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為今用──通過文言經典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
背景
社會環境瞬息萬變,如何培育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讓他們以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應對生活上的困難和挑戰,是教師們共同關注的課題。《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也指出「培育青少年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能有效提高如抗逆能力、情緒管理、判斷能力、解難能力、溝通能力、社交能力、自我節制等能力,並展現愛惜生命、自尊自信、堅毅精神、同理心、自律、勇於承擔等素質,促進全人發展,裝備他們日後貢獻社會。」(課程發展議會,2021,頁5)。陳瑞祺(喇沙)書院教師明白價值觀教育對裝備學生面向未來的重要性,因此,在規劃中國語文課程時,特別配合優秀的文言經典篇章,融入價值觀教育元素;並通過多元化的教學策略,整全地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念,使他們在面對難題的時候,懂得作出符合道德和理性的分析、判斷;並以積極、堅毅的人生態度,實踐正確的行為,成為良好公民。
年級
中三
學年
2022/23
策略
-
以中華文化為主幹,推動學校價值觀教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智慧、價值觀念、美德品格等,是珍貴的精神寶藏。學習優秀的中華文化,有助提高個人品德修養、陶鑄優良的品格情操。陳瑞祺(喇沙)書院中文科教師在規劃中三級中文課程時,以中華文化為主幹,有序地於每個學習單元滲入中華文化元素(見圖一),涵蓋哲學思想、文學、處世態度、生活環境等範疇,加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同時結合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從古人先哲身上學習各種優良的傳統美德,例如珍惜顧念、承擔精神、堅毅等,藉以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
圖一:陳瑞祺(喇沙)書院中三級中文課程規劃舉隅 - 運用「知、情、行」三部曲,培養正確價值觀
-
以生活事件或議題作為學習情境,與學生進行討論分享
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每多採用生活事件或議題作為學習情境,以加強學習與生活的連繫,藉以激發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增強學生以正確價值觀及態度思考、分析和處理日常生活難題的能力。《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2021)也建議價值觀教育應「以學生成長經歷和生活事件作為主要內容」。因此,教師會因應教學內容,選擇與個人成長、家庭、學校、社會範疇等有關的生活事件,設計教學活動。例如教師在中三級單元三《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以學生應否向教師作出勸喻為教學情境,刺激學生思考自身的本分和責任,並鼓勵他們就「責任感」進行價值探索,讓學生在面對生活難題和多元的價值衝突時,可以運用所學去理解、判斷、應對和化解困難。 - 認識古代著名諫臣和傳統諫議文化
- 學生分組閱讀四位古代諫臣的故事(比干/優孟/晏子/魏徵),並利用Padlet寫出他們進諫成功/失敗的原因,以及思考他們進諫的原因,於課堂上分享
- 學生自讀課文,圈出文中的難字/詞語,動手查字典,或向同學/教師請教
- 通過預習,讓學生在課堂前了解單元的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和課文的寫作背景,以為課堂做好準備
- 學生在課堂前完成預習,有助教師騰出課時,引導學生深入探討課文內容
- 鼓勵學生善用電子平台學習,有助促進同儕共學,並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 以古代諫臣的故事作為切入點,讓學生認識古代的著名諫臣和諫議文化,既能增加學生對文中主人公——鄒忌的了解,又能提升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興趣
- 理解全文詞句,掌握課文內容
- 播放教學簡報,簡介題解、鄒忌、齊威王和《戰國策》
- 學生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 分組完成課文語譯練習及概念圖,初步理解篇章內容
- 安排學生分角色朗讀,引導學生讀出人物身份和性格及/或對話情境
- 通過小組協作,鼓勵學生共同建構對課文的理解,有助培養學生溝通、協作能力,並建立學習信心
- 通過安排學生分角色朗讀,有助學生立體感悟文本,並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 掌握課文內容,歸納全文意旨
- 借助語境推斷文言實詞意義
- 教師通過不同層次的提問,讓學生深入了解課文內容
- 教師安排分段角色扮演活動,學生可自選扮演的角色
- 通過小組協作,共同分析、整理:
- 文言文知識點(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
- 文章脈絡(三問三答、三思三比、三賞三變)
- 段落大意和文章要旨 - 運用不同層次的提問,能提升學生對課文分析、理解和欣賞的能力
- 藉著角色扮演活動,學生可更仔細的研讀文本和揣摩人物性格、心理,有助建構對文本的深層次理解
- 通過分組活動,讓學生共同分析、整理文章脈絡、段落大意等,有助提升學生共學、溝通、協作等能力
- 掌握文中設喻說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
- 掌握文中的游說技巧
- 通過小組討論,分析和欣賞寫作手法,如類比推理、游說技巧(從旁入手、婉言相勸、動之以情)
- 學生分組討論如何在以下情境中運用游說技巧向他人游說。每組派一名代表游說其他組別的成員(以下題目三選一):
- 游說父母讓你到外地升學/游說打算舉家移民的父母讓你留港讀書
- 游說校長將學校轉為男女校
- 游說好友放棄做電競網紅 - 完成後學生用polleverywhere.com投票,選出表現最佳的同學
- 教師設計模擬情境,讓學生活用在課堂中學到的游說技巧,處理現實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加強學習與生活的連繫
- 鼓勵學生票選表現最佳(最善於運用游說技巧)的同學,促進同儕互學、互評
- 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責任感
- 課堂前老師請學生搜集一個與責任感有關的故事,並回答以下問題,把答案上載至Padlet:
- 故事中人是否有責任感?為甚麼?
- 從故事所見,你認為何謂責任感? - 邀請3-4位同學於課堂展示及說明學習成果,老師加以整理、歸納
-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及分享: 「孟子指出人應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你認為作為學生可以怎樣做到『獨善其身』(潔身自好,注重提高個人修養和品德)?」
- 組織「人生交叉點」活動:
- 教師創設情境:「新入職的陳老師擔任中三丁班主任,因處理班務經驗尚淺,未能因應同學的專長分配班內職務,例如:揀選不擅長資訊科技的同學擔任資訊科技大使、粗心大意的同學擔任班長等。遇上以上情況,你會向陳老師反映嗎?」
- 學生完成以下三個任務:
任務一:學生即時選擇正/反立場,教師邀請不同立場的學生就他們的選擇作出解釋
任務二:教師邀請正/反立場的同學互選一位與自己立場相反的同學進行游說,勸喻對方改變立場。學生在聽取同學的發言後,可以自由改變立場
任務三:邀請正方的學生即場向科任教師扮演的「陳老師」進行游說,勸喻對方改變做法 - 教師就以下方面作總結: 何謂責任感?學生的責任是甚麼?履行責任時須注意甚麼?
- 認知、情感及實踐並重:
- 認知層面:從生活入手,引起學生對「責任感」的覺察和關注。學生在搜集故事時,須分析不同故事的主人公是否具備責任感,過程中可增加對責任感的認知和思考
- 情感層面:教師藉著古代聖賢的經典名句,引導學生反思作為學生的本分和責任,提高他們對自身責任的認同,藉以培養學生的品德情意和積極踐行的態度
- 實踐層面:學生參與「人生交叉點」活動,就著規勸教師是否學生的責任進行思考並作出選擇,其後即時付諸實踐,向教師進行游說 - 教師針對男生喜歡討論、辯論的特點,設計了情境具衝突性的「人生交叉點」活動。在任務一中,學生可審視自己既有的價值觀,並通過立場的選擇,把價值觀呈現出來。在任務二中,相同/不同立場的學生先後發言,並互相進行游說。在不同價值取向的交流下,學生對情境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原有的價值觀面對衝擊,個人的價值觀和信念會得到強化/轉變成為新的「價值」。教師提供再選擇的機會,學生可以再次表態——固守或改變立場;再次表態有助學生認清/確立自己的信念。在任務三中,正方的學生即場向「陳老師」進行游說,既可運用課堂上學到的游說技巧,又可把發自內心的意願和信念化成行動,實踐正確和良好的行為
- 教師作出總結,除了指出責任感的含意和學生的本分及責任外,還強調學生在履行責任時須注意的事項,作為學生實踐價值觀的參考
- 通過提問,總結課堂內容和重點
- 布置課業
- 總結課堂內容,鞏固所學
- 課業加強延伸思考
提升學習動機和興趣
協作教師因應男生喜歡討論、辯論的特點,設計了結合說話、游說技巧、思維訓練和價值觀教育的課堂活動,以貼近校園生活且饒有趣味的課題,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文化和正確的價值觀,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和整體課堂氣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協作教師指出,學生在電子平台上的分組閱讀活動,和在課堂中的「人生交叉點」活動的表現同樣積極、踴躍,前者學生自發地通過閱讀搜集和組織討論的理據;後者學生利用不同的思維工具刺激思考,勇於表態(見圖三、圖四)。教師指出,即使是平日較少發言的學生,在活動中都雄辯滔滔,表現令人刮目相看。教學設計將學習連繫生活,有效照顧學生多樣性,讓學生投入學習、喜愛學習。圖三:學生在「人生交叉點」活動中自選立場 圖四:學生游說與自己立場相反的同學改變立場
-
學生掌握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
教師能善用「知、情、行」三部曲,幫助學生認識、感知和實踐正確的價值觀。通過教學活動,學生可就不同的價值觀進行探索,了解它們的含義,以及對於自我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進而在情感上體會、認同、深化正確的價值觀,並將它實踐出來。以《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教學設計為例,學生能通過搜集與責任感有關的故事,分析「責任感」的意義和重要性(見圖五),例如有學生指出「畢竟責任感,不就是明白個人、家人、社會及國家對自己的期望,並切實做到嗎?」、「我認為有責任感的表現是承擔責任,實現承諾、完成任務,即使有疏失也能承擔後果、盡力改善」、「我認為盡責任就像是司馬光一樣,即使沒有要緊的工作,亦要做足準備,應付未來的可能性」。學生又能通過「人生交叉點」、游說教師等活動,內化其價值意義,並將之實踐。學生在活動後的寫作練習中(見圖六),分享游說教師改變做法的出發點和方法,反映學生對正確價值觀有充分的掌握和實踐。
圖五:學生分享對責任感的看法
圖六:學生分享游說教師改變做法的出發點和方法
提升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欣賞之情
教師在每個學習單元精心布置中華文化學習重點,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欣賞。例如單元二《歸園田居》一課,教師結合時代背景,讓學生了解隱逸文化產生的原因及其特色;《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課,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傳統中月亮的形象,以及古典詩詞中月亮的象徵意義,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之美;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藉著認識古代著名的諫臣和獨特的諫議文化,學生對於古代士人的職責和人文情懷,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見圖七)。教師指出,活潑有趣的教學活動,能讓學生改變傳統文化嚴肅深奧的印象,並逐步建立起對中華文化的欣賞和認同。
教學設計
教師檢視中三級教學規劃,按照學生的能力和學習需要梳理讀、寫、聽、說等學習範疇的學習重點,加強中華文化和價值觀教育元素,並就各單元探索合適的學習策略,促進學生學習。現以中三級單元三的《鄒忌諷齊王納諫》為例,說明單元設計的理念。
教學環節 |
學習重點 |
教學活動 |
設計理念 |
預習 |
|||
初讀文章 |
|||
再讀文章 |
|||
深讀文章 |
|||
價值觀教育 |
|||
總結 |
學習成果
圖七:學生初探諫議文化 |
總結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在人工智能被廣泛應用的年代,過往著重知識傳授的教育方向,亦須隨之改變。如何培養學生建立各種軟實力、軟技能,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以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顯然是當前教育的急務。教師應該加強「人」的教育,使學生成為追求真、善、美、有道德情操、恪守正確價值和有學習熱誠的人。而這一切的改變,可以從一堂課、一篇文言經典開始。且讓我們把學習植根中華文化,在文化學習中陶造優良品格,好好裝備學生各種實力、技能,讓他們在變化急速的新時代,仍能秉持信念,自信地游走前行。
參考資料
1. 教育局(2021)。《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香港:作者。
2. 課程發展議會(2017)。《中學教育課程指引》。香港:作者。
3. 課程發展議會(2017)。《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香港:作者。
4. 課程發展議會(2021)。《〈中學教育課程指引〉(2017)補充說明》。香港:作者。
5. 課程發展議會(2021)。《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香港:作者。
6. 課程發展議會(2021)。《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香港:作者。
7.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2020)。《最後報告——優化課程迎接未來,培育全人啓迪多元》。香港:作者。
陳瑞祺(喇沙)書院
支援人員:薛燕萍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