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漫步粉嶺圍──通過跨課程學習,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背景    年級    策略    教學設計    學習成果    總結


背景

《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指出「語文與生活息息相關。有效的語文學習實不應只限於課堂,而要延展到日常生活中」(課程發展議會,2023,頁10)。五旬節靳茂生小學中國語文科教師明白語文學習和生活的關係密不可分,於是他們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出發,整合課程,聯同其他學科,以跨課程學習配合全方位學習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室,把學習延展至生活當中。學生融會貫通、靈活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主動探究,提升學習興趣;並在語文學習中感悟生活,反思生活,發掘生活中的文化內涵,拓寬視野,提升人文素養。


年級

小四


學年

2023/24


策略

  1. 以生活化主題進行跨課程學習,拓寬視野

    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出發,選取學校旁邊的「粉嶺圍」作為學習主題,以跨學科單元統整模式,連繫中文、常識、視覺藝術和資訊科技科,訂立整體單元學習目標,因應科目特點,選取相關學習材料;並有效組織各科相關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學習時能融會貫通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概念,相得益彰。配合各科的學習內容,以生活化的學習主題貫通各科,學生對其既有一定的認識,而當中的歷史、文化意義又值得學生進一步探究,能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拓寬他們的視野。

  2. 善用多元學習材料,認識傳統文化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提到「教師可打破閱讀的界限,運用多元化的跨課程、跨媒介和跨文本的閱讀材料進行學習活動,擴大閱讀範圍」(課程發展議會,2024,頁7-26)。因此,教師選取多元而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學習材料,拓寬學生的閱讀面,提升閱讀量,以及加深對學習主題的認識。除了教科書內的篇章,教師還選用了與粉嶺圍相關的網上閱讀材料、影片,增進學生對粉嶺圍建築特色和歷史故事的認識,初步探究其文化意義;教師也安排學生欣賞《清明上河圖》,讓學生初步認識其繪畫方法和藝術價值,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並嘗試連繫現今圍村面貌,以繪畫和寫作方法表達。

  3. 結合全方位學習活動,從體驗中深化學習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亦提到「閱讀可增進知識,全方位學習的真實經歷和體驗可將書本上的知識更立體呈現,兩者的配合能夠深化學習」(課程發展議會,2024,頁8-18)。在閱讀相關材料後,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漫步粉嶺圍」活動,親身走入圍村,進行考察,認識圍村建築特點和用途,感受圍村之美,體認傳統文化。教師亦在中華文化日安排了介紹「盆菜」的攤位,讓學生在遊戲中認識這項已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項目」的圍村傳統食物,加深對圍村飲食文化的認識,從而體悟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

  4. 多方參與,提升學習成效

    發展學校課程,需要學校內外不同持分者共同參與和努力。課程統籌主任在推動學校課程發展上擔任重要角色,帶領教師團隊確立課程發展方向,凝聚共識,並引領各科科主任、教師就跨課程學習課題內容和學與教策略交換意見。中文科教師思考如何通過「漫步粉嶺圍」活動幫助學生學習遊記,在記遊的過程探索圍村的文化意義;視覺藝術科教師引導學生觀賞《清明上河圖》,也親自繪畫「漫步粉嶺圍」活動的路線圖和參觀的建築物(見圖一),教師的畫作能突顯建築物特色,有助學生更具體、清楚地觀察建築物特點;也有中文科教師為新界原居民,熟悉圍村文化,為教學設計出一分力;以及有教師幫忙聯絡原為畢業生家長的粉嶺圍村長,請他為參觀彭氏宗祠作安排和導賞,村長親自解說圍村的習俗和故事,讓學生的體會和感受更為深刻。校內校外各成員群策群力,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經歷,有助提升學習成效。

    圖一:視覺藝術科教師親自繪畫的活動路線圖



教學設計

是次跨課程學習單元的規劃和各科的學習重點簡述如下:

主題

漫步粉嶺圍

學習目標

通過各科的學習內容,以及全方位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加深對圍村和香港歷史的認識,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欣賞之情,深化國民身分認同。

科目

中國語文

常識

視覺藝術

資訊科技

學習重點

  • 學習遊記的特點和寫作方法
  • 學習觀察景物的方法
  • 運用豐富的詞彙和不同的修辭手法進行口頭和書面表達
  • 認識香港歷史,包括新界五大氏族
  • 認識祠堂、書室等建築的作用和意義
  • 了解圍村的習俗和文化
  • 欣賞我國名作《清明上河圖》的繪畫方法
  • 學習以多點透視及拉頁畫方式繪畫粉嶺圍的景點及遊歷路線
  • 學習以應用程式製作短片,介紹景點和記錄遊歷經過

 

以下將聚焦於中國語文科和全方位學習的學與教設計,帶出中國語文科在是次跨課程學習中的角色,以及與其他科目的關係:

教學流程

學與教活動

設計理念

閱讀教學,認識遊記

閱讀文章〈廬園勝景〉、〈桂林山水〉

(1)

課前預習:

 
  • 通過圖片和影片,欣賞澳門盧廉若公園和桂林的美景。

(2)

師生共讀文章,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梳理文章內容,分析文章特點,從而:

 
  • 認識遊記的特點

  • 學習步移法

  • 歸納主旨,明白作者的寫作目的以及對美景的喜愛之情。

(3)

教師提問學生,引發學生思考:

 
  • 你有沒有去過澳門盧廉若公園和桂林?

  • 沒有的話,你認為文章能讓你親歷其境嗎?為什麼?

(4)

布置家課:

 
  • 摘錄文中的好詞佳句,於寫作應用。

感受文章之美,豐富積儲

  • 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學習遊記的表達方式,欣賞作者描述的遊歷過程和途中所見的美景。學生能從文章中感受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之美,培養審美情趣,同時積學儲寶,於日後遷移應用。

自主學習,認識圍村

課後自行閱讀介紹粉嶺圍的資料

  • 根據教師的指引,學生重點閱讀粉嶺圍內幾座主要建築物背後的歷史故事,加深對圍村的認識;學生如有興趣閱讀更多,亦可掃瞄二維碼,自行瀏覽相關網頁,進行自學。

  • 學生整理課後閱讀所得,作為寫作材料之一。

跨課程閱讀,貫通中、常學習

  • 教師事前選定網上閱讀材料,節選內容,供學生自行閱讀,拓寬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培養自學習慣。

  • 學生連繫常識科所學,加深對新界五大氏族之一的彭氏和粉嶺圍的了解,認識香港歷史。

全方位學習活動:參觀粉嶺圍

到粉嶺圍實地考察

  • 學生順著考察路線,走進粉嶺圍,根據教師設計的《導賞小冊子》內提供的觀察方法,觀察思德書室、彭氏宗祠、圍門的建築特色,並加以記錄。

  • 在村長帶領下,進入彭氏宗祠參觀,細心聆聽村長介紹彭氏宗族的歷史,親身感受濃厚的圍村文化與情懷(見圖二、三)。

 

圖二、三:學生在村長的帶領下參觀彭氏宗祠

親身考察,增進認識,加強感悟

  • 粉嶺圍雖然座落學校旁邊,甚至有一些學生是粉嶺圍內的居民,但學生對其認識不深。通過這次的參觀和考察,學生加深對粉嶺圍的認識,並能連繫常識科所學,認識祠堂、書室的作用和意義,更能親身欣賞中國建築之美;學生也能從村長講述的一段段粉嶺圍和彭氏的故事中,認識香港歷史,深化國民身分認同。

寫作教學,承傳文化

進行遊記寫作──〈漫步粉嶺圍〉

  • 教師引導學生應用在閱讀教學時學到的遊記寫作方法和結構,運用步移法記下遊歷粉嶺圍的經過,在段落中清楚介紹沿途所見的建築物外形特色及其歷史故事和意義,並在文章中帶出參觀後的個人反思。

以文字表達,體悟及承傳文化

  • 學生應用中國語文科所學到的遊記寫作方法,結合在參觀時親身搜集及從閱讀獲取的資料,整理成文;運用豐富的詞彙和合適的修辭手法幫助表達,並在文中表達個人對圍村歷史和文化的體悟。

  • 完成後,輔以繪畫、影片作品,與同儕、家人分享,介紹圍村建築和歷史故事,承傳及宏揚中華文化。

全方位學習活動:中華文化日

參與介紹「盆菜」的攤位遊戲

  • 學生先閱讀展板上的資料,認識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盆菜,然後參與遊戲,嘗試以紙板道具方式「製作」盆菜(見圖四)。

圖四:學生參與盆菜攤位遊戲的情況

遊戲中學習,認識圍村飲食文化

  • 大多數學生都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過盆菜,但不一定知道當中的文化意義。學生通過攤位遊戲,認識盆菜這種圍村傳統食物,明白大家圍坐而食所象徵的團結精神;並連繫中國語文科和常識科所學,從建築、習俗、飲食等角度認識圍村及當中的傳統文化。

 

學習成果

  1. 貫通各科,深化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中國語文科科主任蘇桂卿老師表示,是次跨課程學習「把中文科、常識科、視藝科及資訊科技科有機地連繫起來,使教學重點更清晰,學與教的效能得以提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突破學科框限,把語文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內容連繫起來,融會貫通,並在不同的學習任務之中(如寫作、繪畫、影片製作)活學活用。通過閱讀多元的材料,經過親身的體驗,學生更能掌握學習內容,體悟也更為深刻,不但深化了對圍村的認識,亦能初步反思圍村的歷史和文化意義。

圖五:學生寫作成果(節錄)

圖五:學生寫作成果(節錄)




學生寫作成果(打字稿)

分析

〈漫步粉嶺圍〉

  在一個陽光普照的下午,我們全級同學跟隨老師前往歷史悠久的粉嶺圍參觀。能夠親歷其境地遊覽粉嶺圍村,我們感到又興奮又激動。
  首先,我們由五旬節靳茂生小學的後門出發,沿着小路走,經過一條馬路,再往右拐,便到達彭氏宗祠。彭氏宗祠是兩進式的建築物,大門左右懸有楹聯「商賢世澤,宋史家聲」彭氏的歷史地位可見一斑。彭氏宗祠內部設有斗拱木刻,屋脊上有「鯉躍龍門」雕飾、花崗石樑柱、陶塑人物和精緻壁畫。彭氏宗祠始建於明朝,在清朝移建至現在的地方,是彭氏族人舉行春秋盛典、拜祭歷代祖先的場所。看着這些精美的建築,令我感到前人真的很厲害,在有限的資源下,竟能建造出這麼雄偉的建築。
  參觀過彭氏宗祠後,我們便前往粉嶺圍圍門。途中,我們經過一些樹木,往右拐,再向前走,便來到粉嶺圍圍門。圍門和炮樓各塗了三個白色的大圓點,呈品字形,為正正方方的圍門添上生氣。古時,為防範山賊和海盜四出打劫,圍牆上設有炮樓和炮孔用以抵擋盜匪的襲擊。粉嶺圍圍門對保衛村民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一九四一年日軍侵佔香港前,村民為免禍害加身,就將古炮埋在地基下,直至一九八六年彭氏拆除圍牆,才於地基下挖出這三台古炮。我十分欣賞這些建築物,也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團結的精神。
  然後,我們穿過了圍門,沿着小路走,看見很多村屋,再往前走便到達思德書室。思德書室主要採用灰色磚牆及綠色的玻璃瓦鋪蓋。外圍建了一堵圍牆,圍牆上十字通花的設計美化了書室。思德書室不單散發了着知性美,更具歷史價值。思德書室最初的用途是為族中子弟提供教育,也是祭祀祖先的場所。書室的規模不大,內部亦只有數間課室,以往只供彭氏子弟入讀。一九三六年,香港教育制度逐漸改變,思德書室開始被用作政府資助粉嶺學校的校址,書室亦易名為粉嶺公立學校,至今書室外面仍保留「粉嶺學校」的牌坊。雖然書室已有很久的歷史,但我覺得它還保存得很好,仍然很有特色。
  很感謝古人的智慧,令我可以欣賞到這些歷史悠久的建築物,增進對圍村的認識,大開眼界。(812字)

全文內容豐富

  • 學生能以遊記的方式,運用步移法記錄參觀粉嶺圍的經過;並能運用豐富的句式和詞彙,仔細地介紹每座建築(請見文中綠色文字),讓人如同親臨其境。

跨科學習成果

  • 學生也能連繫在常識科和閱讀材料獲取的資訊,在介紹每座建築時,連繫相關的歷史故事(請見文中藍色文字),令文章內容十分豐富。

認識傳統文化

  • 學生能連繫單元所學,進行反思,在字裏行間表達對傳統圍村文化的欣賞和尊敬之情(請見文中粉紅文字)。

提升寫作興趣

  • 寫作內容切題且豐富,可見經過學科學習和課外閱讀的鋪墊,並親身進行參觀和考察後,學生有良好的寫作動機和表現。




  1. 多元表達方式,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教師為是次跨課程學習設計了多樣的學習任務,各個學習任務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如寫作、繪畫、影片,內容卻有機連繫各個學科和全方位學習活動,有效照顧不同興趣、能力和學習風格的學生,讓他們以多元方法進行表達,體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感。

     

    圖六:學生視覺藝術科的拉頁畫作品,反映學生結合步移法對傳統建築仔細觀察
     

    圖六:學生視覺藝術科的拉頁畫作品,反映學生結合步移法對傳統建築仔細觀察



  2. 親身體驗,提升學習動機與成效
    全方位學習讓學生走出課室,把課堂所學連繫真實情境進行深度學習,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成效。學生先在中國語文課學習觀察和介紹景點的方法,又通過常識課認識圍村,參觀粉嶺圍的活動正好讓他們融會貫通兩科的知識,學以致用,並從體驗中提升學習效能。在考察的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充滿興趣、仔細地觀察建築物的外形特色,認真地進行記錄,並能在寫作和繪畫作品上細緻地刻劃出建築物的特點,可見其學習成效。

  3. 圖七:學生在粉嶺圍的炮台前認真地觀察和記錄

    圖七:學生在粉嶺圍的炮台前認真地觀察和記錄



總結

跨課程學習能讓學生貫通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讓學習變得連貫和有趣味。教師從生活化的題材入手,有效連繫各科,也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成效。「漫步粉嶺圍」的單元設計,成功帶領小四學生走入社區,活用學科知識,進行歷史和文化探究。學生從建築、歷史、飲食、習俗等多方面認識圍村的歷史和傳統文化,加強了國民身分認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學校將持續優化課程,檢視是次跨課程學習成效,把中國語文學習內容與不同科目扣連,例如小學人文科,期望透過多元化的探究式和體驗式學習活動,協助學生從多角度探究事物,培養及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和文化,加強文化自信,在跨課程學習中提升學生的語文和人文素養。


參考資料

1. 課程發展議會(2021)。《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香港:作者。

2. 課程發展議會(2023)。《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香港:作者。

3. 課程發展議會(2024)。《小學人文科課程框架(定稿)》。香港:作者。

4. 課程發展議會(2024)。《小學教育課程指引》。香港:作者。

五旬節靳茂生小學
支援人員:鄭藝芬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