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風樓宇

 

如何界定屏風樓宇?

雖然我們可從地積比率、地盤面積及總樓面面積衡量樓宇密度,但是要界定建築物是否造成屏風效應則要考慮它對四周景觀、日照及空氣流通等影響。

政府、專業團體及環保組織近年不斷進行有關的研究、建議及指引,希望能夠提供一些客觀量度樓宇密度對環境影響的方法。例如規劃署於2005年委託顧問進行空氣流通評估方法可行性研究;香港建築師學會及香港規劃師學會亦就有關議題發表意見及立場書;環保觸覺亦建議一些標準界定屏風樓宇;此外政府亦就建築物的發展擬備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及海港規劃指引供市民及業界參考。


 
建議活動
尋找屏風樓宇  

教師應按學生程度及能力進行以下活動: 較低年級的同學,教師可預先在全港各區拍攝360度照片或錄影 (點擊察看範例) 較高年級的同學,教師可把學生分成48組,在安全的程況下讓他們在學校/居所/他們熟悉的地方附近拍攝。教師亦可放大香港地圖Google Map 衛星圖片,利用的搭糖隨意灑在地圖上,讓程度更高的學生自行到達該處拍攝。

教師或同學可利用地圖或衛星圖片展示有關照片,教師更可進一步鼓勵學生把有關建築物製成立體模型放在地圖上比較 (假設建築物每層高度為3米,數算樓層數目再乘建築物每層高度得出建築物高度),然後讓學生討論照片上的建築物是否屏風樓宇,討論範圍包括:

1. 建築物的高度、闊度、位置、佈局、外觀形態、建築物之間的距離
2. 建築物對附近環境的影響,包括景觀、日照及空氣流動

注意有關活動目的並不是要找出屏風樓宇,而是讓學生留意生活環境,讓他們知道身處不同位置觀看建築物會有不同效果及感覺,因此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未必會對屏風樓宇的界定達成共識。

教師應鼓勵學生考慮社會各方面發展的需要,再評價在香港高密度發展的需要性,並討論如何減少屏風樓宇所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