齊老師向教師闡述「一語三文四讀法」的內容及實踐經驗,分享如何結合學校課程和文言文課堂教學,利用「四讀法」(讀準、讀通、讀懂、讀美)和「問題導學法」,引導學生欣賞篇章,感受其中的文化思想特質,落實「一語三文」(文章理解、文學欣賞、文化積澱)的文言文教學目標,發展學生慎思明辨的能力,同時培養品德情意,提升文化修養。

活動三:校本經驗分享
本組邀請了兩所參與本組「課程領導專業發展」計劃的學校代表為業界分享良好的學校實踐經驗。

浸信會永隆中學蔡仁桂老師和關慧珊老師以中二級及中五級的校本單元為例子,分享如何善用資源,優化學校課程。教師為學生提供多元的閱讀材料和課堂活動,連繫知識和生活經驗,誘發感悟,對文本作多角度和深度閱讀,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建構知識,同時培養高階思維的能力和良好的品格,提升語文素養。當日除了兩位教師外,三位中五級學生亦親臨現場,分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將情理兼備的游說技巧學以致用,以及當中的思考和得著。

鳳溪第一中學李可老師、鍾德誠老師和符偉殿老師以「配合學校特色,跨越課程界限——一次以『非遺』項目組織跨課程學習的嘗試」為題,分享如何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宗族口述傳說、宗族春秋二祭和上水廖氏家族等),整合中文、公民與社會發展和歷史等科目的學習內容,推動跨課程學習。教師介紹了中四級學生參與上水廖氏春祭和訪問族老的片段,指他們在過程中除了認識氏族文化外,更明白飲水思源和慎終追遠的意義。學生通過參與田野採訪、口述歷史整理等全方位學習活動,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培養家國情懷。

總結:
是次全港性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包含了課堂觀摩、專題講座和校本經驗分享環節。通過活動,教師進一步了解在發展學校課程及設計課堂教學的同時,如何善用多元學材和不同的資源,有機結合其他學習範疇,拓展價值觀教育,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從而培養綜合能力,並提升語文素養。

參考資料 (活動簡報)
活動簡報
1. 專題分享_「一語三文四讀法」文言文教學策略探究 下載
2. 浸信會永隆中學分享_善用資源,優化學校課程,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下載
3. 鳳溪第一中學分享_配合學校特色,跨越課程界限——一次以「非遺」項目組織跨課程學習的嘗試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