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可促進經濟發展,但「過度消費」卻對環境造成深重壓力,亦會引起種種社會問題,以下從經濟、環境及社會方面分析「過度消費」對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影響。
經濟
「消費」是社會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活活動,市民要透過「消費」換取生活所需。而「消費」更能帶動社會經濟發展,令社會變得更富裕,提升市民物質上的生活質素。但當「過度消費」令市民及社會超出他們能夠負擔便有機會導致經濟危機,例如金融海嘯的出現正是信貸過度導致經濟崩潰,雖然「過度消費」未必是導致金融海嘯的主要原因,但「過度消費」卻與不負責任的理財態度有關,自金融海嘯後,各國為振興經濟而不斷鼓勵民眾消費,而金融海嘯所帶來的影響雖然稍為紓緩,但其實只不過是靠其他國家的信貸幫助,根本沒有從「量入為出」的態度去處理問題,反而隱藏了更嚴峻金融海嘯來臨的隱憂。
環境
「過度消費」鼓勵消費者不斷消費更新產品,令產品的壽命更短,既浪費不必要的地球資源生產,更直接造成不必要的廢物,對自然環境造成深重的負擔,所引發的自然災害更多不勝數。例如生產或使用產品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能源,會導致全球暖化,而生產過程及處理廢物亦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影響人類健康之餘更破壞生態環境。雖然大自然有自癒能力,但人類過分透支資源及破壞環境已到達嚴峻的程度,正視有關問題實在是刻不容緩。
社會
生產商為了提高競爭力,已不斷在生產過程、銷售及處理廢物過程中變得全球化,導致不公平貿易、剝削發展中國家、貨品單一化、扼殺傳統特色文化及技術、傾銷壟斷、擴大國與國之間的貧富懸殊及其他國際問題。
在國家地區及個人層面方面,消費雖能促進經濟發展,令社會變得富裕,提高普遍市民生活水平,但「過度消費」讓社會變得物質化,令民眾變得著重享樂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個人成長,間接造成其他社會問題。
伸延課題
全球暖化
世界自然基金會於 2009 年的報告指出,冰蓋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對全球主要沿海城市造成的損失,估計將於 2050 年達到 28 萬億美元。 2001 年南太平洋島國圖瓦盧 ( Tuvalu ) 的領導人宣佈該國居民將會逐步移離至新西蘭及澳洲,因為它們的居住地在 2050 年會因水淹而從地圖上消失。全球暖化所引起的天氣反常及天災更是難以預計,例如氣候日變暖使病毒與害蟲加速繁殖,最終可能導致傳染病肆虐,威脅人類的生存。
雖然各國政府開始意識到全球暖化問題迫在眉睫,但無論是 1997 年簽訂的京都協議書或是 2009 年 12 月舉行的哥本哈根氣候高峰會,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兩大陣營仍就減少排放溫室氣體原則及目標意見分歧,未能取得實質成果。
全球化與不公平貿易的關係
全球化成為世界發展大趨勢,可以理解為一種「全球意識」的興起,具體地描繪出各國聯系的擴張。近數十年來國與國之間無論在政治或經濟上的關係都日趨緊密,各個合作組織如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APEC) 、世界貿易組織 (WTO) 及二十國集團峰會 (G20) 在國際舞台上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而這亦 是「全球化」的最佳寫照。「全球化」有助各國的整合與發展,有著其積極影響,如自由貿易帶動資源更有效分配,配合人口流動可加速經濟及文化的融合與交流等。
然而「全球化」背後亦存在著對落後地區、弱勢社群的剝削。富裕國家 擁有資本和技術上的優勢, 利用各地區生活水平的差距,在貧窮或未開發地區獲取廉價的人力及天然資源,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再將產品銷售到富裕地區賺取可觀利潤,出現傾銷、壟斷、剝削、 貧富懸殊等不公平現象。
以下例子說明大企業如何操控市場令 弱勢 國家未能合理獲得回報。 全球五大跨國咖啡企業佔有全球近一半的咖啡豆市場,它們掌握了豐富的市場資訊,它們的決定影響市場的方向。在 80 至 90 年代,它們傾向使用 Robusta 品種的咖啡豆來生產罐裝咖啡,導致 Robusta 咖啡豆需求大增,以種植咖啡豆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國家亦要配合生產,以降低收購咖啡豆成本。近年跨國咖啡企業開始從亞洲地區採購成本較低的咖啡豆,迫使中南美洲的傳統咖啡豆供應者在缺乏議價能力情況下不得不降低價格,結果跨國咖啡企業從中獲取更多盈利。
此外富裕國家由於各種原因,一方面能夠為自家生產的農產品進行補貼,另一方面迫使弱勢國家開放市場,造成嚴重貿易易差,破壞弱勢國家的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