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有機結合 自然連繫──推動跨課程學習,落實價值觀教育


背景    年級    策略    課程規劃    教學設計    學習成果    反思    總結


背景

加強價值觀教育為近年課程發展重點之一,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標。《小學教育課程指引》提出「學校可因應辦學宗旨及學生需要,辨識須進一步加強的價值觀教育範疇,然後貫通和滲透於不同課程內容和全方位學習活動中,有系統地在課堂內外開展。」(課程發展議會,2024,頁2-7)。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小學部)中國語文科教師團隊積極回應課程倡議,配合學校「培育生態先鋒、展望西貢未來」的願景,組織跨課程學習,加入實地考察、教育講座、向公眾宣傳等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豐富而有意義的學習經歷。通過多元的學習經歷,學生除了能提升語文素養、綜合運用知識和技能外,更可在真實的情境實踐、鞏固和深化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促進均衡和全面的發展。


年級

小五


學年

2023/24


策略

  1. 結合學校特色,規劃跨課程學習
    學校位處西貢,校舍鄰近自然環境,校方一直關注區內生態環境及保育問題,過去亦進行不少的環境考察活動;多年前參加了「馬蹄蟹校園保母計劃」,希望學生能藉參與瀕危物種的保育工作,學習愛護環境和以正確態度對待野生生物。支援人員和教師結合學校特色,以「海洋保育」作為小五級的跨課程學習主題,與英文、數學、常識、視藝、成長等科目合作,共同策劃「生態先鋒訓練課程」,引領學生認識、探索及思考海洋保育的方向。課程以中華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為主幹,自然連繫語文及其他學習範疇,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展共通能力,培育「仁愛」、「關愛環境,尊重生命」的價值觀,同時認識維護生態安全的重要性。

  2. 善用資源,在課堂內外創設多元化的學習經歷
    《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提出「語文的學習資源除教科書、作業、書籍、實物、視聽資源、網上教材、電子學習資源外,自然環境、人力和社區資源,安排實地觀察、參觀等,都是寶貴的學與教資源。」(課程發展議會,2023,頁49)。教師善用不同學材,從多角度挖掘箇中的育人價值,有機結合課程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誘發學生思考,例如選用布氏鯨的新聞,引起學生對保護海洋生物的關注,並反思人類在事件中的責任。除此以外,教師亦善用學校和社區資源,為學生創設豐富、真實的學習情境,帶學生走出課室,拓寬學習視野,例如安排學生到學校中學部參觀馬蹄蟹培育基地、參加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教育講座——「可持續發展目標與我」及漁農自然護理署舉辦的「海下灣生態導賞」等。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加深體會,促進他們對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並培育仁民愛物、珍惜、感恩的價值觀和態度。

  3. 知行合一,身體力行
    學校推行價值觀教育,應涵蓋「認知」、「情感」和「實踐」的層面(課程發展議會,2021),學生除了在課堂中加強對正確價值觀的認識及培養品德情意外,也要學以致用,在生活中付諸實踐。完成跨課程學習後,課程主任將學生的畫作印成明信片,再由中文科教師帶領學生到西貢碼頭向遊客派發,並以兩文三語向居民和遊客宣傳海洋保育的訊息。學生也會在百周年校慶開放日,向家長、校友和其他年級學生展示其學習成果。以上的學習活動,一方面增加了學生與人交流的機會,提升學生的說話能力和表達自信;另一方面也讓學生身體力行,化知識為行動,宣揚環境保育的訊息,深化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


課程規劃

主題

海洋保育

目標

學生通過跨課程學習,從不同角度認識「海洋保育」(見圖一),加強不同範疇的學習,從中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

圖一:跨課程學習規劃理念


教學設計

為了讓學生的學習體驗更連貫,學校安排了特定的教學時間,讓各科教師施教跨課程學習內容。現以中文科、全方位學習、常識科及視藝科為例,說明如何就「海洋保育」主題,在跨課程學習中融入價值觀教育。

科目

學習活動

設計理念

中文

 

閱讀課文《在美的眩暈中》、《西湖的綠》和《桂林山水》,學習中華文化

1. 學習整體描寫和局部描寫手法,以及欣賞作品的色彩意象及結構鋪排。
2. 細讀文本,在教師的引導下,欣賞作者筆下祖國壯麗的河山風貌,領略自然風光之美。
3. 教師引領學生思考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帶出中華民族向來尊重和熱愛自然,主張人與環境應維持和諧的關係,讓學生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
4. 教師進而讓學生思考,如何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從中提出人應該愛護天地萬物,對大自然和動物亦能秉持珍惜和愛護之心,帶出「仁民愛物」的思想。

 

從文本出發,認識中華文化

學生細味文章的內涵,從字裏行間領略作者對祖國山河的讚歎。教師再引導學生從文本內容思考人和大自然的關係,提高學生對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並認識傳統中華文化思想,培養學生「仁愛」之心。

通過角色扮演和「思討享」,培養語文能力,以及進一步加強價值觀教育

1. 學生閱讀布氏鯨相關的報道,觀看追鯨團的影片,得知布氏鯨遭螺旋槳擊傷背部,最終不幸死亡,從而讓學生明白人類不恰當的行為,會危害動物的生命。
2. 通過「思考——感受——關心」(Think, Feel, Care)的思維模式,換位思考,代入鯨魚的角色思考。
3. 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角色扮演,道出鯨魚的苦況和心聲。
4. 通過小組討論,探討人類怎樣避免同類事件再次發生,反思個人對環境的責任,並作出分享。(見圖二)學生從小組討論和匯報中,學習如何表達意見,提升了說話能力。

圖二:學生在課堂進行角色扮演和口頭匯報

 

不同角度,換位思考

為了讓學生深化「仁民愛物」的思想,並拓寬學生視野,除了單元篇章外,教師還以新聞為學材,配合角色扮演,讓學生設身處地,代入海洋生物的角色思考,既提升思維素質,亦培育了「仁愛」和「同理心」。

跨學科全方位學習

海下灣海岸公園生態導賞,增加認知,加深體會,促進反思

1.

在進行生態導賞前,學生參加由漁農自然護理處舉辦的教育講座(見圖三),先認識海岸公園的背景、生態和功能。

圖三:學生細心聆聽專家講解

 

2. 在導賞員的帶領下,開展了海下灣海岸公園生態導賞之旅。學生認識海岸公園的設施,觀賞與海洋生態息息相關的珊瑚群落、石灰窰古蹟和紅樹林(見圖四、圖五),過程中學會了不少生態保育的知識,例如紅樹林是招潮蟹和彈塗魚的棲身地,有維持岸邊和海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生態平衡的作用。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以不同角度如俯視、仰視觀察景點,並運用多感官體會自然風光之美,在工作紙上記下重點。

 

圖四:學生觀察珊瑚和水質

 

圖五:學生在導賞員的指引下觸摸紅樹葉

 

親身經歷,加深體會

除了課堂內的學習,教師將學習延伸至課堂外,安排學生到海下灣海岸公園進行實地考察,深入了解西貢海域的生態。學生在真情實境中學習,認識到生物的價值,感受自然環境的美好,從中喚起維護生態安全的意識,亦對海洋產生珍視、愛惜之心。 

中文

寫作文章《我見我思海下灣》

1. 完成導賞活動後,分組討論如何為海洋保育作出貢獻。
2. 以《我見我思海下灣》為題寫作文章,運用整體和局部描寫手法,應用所學,寫下當日的體會和感受。

實地考察,積累寫作素材,應用所學

完成導賞後,學生對西貢的海洋生態環境有更深入的認識。學生把是次生態導賞之旅變成寫作素材,用文字記錄所見所聞及當中的體會,表達對海洋景色的欣賞及個人對加強海洋保育的反思。 

常識

安排切合主題的學習活動,增加對「海洋保育」的認識

1. 學生參加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學校講座——「可持續發展目標與我」(見圖六),從中認識「可持續發展目標」14「水下生物」的內容,探討如何保育海洋和可持續地使用海洋資源。


圖六:學生學會更多保護海洋的措施

2. 學生參觀中學部馬蹄蟹繁殖及保育中心(見圖七),認識「活化石」的歷史、習性、生理結構,以及其數量減少的原因,並探討繁殖及保育的方法,也明白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圖七:教師向學生展示馬蹄蟹「書鰓」的位置

 

多元輸入,深化學習

教師呼應中文科的學習,從不同層面提升學生對「海洋保育」的認識,安排了多元化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參與。學生能近距離接觸海洋生物,提升學習動機,從中培育了「仁愛」的價值觀。

視藝

通過畫作,表達對海洋的喜愛和欣賞

學生以「魚躍西貢」(見圖八)為題,從繪畫鯨魚不同的形態,表達對香港海洋的印象和感受。學生運用繽紛的色彩,呈現鯨魚和不同海洋生物在美麗的海洋中快樂地暢泳、跳躍的場景。

圖八:學生作品「魚躍西貢」

 

發揮創意,傳遞訊息

學生糅合各科所學,發揮創意,想像鯨魚在不受威脅的環境中生活的畫面,通過畫作傳遞保護海洋生態的訊息。



學習成果

  1. 通過不同學習途徑,提升語文能力

    (1) 提升觀察力和寫作能力
     

    在海下灣生態導賞之旅,學生用心觀察沿途景色,留心聽導賞員的講解,並用文字記錄重點,再下筆寫作文章——《我見我思海下灣》。從作品可見,學生能細緻地描寫海下灣的風光,如「青山綠水呈現於眼前」、「映入眼簾的便是一片汪洋大海」、「一大片蒼翠欲滴的樹林」,從優美的文句,足見學生對海下灣的喜愛和欣賞。學生結合課堂所學和親身經歷,運用整體描寫及局部描寫,配合多感官和修辭手法,用筆觸記下當天所見所聞所感及當中的反思,提升了觀察力和寫作能力。


    學生作品

    分析

            每次當我看見海洋,便會想起三月初我和同學去海下灣參觀的經歷,那一次令我畢生難忘的導賞團。

            星期五早上,我們便跟老師一起乘坐旅遊車到海下灣。下車後我們先到遊客中心報到,然後跟隨導賞員步行進入海岸公園內,真興奮呀!當我們拾級而上,到達了海下灣最高處,青山綠水呈現於眼前,海風輕輕吹過臉龐, 原本的疲累都消退了,使人心曠神怡。

    學生觀察入微,能運用多感官描寫手法刻劃沿途景色,文筆細膩

            欣賞過瞭望點的美景後,我們就沿着山路下行 。我們千辛萬苦地來到碼頭,映入眼簾的便是一片汪洋大海。我們走近碼頭,同學們都在觀察海水中的生物,有的坐在碼頭邊吹海風,有的指着海裏的珊瑚大叫:「好美呀!」,有的在專心地聽導賞員講解。突然有一個同學發問:「為什麼珊瑚會有顏色呢?」「那是因為蟲黃藻的緣故……」導賞員細心地解釋。

    學生能運用排比句,繪聲繪影地刻劃眾人活動

            參觀碼頭後,我們在導賞員的帶領下沿途折返。沿着蜿蜒的小徑前行,我們來到了石灰窯古跡 ,這裏已荒廢多年,由石頭堆砌的窯洞佈滿了綠茸茸的青苔。經過導賞員的批准,我們才可以摸一摸珊瑚骨……我手上拿起珊瑚骨的碎片細細觀察,只見凹凸不平的表面有着一個個小洞,手感十分粗糙。原來珊瑚骨碎片是古代人用作生產石灰的原材料,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珍貴資源之一 。

            不知不覺中,已到了最後的地點。導賞員帶我們繼續前行,來到了紅樹林。一走進紅樹林,便看到一大片蒼翠欲滴的樹林,那裏鬱鬱蔥蔥,令人感到十分舒適。當我們一腳踏進了軟綿綿的沙裏,導賞員提點我們要小心翼翼地走動,因為沙灘下有很多不同的生物,之後導賞員向我們講解紅樹的知識,還讓我們觸摸樹葉,原來紅樹葉既光滑又濕潤、最後我們帶着微笑離開這個風光旖旎的地方。

    從第四、五段可見,學生對景物進行了細緻的觀察,並能抓住景物的特徵,配合局部描寫手法,記下海下灣的風光

           那真是一次新奇的體驗,也讓我獲益良多,不禁讓我反思我們如何保育海洋。我想,我們應該從自己做起:回收垃圾減少使用塑膠、保持海水清潔等,更好地保護可貴的生態資源。人類與大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作為世界的公民,未來的主人翁,有責任要做好「地球好管家」。

    學生應用小組討論學習成果,提出保護環境的方法;從反思中可見學生的「責任感」和「承擔精神」

     

    (2) 提升說話能力和表達自信
     

    語文有傳意溝通的作用,在學習過程中,期望學生能樂學活用,勇於表達(課程發展議會,2023)。除了在校園和老師、同學互動外,日常生活中與不同對象交流溝通,也是提升說話能力的良機。「生態先鋒訓練」的最後一站,學生代表前往西貢碼頭,運用粵語、普通話和英語宣揚保護海洋的訊息(見圖九),並向遊客派發明信片。活動出發前,教師和學生練習宣傳內容,加強了他們的信心。據支援人員觀察,學生能運用適當的語氣與不同的遊人交流,並清晰地向居民和遊客說明宣傳訊息,反映學生提升了說話能力,並於真實場景中建立了表達自信。

     

    圖九:學生向遊客宣傳海洋保育訊息

     

                   

    我們的海洋正面臨嚴峻的挑戰:塑料垃圾、過度捕撈和各種污染正在破壞海洋生態。為了保護海洋,我們也可以盡一分力,例如: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支持可持續漁業和避免排放污染物等。讓我們一起守護海洋吧!


  2. 培養正確價值觀和態度

    (1) 各科互相配合,強化價值觀和態度
     

    是次跨課程學習成功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結合了不同科目的學習重點和內容,配合教育講座、生態導賞等活動,讓學生在課堂內外均經歷了豐富、饒有意義的學習經歷,並且樂學活用,身體力行,實踐海洋保育。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的知識、價值觀和態度得以內化。完成「生態先鋒訓練」後,學生能提出「正確分類回收垃圾」、「尊重海洋生物,在進行海灘活動時,不干擾或傷害海洋生物」及「増加對海洋生物多樣(性)和如何保護海洋的知識」等具體可行的方法保護環境(見圖十),反映其「仁愛」和「同理心」。

    圖十:學生作品

    (2) 提高維護生態安全的意識
     

    通過「生態先鋒訓練」之旅,學生發現、分析海洋現正面臨的威脅,並提出解決方案,過程中提高了保護環境的意識。學生在作文中表示「沒想到在繁華的香港大都市,還有這一片淨土。海下灣的美,海下灣的珍貴之處是無法用文字記錄的。我們要好好珍惜及愛護大自然,讓大海湛藍,讓魚兒暢泳。」在字裏行間,反映了學生守護海洋生態環境的決心。在成長科的訪問中,學生表示海洋十分美麗和浩瀚,但垃圾問題破壞生態環境,學生表示不會再亂拋垃圾,要好好保護海洋。從以上例子可見,學生對海洋環境面臨的問題多了關注,亦加強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的意識。

反思

  1. 群策群力,凝聚專業力量,推動課程發展
    在計劃開展初期,支援人員以「跨課程學習」為主題,為全校教師作教師專業發展工作坊(圖十一、圖十二),增加教師團隊對跨課程學習的理念和課程規劃的認識。在共同備課會議中,課程主任、中文科教師和各科教師就課程發展方向集思廣益,攻克教學難點,分享專業知識,營造了良好、團結的氛圍;除提升教學效能外,亦建立了學校的協作文化,促進了教師團隊的專業發展和成長。教師是推動課程革新的促進者和引領者,讓其保持教學動力和熱誠,才可以有效推動課程持續發展。

    圖十一:教師進行專業交流

     

    圖十二:教師分享討論結果


    感謝支援人員跟本校老師一起協作完成是次跨課程主題學習,讓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科目自然連繫、有機結合的學習活動,有系統地學習海洋保育的知識及技能,建立保育海洋的意識,並進一步把訊息傳給西貢居民及遊客。

     

    課程主任 吳小君老師


    本學年參與支援計劃,我校學生得以多元化形式學習海洋保育的課題及培育關心地球生態之心,懷以「天人合一」、「仁民愛物」的價值觀,將所學推而廣之,造福下一代。

     

    中文科科主席 鄭文菁老師


    感謝支援人員的協助和各科組同事的支持,眾人攜手並肩,一同為學生創造更豐富的學習體驗而努力。願師生同獲益、共成長。

     

    中文科科主席 史夢穎老師


    學生通過這次活動,從他們的作品中,可見他們增進了對海洋的了解,也提高了保護海洋的意識。

     

    小五級中文科任教師 鄭怡意老師


    幾位教師的分享印證了他們在參與支援計劃中的專業成長,以及群策群力的重要性。此外,教師亦喜見學生在經歷跨課程學習後,增加了對海洋保育的認識,並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


  2. 以學生學習為中心,讓學生發揮潛能
    每位學生的專長和可塑性也不盡相同,日常教學和學習模式應以學生為中心,尊重並照顧學生的多樣性(課程發展議會,2024),讓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均有機會發揮所長。跨課程學習除了讓學生增加對學習主題及學科知識外,也有利學生發展綜合能力和展示才華。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提升了探究和思維能力。完成學習歷程後,學生除了文字表達外,也有不同途徑展示學習成果,包括口頭匯報、繪畫、圖像、影片等,充分照顧學生的多樣性。教師也為學生搭建分享平台,讓每位學生均有機會發揮潛能和創意,運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個人的學習成果;除了增加對學習的歸屬感和擁有感外,也從中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


總結

《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2021)提出價值觀教育可通過不同學科、全方位學習推展,不受限於特定課堂。校方對計劃給予支持,釋出空間讓各學科教師進行專業交流、協作,推動跨課程學習,把價值觀教育自然融入在課程和學習活動中。學生不但擴闊了學習視野,同時植根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滋養品德情意,成為日後茁壯成長的養份。未來學校將會持續優化課程設計,以「立德樹人」為目標,致力推動價值觀教育,為社會培育「德才兼備」的人才。


參考資料

1. 課程發展議會(2021)。《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香港:作者。

2. 課程發展議會(2023)。《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香港:作者。

3. 課程發展議會(2023修訂)。《小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香港:作者。

4. 課程發展議會(2024)。《小學教育課程指引》。香港:作者。

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小學部)
支援人員:張嘉儀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