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非華語學生學習文言經典的設計和實踐


背景    年級    策略    教學設計    學習成果    總結


背景

學習中國文言經典有助提升學生的語文和文化素養。學生多讀經典作品,思考作品的內涵、賞析作品的語言,可以提升閱讀品味,增加對中華文化的認識,薰陶思想感情,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非華語學生學習文言經典篇章會遇到不少困難,例如較難理解文言古語和文化背景差異等。為此,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的教師因應非華語學生的學習需要,自擬文言學習單元,並運用多元的學與教策略,照顧學習多樣性,啟發學生學習經典作品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年級

中三


學年

2022/23


策略

  1. 運用多元化的學習材料,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擬訂生活化的學習主題讓學生產生共鳴,並運用電影、繪本、歌曲等多元化的材料導入課題,與文言篇章內容作比較、互相補充,幫助非華語學生理解主題內容、文化意涵。例如教師自擬單元主題「友情的真諦」,選取建議文言學習篇章《荀巨伯遠看友人疾》、《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為閱讀材料,篇章主題貼近學生的生活,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亦讓學生較容易理解中華文化「捨生取義」的情操和「道不同不相為謀」的交友之道。

  2. 運用小步子文言學習策略,為學生提供鷹架學習

    教師善用課前預習,為學生提供自學途徑,指導學生運用網上工具查字典,積累文言字詞。教師亦教授非華語學生文言的字詞解碼方法,例如運用「增」字訣,將單音節字組成雙音節詞;認識「一字多義」等,讓學生掌握文言字詞的意思。在語譯課文時,教師給學生提供適當的扶手,例如設計填充重點字詞、布置「思考題」梳理文意等,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並適時提供評估和回饋。教師設計多元化題型,例如:圖片題、填充題、選擇題、短答題、記敘六要素表格等,從詞彙理解到內容分析、深層意義探究等,為學生提供鷹架,幫助學生掌握文章的脈絡,以小步子建立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信心。

  3. 善用戲劇教學策略,拓寬學生的想像空間

    除了理解字詞和內容大意,非華語學生學習文言文更需要深入理解文本中人物的思想行為,因此教師運用戲劇教學,透過不同的戲劇習式,拓寬學生的想像,讓學生投入課堂活動,更深入理解文本內容。例如教師運用「事件重演」習式,在《荀巨伯遠看友人疾》一文,讓學生通過演繹故事情節,代入角色,看清事件的來龍去脈,思考人物動機,加深學生對故事情節及人物行為想法的理解。又例如《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一文,對於園中發現金片一事,教師運用「思路追蹤」習式,讓學生分別思考管寧、華歆二人當時心中的想法,並為人物的行為、想法和心情設計對白,深化學生對人物行為性格的理解。

  4. 善用「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整全規劃教學,建立學習階梯

    教師善用「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擬訂學習重點,根據非華語學生的實際能力和學習需要,設置預期學習成果,有系統地組織學習內容,及發展合適的學習材料,為非華語學生建立學習文言文的階梯。教師參考《校內評估工具》和校內測考成績,了解非華語學生的實際語文水平,擬訂適切的學習重點及預期學習成果,如下:
    • NLR(4.1)1 能指出閱讀材料的主旨
    • NLR(4.1)2 能就主題,評價閱讀材料中的內容和人物角色的行為



教學設計

閱讀教學 (舉隅)
單元主題:友情的真諦                            學習材料:《荀巨伯遠看友人疾》

教學流程

教學活動

設計理念

引起動機

  • 教師播放電影《盛夏友情天》選段導入課堂,學生完成工作紙,認識影片提及有關「友情」的主題。

  • 影片內容關於「友情的真諦」,帶出真正的朋友會為對方設想,捨己救人,更會互相扶持。通過連繫古今對友情的定義,幫助學生進入文本閱讀,加深理解。

  • 以生活化題材作引入,貼近非華語學生的生活經驗,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以電影內容作鋪墊,使學生明白到當荀巨伯見朋友有難,不忍獨自離去的心情。從人物深厚的情誼出發,能初步理解人物願為朋友犧牲,捨生取義的精神。

課前預習

  • 教師著學生進行課前預習,運用網上工具查字典,理解文言字詞的意思。

圖一:學生運用網上工具查字典

  • 鼓勵非華語學生課前預習,初步掃除字詞障礙,建立閱讀文言的基礎。

文言基礎知識

  • 教授文言字詞解碼的方法——「增」字訣,將單音節字組成雙音節詞。例如《荀巨伯遠看友人疾》的主題重點為「捨生取義」,組成「捨棄生命,選取道義」的意思,學生易於理解。

  • 圖二、三:教師指導學生文言字詞解碼方法

  • 認識文言字詞解碼策略,加強語文知識基礎和積澱。

閱讀教學

  • 導入課堂:播放《荀巨伯遠看友人疾》的故事短片,讓學生初步掌握文章脈絡,理解故事的內容大意。

  • 朗讀課文:教師帶領學生朗讀課文,初步感悟人物的神情和語氣。

  •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語譯,進一步理解內容大意。

  • 教師在每個段落加入一些思考題,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幫助學生逐步梳理文章內容。例如:

 

「為什麼友人勸荀巨伯離開?」

 

「假如你是荀巨伯,你會選擇離開嗎?」

 

「你認為荀巨伯是一個怎樣的人?」


圖四、五:課堂工作紙

  • 課文附課文朗讀二維碼,讓學生於課前預習,朗讀課文。

  • 學生只需語譯重點字詞,減輕學生通篇語譯的負擔。

  • 小步子的教學,為學生提供扶手,逐步引領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分析人物的性格。

  • 思考題有助學生梳理文意,訓練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戲劇教學

  • 教師運用「事件重演」的戲劇習式,演繹故事情節,讓學生代入角色,重溫故事內容,深化對人物行為、思想的理解。例如:

 

情節一:荀巨伯從遠處來探訪生病的朋友,不幸遇到胡賊攻城。

 

情節二:荀巨伯不忍拋棄朋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

 

情節三:胡賊敬佩荀巨伯為朋友捨生取義的精神,決定撤兵。

圖六:教師以戲劇習式「事件重演」讓學生演繹
故事情節

 

  • 善用戲劇教學提升學生的參與感和興趣,讓學生演繹故事情節,仔細檢視特定的情境,看清事件的來龍去脈、思考人物行事的動機和想法,運用合適的語氣、動作演出故事的情節。

  • 教師能評估學生對文章情節的理解。

課業評估/
小組討論

  • 教師布置課業,設計多元化的題型,如: 圖片題、填充題、選擇題、短答題、圖表等,題目由淺入深,幫助學生逐步梳理事件發生的時、地、人、事,掌握文章的內容。

  • 課堂以小組討論促進思考。教師先指導學生閱讀繪本《被欺負了,我該怎麼辦?》,理解故事主角如何獲得真正的友情,再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比較《荀巨伯遠看友人疾》、《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兩篇文章與繪本《被欺負了,我該怎麼辦?》提及友情的看法,歸納維繫友情的要點。

  • 為學生提供分析文本的鷹架和扶手。例如通過短答題指導學生回答技巧,讓學生能逐步掌握回答長題目的方法。

  • 課業設計由淺入深,從詞彙理解到內容分析、深層意義探究等,能建立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信心。

總結

  • 完成整個單元後,教師會設置生活情境題,與學生討論對事件的看法:

  • 「當你看到朋友在商場偷竊的行為,你會怎樣處理?」

  • 文章提出中國傳統的交友之道:人們認為「道不同不相為謀」,我們應結交志趣相投的朋友,遠離與自己志向不同的人,你認同嗎?

  • 教師總結討論所得,讓學生學習古人高尚的品格,明白「志同道合」的交友之道。

  • 設置生活情境題,討論如何將文中學到的價值觀在生活中實踐和應用。

 

學習成果

  1. 學生學習文言經典的興趣和能力有所提升
    通過教師精心布置多元化的學習活動,以多媒體輸入和戲劇教學等,學生能投入課堂學習,深入探討故事的內容、人物的性格及行為想法,有趣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漸漸產生興趣。同時,學生會在課前查字典,理解文言字詞的意思,突破學習難關,並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學習策略,建立預習自學的良好習慣。學生能指出閱讀材料的主旨,亦能評價閱讀材料中的內容和人物角色的行為,達到預期學習層階。




圖七:預習工作紙


圖八:預習工作紙



圖九:生活情境題讓學生應用所學

  1. 加深認識中華文化和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文言經典篇章蘊含中華文化的精髓,非華語學生從文言經典中除了提升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更能學習和反思中華文化的內涵,從而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如圖九所見,生活情境題讓學生思考當與朋友價值觀不同的時候,如何作價值判斷,應用從文本所學「道不同不相為謀」的道理,應結交志趣相投的朋友。同時,學習文言文更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捨生取義」的高尚情操,學習儒家的處世方法和如何看待生命的價值。

 


總結

通過多元化的校本單元設計,循序漸進的教學,教師認為能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投入感,學生學習態度積極,對文言文產生興趣。通過校本設計的文言教材,學生學習不少文言字詞,初步建立閱讀文言篇章的基礎,減輕學生對文言文望而生畏的感覺,有助建立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信心。教師將文言經典的主題以生活化的形式呈現,讓學生明白文言文的內容與自己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非遙不可及,教學成效顯著,亦加強教師教授非華語學生文言經典的信心。教師會持續發展文言文課程,在各級融入文言篇章,讓非華語學生學習更多文言經典作品。

非華語學生學習文言經典並不容易,多元的文化背景、生活成長環境,使學生在學習中華文化面對不少挑戰;但教師認為這正是難得的契機。教師鼓勵非華語學生學習文言經典,由淺入深地認識中華文化,讓非華語學生和華語學生作文化交流,並在生活中實踐所學,有助非華語學生更容易融入香港,為社會作貢獻。


參考資料

1. 課程發展議會(2008)。《中國語文課程補充指引(非華語學生)》。香港:作者。

2. 課程發展議會(2017)。《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香港:作者。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
支援人員:陸中玉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