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三年學校課程改革及學習領域課程實施情況調查報告
 


學校整體課程的規畫與推行

上課日數及課時編排

《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已就上課日數及個別學習領域的課時分配向學校提出建議,讓所有學生享有相若的在校學習時數,並有均等機會修讀每個學習領域課程。根據回應,本年度小學的平均上課日數為190.2日(標準偏差=13.8日),中學的平均上課日數則為179.2日(標準偏差=24.7日)。在接受調查的學校中,只有57.4%的小學和43.9%的中學報稱學校的上課日數為190日或以上。換言之,有顯著比例的學校不符合《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訂定的190日上學日數的標準。然而,我們必須注意,由於非典型肺炎事件的爆發,學校在二零零二至零三學年停課多日,因此有關數據或未能反映正常的情況。

表10和表11臚列小學和中學編配予各個學習領域/科目課時的百分比。與《基礎教育課程指引》的建議課時(見附錄D)比較,小學一般較重視英國語文教育及數學教育,但對中國語文教育、藝術教育、體育教育及常識科則重視不足。小學中國語文教育的課時差異在六個學習領域/科目之中是最高的。中學方面,與《基礎教育課程指引》所建議的課時(見附錄D)比較,學校一般較重視英國語文教育及數學教育,卻不太重視中國語文教育、科學教育、科技教育、體育和藝術教育;而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的課時差異,是八個學習領域之中最高的。

表10﹕ 學校編配各學習領域/科目課時百分比之平均值及範圍 — 小學
學習領域/科目 小一 小二 小三 小四 小五 小六
中文 平均值 25.2 24.6 23.9 23.6 23.6 23.6
範圍* 22.7-28.0 22.1-26.4 21.0-25.2 21.0-25.0 21.0-25.0 21.9-25.2
英文 平均值 20.5 20.5 21.1 21.5 21.6 21.7
範圍* 18.6-22.2 19.0-22.5 20.0-23.0 20.0-23.0 20.0-23.3 20.0-23.5
數學 平均值 16.8 18.2 18.2 16.9 16.9 16.9
範圍* 15.0-18.0 15.8-18.0 15.0-18.0 15.4-18.1 15.4-18.4 15.5-18.4
藝術 平均值 10.4 10.5 10.5 10.4 10.3 10.4
範圍* 9.0-11.7 9.3-11.6 9.3-11.6 9.1-11.6 9.1-11.6 9.1-11.7
體育 平均值 5.1 5.1 5.1 5.1 5.1 5.1
範圍* 4.7-5.2 4.7-5.3 4.6-5.3 4.6-5.3 4.6-5.3 4.6-5.3
常識 平均值 11.5 11.6 11.7 11.8 11.2 11.8
範圍* 10.0-12.2 10.3-12.8 10.6-12.8 11.0-12.9 11.0-12.9 11.0-12.8
*範圍由第一個四分位數至第三個四分位數

表11﹕ 學校編配各學習領域課時百分比之平均值及範圍— 中學
學習領域/科目 中一 中二 中三
中文 平均值 17.7 17.5 17.1
範圍* 16.7-19.3 16.0-19.0 15.0-19.0
英文 平均值 19.8 19.7 19.4
範圍* 18.5-20.8 18.5-20.8 18.0-20.0
數學 平均值 14.0 14.1 14.1
範圍* 12.7-15.0 13.0-15.0 12.9-14.6
社會 平均值 16.7 16.8 16.5
範圍* 13.6-20.7 13.6-20.7 13.1-20.7

科學

平均值 9.3 9.4 11.7
範圍* 8.3-10.0 8.3-10.4 10.0-13.5

科技

平均值 8.3 8.5 8.2
範圍* 5.1-10.0 5.6-10.0 5.0-9.9
藝術 平均值 7.1 7.1 6.6
範圍* 6.0-8.3 6.0-8.3 5.1-8.0
體育 平均值 4.5 4.4 4.4
範圍* 4.0-4.8 4.0-4.8 4.0-4.7
*範圍由第一個四分位數至第三個四分位數

策略性規畫與校本課程發展

《基礎教育課程指引》第2章建議,學校應因應其使命和情況,發展一個三年/五年的學校整體課程規畫,而有關規畫可作為周年校務發展計畫的一部分。建議的目的在於確保每所學校均能考慮其獨特優勢,訂定優次,提供有利條件和編排整體時間表,從而達致課程改革學習宗旨及學習領域特定的學習重點。是次調查顯示,75.8%的小學及59.3%的中學已落實「制訂學校整體課程發展的五年短期策略」的措施,而95.3%的小學及93.0%的中學亦已推行「制訂校本課程,以切合學生的需要」的措施。不少受訪者表示所推行的措施有成效。

支援學校課程改革的策略

大體而言,超過80%的學校已推行有關策略以支援學校的課程改革。在五項策略之中,超過95%的學校已推行「為教師創造空間」及「調配教職員,配合他們的專長與未來需要」這兩項。有關小學和中學推行各種策略的情況列於表12。

表12﹕支援學校課程改革的策略的推行情況
支援學校課程改革的策略 已經開始推行
小學(%) 中學(%)
為教師創造空間 100.0 97.6
調配教職員,配合他們的專長與未來需要 96.1 96.5
與不同持份者溝通 94.5 92.9
與其他學校分享經驗 91.4 83.5
訂定全校教職員專業發展計畫 84.4 73.3

評估策略

調查要求校長指出學校有否推行評估方面的改革措施,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表13載列小學和中學推行有關措施的程度。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學校在編定校曆時,均避免過量的測驗和考試,好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學習。

表13﹕評估策略的推行情況
評估策略 已經開始推行
小學 (%) 中學 (%)
制訂學校的整體評估政策 71.9 69.8
使用合適的評估方式,回饋學與教 75.0 68.6
編訂校曆表時,避免過量的測驗和考試,使學生有充足的學習時間 99.2 90.7

改善學與教的措施

正如《基礎教育課程指引》所強調,學校應制訂整體家課政策。家課不應要求學生機械性地重複抄寫或只是背誦,而家課的質比量更為重要。根據校長的回應,62.5%的小學及66.3%的中學已制訂學校的整體家課政策。

另根據所蒐集的數據,82.0%的小學和87.2%的中學已推行「採用合適的策略以照顧學習差異」的措施。

調查亦問及學校有否採用適切的策略促進幼稚園至小一,及小六至中一的銜接。結果,分別有75.8%及69.5%的小學校長表示已就上述兩個階段的順利銜接推行有關措施。中學方面,有較高的比例 (72.1%)表示已採取適切的策略促進小六至中一的順利銜接,相對而言,較少中學(62.8%)採取適切的策略顧及中三至中四的銜接。

四個關鍵項目

我們建議學校以推行四個關鍵項目(德育及公民教育、從閱讀中學習、專題研習和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為切入點或策略,以達致學習領域/科目課程所定的學習宗旨和重點。表14顯示,幾乎所有學校都已經開始推行四個關鍵項目。

表14﹕四個關鍵項目的推行情況
四個關鍵項目 已經開始推行
小學(%) 中學 (%)
德育及公民教育 98.4 97.7
推廣閱讀風氣 99.2 93.0
專題研習 98.4 96.5
運用資訊科技 99.2 98.8

如表15所示,學校最常利用早會、專題講座,以及課外活動/全方位學習活動等模式來推廣德育及公民教育,而非典型肺炎這類社會事件正好作為推廣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切入點。

表15﹕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所採用的模式
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的模式 已採用
小學(%) 中學(%)
早會 90.6 94.2
班主任課 77.3 89.5
專題講座 86.7 82.6
課外活動/全方位學習活動 81.3 81.4
透過各學習領域的學與教 75.0 67.4
宗教課 46.1 44.2
獨立課節 60.2 41.9
利用社會事件(例如「非典型肺炎」)為切入點,
安排學習活動,以促進德育及公民教育
94.5 84.9

至於推廣閱讀風氣方面,幾乎所有小學及大約85%的中學均表示已在學校時間表編排上,預留時間進行圖書館/閱讀活動。此外,約85%的小學和70%的中學推廣教師和學校圖書館主任的協作。

提供中國歷史學習經驗所採用的模式

我們只向中學校長調查學校在提供中國歷史學習經驗時所採用的模式。在各項模式之中,大多數中學以中國歷史作為中一至中三級的獨立科目(88.4%),只有少數學校採用「綜合中國歷史及世界歷史的校本歷史課程」(5.8%)或「包括中國歷史在內的校本綜合課程」(12.8%)。

五種基要的學習經歷

為使學生達致全人發展,學校應為他們提供五種基要的學習經歷,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體藝發展、智能發展、社會服務及與工作有關的經驗。調查結果顯示,少於25%的小學及少於50%的中學在初中階段為學生提供與工作有關的經驗,這個結果不足為奇。大不相同的是,超過80%的小學及超過90%的中學為學生提供其他四種基要學習經歷。表16詳列有關的調查結果。

表16﹕ 全方位學習 — 為學生提供五種基要的學習經歷,以促進全人發展的情況
五種基要的學習經歷 有提供
小學(%) 中學(%)
德育及公民教育 (塑造性格) 96.1 97.7
體藝發展 96.1 96.5
智能發展 (多是通過各學習領域的課堂來學習) 94.5 96.5
社會服務 80.5 93.0
與工作有關的經驗 21.1 44.2

<< 前一頁 回主頁 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