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很多文物,然而要介定它們是否文物並不容易,以下列出一些介定文物的考慮元素,要注意這些元素並不是唯一的標準,要靈活配合才能得出較全面的評估。
文物保育是一個複雜的議題。以下只是一些評定文物保育價值的重要元素,當中會涉及主觀因素而難以評定,鼓勵老師下載匯報檔案,與學生以較全面角度一起探討如何利用這些元素評定建築文物的價值。
1. 文物的年份
文物的年份會是幫助介定文物重要性的指標,年份越久遠,它的重要性理應越重。
兵馬俑
但是文物的年份數字並非絕對的考慮因素,試比較悠久歷史背景的中國與一些新與的國家,例如美國,兩者的文物年份雖是無可比擬,然而並不能抹殺後者的重要性。
2. 稀有性
文物的稀有程度是幫助介定文物重要性的指標。
長城
稀有的建築並不一定是文物,例如一些獨特新興建的建築物 (奧運場館鳥巢、水立方等) 。
然而這些建築物在歲月的洗禮下,便會逐漸增添成為文物的籌碼。
鳥巢體育館
另外,縱使文物的數量多亦不代表它並不稀有。例如揉合中西建築風格的唐樓曾經充斥各東南亞華人地區,它的稀有性在於它只出現特定地區及以群族式的形式出現。
灣仔藍屋
3. 建築風格和結構特色
每個年代總會出現一些具代表性的建築風格和結構特色,亦會以當時年代/大師命名。
例如於二十世紀初期於德國發源的包浩斯(Bauhaus)風格,以簡潔線條為作為設計的主調,影響了世界各地的建築風格。
獨特流線形的灣仔街市就是其中的表表者。
4. 歷史事件及社會文化
建築物本身是硬件死物,然而歷史事件及社會文化為它注入了生命,是評定文物重要元素。「集體回憶」 “Collective Memory” 這個名詞正好表現出這項重要元素。它是指社會的眾人共同擁有的回憶,例如是他們一起建構、共享的地點、情感、音樂、圖片以及事件。回憶本質是抽象的,感性和個人化的,在某地方參與或發生某件事後,集合社會上眾人的感受,從而成為集體回憶的一部分。例如:皇后碼頭、天星碼頭、七一遊行、啟德機場、人力車等等,圴包括著不同年代的人們的生活方式,代表著社會的共同價值。
保護文物建築不應局限於建築物的歷史和建築特色,一些與建築物並存的集體記憶也應受到保護,因為它們見證了香港市民曾經體驗的生活方式、文化、社會活動,以及共同經歷過的歷史事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