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通過跨課程學習,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背景    年級    策略    計劃的規劃與設計    學習成果    反思    總結


背景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2019年頒佈的「2030學習羅盤」,提出未來教育願景以及期望學生具備的素養,除了注重認知技能、社會與情緒技能、實作技能三大面向,亦強調「創造新價值」、「調和緊張和困境」和「承擔責任」,指出學生須具備廣闊的知識基礎,能創造、想像,並展現理性思考以面對不確定性,擁有堅毅的精神去落實執行,以至在行事為人方面都持守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保持競爭優勢,為未來締造機遇,以實現個人和社會福祉。
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科學能力表現近年持續下跌(PISA, 2018),反映學生的學習模式未夠主動,靈活性或許仍有不足。「適性揚才」是教育的核心理念,學校除了讓學生了解各學科的特色、趣味,引發學習興趣、主動性,亦有責任協助學生擴闊視野,培養軟技能、適應力和正面的價值觀,增加學生對自己的認識並能夠持續完善,提升抗逆力,逐步建立適應轉變的心態與能力,為未來的學習、生活作準備。
農圃道官立小學教學團隊認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造力及探索精神是刻不容緩的。在上學年與語文教學支援組協作,推行跨課程學習計劃,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從不同學科所習得的知識、技能,並連繫生活認知,在多元的學習經歷中再建構知識,使他們具備更廣闊的知識基礎,持續發展學習能力,培養堅毅精神、積極的學習態度。


年級

小四


學年

2021/22


策略

  1. 以「全校參與模式」提供全面而均衡的學習經歷
    為回應「終身學習、全人發展」的學習宗旨,學校加強不同學習領域的聯繫,以主題貫串學習,各學科配合科目特點擬定學習目標、學習內容,藉共享資源及教學經驗,促使他們檢視課程規劃,善用課堂以外的學習模式進行全方位學習,以突破「課時」學習,使學生獲得更豐富的學習經歷。此外,為使計劃更有效落實,校內不同持份者包括:校長、課程主任、科主任及科任教師,都參與計劃。

  2. 藉體驗式學習,從行動和反思中獲得知識、培養情感

    學習重視與現實生活的扣連,因此教師安排真實情境,配合探究、自學等學習模式,讓學生藉親身體驗,活用從學科所習得的知識、技能,提升學習動機,激活思考,並通過研習,深化學習。為了有效推行價值觀教育,校方通過課堂學習、實踐體驗及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全面而均衡的學習經歷(見圖一),從認知至引發感悟,因認同觀念而生出落實的意志;逐步總結體會,內化經驗為能力,提升學習的投入感、信心,並將「所得」應用於新的生活、學習情景中。


    圖一:推行價值觀教育的組成部分

  3. 創造有利條件,提供學習的助力與動力
    在學習新常態下,學校不同持份者都關注師生/生生互動。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教師需發揮其促進者的角色,讓學生善用資訊科技,以拍攝短片的形式定期上載實作表現至電子平台,報告學習進度,展示對學習的掌握,以便回饋並提供資源促進學生自學;亦確保學生有展示學習表現的機會,通過觀摩獲得啟發,優化學習,推動「促進學習的評估」。


計劃的規劃與設計

  1. 主題:保護環境(永續發展的目標之一)

  2. 目的:培養公民責任,建立健康的生活態度

    • 地球資源有限,作為世界公民應珍惜資源,減少浪費,以免造成污染
    • 植物能夠淨化空氣,通過種植食用性植物,實踐綠色生活
  3. 學習目標:

    • 通過跨課程學習,引導學生綜合運用不同學習領域的學科知識、生活認知與技能,拓寬知識基礎;
    • 藉全方位學習發展學生的語文、共通能力,培養創造力、科學探索精神,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
  4. 教學規劃:*上學期因疫情關係,部分時間的課堂以網課進行。

    學習模式

    學科組別

    學習內容

    相關能力、價值觀及態度

    課堂學習

    中文

    • 從單元學習及運用說明手法、多感官觀察法(網課)
    • 在說話活動中,介紹自己最喜愛的水果(網課)
    • 通過閲讀以「惜食」為題的篇章,評價主角丟棄「醜食」的不當行為,並寫信與他分享惜食方法(實體課)
    鋪墊以短片介紹植物的生長情況
    • 組織、表達能力
    • 仁民愛物的美德
    • 保護食物資源、愛護環境的公民責任

    數學

    • 學習度量知識和技巧,自製量杯(網課)
    • 學習數據處理的知識,製作及閲讀折線圖(網課)
    鋪墊種植活動,運用數據了解植物的生長情況

    常識

    • 認識植物的類別、重點學習食用性植物的特徵、結構和生長條件(網課)
    • 學習種植的知識、技巧(網課)
    • 認識香港污水的來源、污染物以及污染物對植物生長所造成的影響(網課)
    鋪墊種植和水質測試活動

    電腦

    • 學習編程知識、一般電腦操作技巧(網課)
    鋪墊以短片介紹植物的生長情況
    • 邏輯思維、自學及解難能力

    成長課

    • 觀看有關源頭減廢的短片,經教師引領從多角度分析本港「垃圾圍城」的現象和提出解決方法(實體課)
    鋪墊寫作,積累知識
    • 環保意識

    實踐體驗

    中文

    • 教師教授以「惜食」為題的篇章時,借一個給壓扁的麪包引領學生明白食物外表醜陋不影響其營養價值、味道,之後她食用麪包,身教學生珍惜食物
    • 製作「反思碟」,協助學生自省浪費食物的不當行為
    • 尊重生命/萬物,培養環保精神

    成長課

    • 與家人說明「源頭減廢」的好處,並嘗試在生活中實踐「惜食」行動
    • 公民責任

    電腦

    • 分組使用編程工具,按泥土濕度調節水量,建立自動澆水系統,善用科技節約用水
    • 理性分析事物的態度及探究精神

    常識

    • 分組進行科學實驗,測試污水對植物的影響
    • 先讓學生預測,再從實驗中找答案,了解污水對環境所造成的禍害,令學生決心減少排污
    • 協作、解難的能力

    綜合

    • 在家種植食用植物,定時觀察、量度植物,並記錄其生長情況
    • 因應植物的生長情況、需要,探索令它生長得更好的方法
    • 以短片匯報植物的生長情況並分享種植心得
    • 享用勞動成果,品嚐承擔責任後成功的滋味
    • 責任感、承擔精神
    • 自學能力、習慣
    • 毅力、恆心

    學習氛圍

    中文

    • 課後,在網上平台分享搜集所得的資料,介紹外表醜陋但有內涵的東西,從而明白不能以貌取物;通過學生留言和教師回饋,促進師生或生生互動
    • 讓學生綜合對環保的認知、種植心得,撰寫空中花園計劃書,為修建學校天台花園提供建議
    • 分享文化
    • 協作、溝通能力
    • 環保精神及對校園的歸屬感

    綜合

    • 展示學習、種植成果,從同儕觀摩中取長補短,獲得啟發,激勵及優化學習
    • 學習的信心、投入感

    成長組

    • 在家長日介紹本學習活動的過程和成果



學習成果

  1. 提升學習能力,逐步培養軟技能

      (1)  提升運用資訊科技和表達能力

      在跨課程學習計劃中,學生通過中文科的說明單元、資訊科技學習,運用語言和文字介紹事物。在「我是優秀水果大使」的說話活動中,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搜尋途徑或運用不同的學習工具找尋資料自學,增加對水果的認識,從外貌、產地、味道、功效等方面介紹水果的特點。學生運用電腦(見圖二)、實物(見圖三)介紹、製作説話片段,善用資訊科技,提升表達效果。
      教師通過以說促寫,讓學生運用説明方法,從水果的質感、營養價值等寫作〈我喜愛的水果〉(見圖四)。學生以小珍珠、翡翠作比喻,突出串提的外表,令讀者掌握其形狀、顏色,並運用數據來點出串提小而甜的特點,以及使用例子介紹串提的多元食法,增加讀者對水果的認識。在種植過程中,學生能夠清楚介紹植物的生長情況,包括幼苗的高度、葉子的闊度。
      在期終舉行的家長日,學生代表有條理不紊地向家長、同儕介紹跨課程學習計劃的內容並展示種植成果(見圖五),充分展示他們對學習的投入程度和表達的信心。

      (2)  培養自主學習、解難能力,增加對自我的認識

      在種植過程中,學生遇到各種問題,例如種子不發芽、幼苗生長緩慢,甚至種植失敗,他們除了參考教師的建議去改良,更會自行尋找方法解決問題。有的學生到花墟向花販求教,有的上網搜尋有效的種植方法,包括:將種子放在濕紙巾上催芽(見圖六),用蛋殼、咖啡渣、洗米水、果皮、菜頭一類廚餘(見圖七)自製有機肥,甚至通過測試泥土保持合適的酸鹼值,提升植物吸收營養的能力(見圖八),以及為植物移盆提供更理想的生長環境(見圖九)。通過真實的學習體驗,學生自覺、積極地學習,嘗試從不同途徑獲取知識、資訊,然後選取其認為最合適、可行的方法種植,將所知所學融會貫通,應用實踐,提升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及創造性。
      此外,藉着種植,學生了解並發掘個人喜好、長處,有學生充分表現對科學的喜愛,有學生的藝術天份表露無遺,隨着學習效能感逐步提升,學習動力也相應增強。

      (3)  培養與人溝通、協作、明辨性思考能力

      在這次跨課程學習計劃,學生除了進行個人學習,亦有機會在各學科進行分組活動,和同儕進行分享、交流,並學習解難。在電腦科,學生分組運用編程知識製作自動灑水器(見圖十),在失敗中一起發現問題,再協調解決方法。在常識科,學生通過實驗,測試污水對植物生長的影響(見圖十一),他們認真觀察、記錄結果,從中找出答案,培養探索精神;在學習過程中分工合作,逐步培養責任感和團隊精神。在中文課,學生合作撰寫空中花園計劃書(見圖十二),像設計師、規劃師一樣在天台花園實地勘察,劃分種植區、休憩區,再一同構思需增添的設施,為優化學校的天台花圃提供建議。在過程中,學生除了能表達自己的想法,還學會聆聽和接納他人的意見,從而達成共識,展現與人合作的精神。

  2. 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及積極的態度

      (1)  學習珍惜,愛護環境,培養公民責任感

      學生透過閱讀、評價人物行為,反思(見圖十三)自己「取得多,吃得少」的不當飲食習慣,明白惜食的重要性。學生除了搜尋源頭減廢的資料,增加認知,更身體力行,實行惜食,如叫「少飯」、不挑食、妥善保存剩食,以減輕堆田區的負擔。還有學生使用蔬菜頭一類廚餘進行水培(見圖十四),以及通過種植可食用的植物,減少廢物、美化及保護環境。學生表示,在生活中以環保 4R 原則處理廢物,履行公民責任。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七成學生都同意、甚至非常同意計劃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

      (2)  培養求真、求知的精神
      學生在為期半年的種植過程中,定期記錄植物生長情況(見圖十五),了解它的需要。另外,教師為了讓學生了解污水對植物生長的影響,讓他們從實驗中探求答案,培養求真、求知精神。

      (3)  培養堅毅精神、責任感
      計劃要求每位小四學生將種子帶回家動手種植,每天為盆栽澆水、讓它吸收陽光,見證植物生長,使他們明白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他們持之以恆照顧植物,逐漸培養堅毅精神、責任感。

反思

各科科主任一致認為跨課程學習計劃進行順利,不論對於學校課程發展,還是學與教,均有裨益。歸納成功因素,主要有以下兩點:

  1. 靈活變通,轉「疫」為機
    自2019冠狀病毒爆發,令全港學校斷續地停止面授課,促使校方更積極思考,如何推動課堂以外的學習、學生自學及加強教師協作文化,提升學與教的成效,並回應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的建議,考慮課堂以外新的學習模式,促進學生全人發展。為此,學校領導層示範如何應對挑戰,藉着推動跨課程學習計劃,引領教師發揮團結合作精神,展現共通能力,協助學生持續學習,強化校內不同持份者「改變」的信心,提升大家「善變」的能力,促使學與教的範式轉移,裝備教師在新世代應對教學新常態的能力。

  2. 團隊協作,協同增效
    因受疫情影響,課時更形緊迫,科任教師不斷思考創造空間的方法。通過跨課程協作,突破知識領域的界限,學校善用學科、生活資源,提供機會令學生綜合運用從各科習得的知識及技能,以個人或小組、同步或不同步的混合學習模式,突破「學時」學習,增強學習的互動性、自主性,讓學生融會貫通地學習。此外,通過家校合作,讓家長參與孩子的學習,增進親子關係的同時,亦能促進學生學習。


總結

21世紀是資訊時代,瞬息萬變;病毒在過去兩年由出現至不斷變異,為世界帶來前所未見的嚴峻考驗,令人深明現實世界充滿變化。在變化才是常態的今天,未來發展存在無限的可能,惟有永續與創新的思維才能解決問題,正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生活不能就此停擺,尤其是學生學習,當教育備受考驗時,學校需要應變,帶領師生、家長一起在逆境中尋找出路,培養教師、學生的靈活性、韌力及適應力,一起面對挑戰,擁抱改變。


參考資料

1. 田孟心採訪整理(2020)。〈PISA考題搶先看》OECD教育主席:家長們經常想把一切都留在過去〉。《天下雜誌》,第710期。2022年1月8日擷取自www.cw.com.tw/article/5102554
2.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數據研究中心(2019)。《中大公布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 2018)研究結果》。2021年12月26日擷取自www.cpr.cuhk.edu.hk/tc/press/cuhk-releases-the-results-of-the-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2018/
3. 課程發展議會(2017)。《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香港:作者。
4.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2020)。《最後報告 ── 優化課程迎接未來,培育全人啟廸多元》。香港:作者。



農圃道官立小學
支援人員:黃雪薇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