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優化文言文學與教,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背景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2017)明確地建議學校應「編選多樣化的優秀學習材料,兼顧文白,讓學生閱讀。鼓勵學生熟讀或背誦若干蘊含豐富文學、文化內涵的經典名篇,以積澱語感,提高語文素養。」然而,在小學階段,文言篇章本已不多,部分學校或因課程緊迫、教時不足、文言文不會納入考核範圍、學生沒有興趣學等理由而不太重視文言教學,甚至將文言單元刪減,那麼學生從文言文汲取優秀養份的機會便更少了。

上水惠州公立學校關注不少學生升上中學時,因學習文言文感到異常吃力而產生焦慮和壓力,在適應學習轉變上出現困難。學生認為文言文又難又悶,學習動機低,教師要突破這學習難點並不容易,因此教師希望通過優化文言教學,在高小階段為學生打好文言基礎,提升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能力,既讓學生帶著信心展開新階段的學習,順利銜接中學課程,更希望從優秀的古詩文學習,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年級

小五、小六


學年

2019/20—2020/21


策略

  1. 整體規劃學校文言課程,加強文學文化學習,提升學習層次
    原有的五、六年級課程,上、下學期各有一個文言單元,但不足以協助學生應付銜接中一課程的需要,教師在其他單元選取適量的文言短篇或短語,這些文言學習材料與單元主題或學習重點相關,亦能讓學生感受語文之美,認識中華文化,從而達到深化學習內容和拓寬學習範圍之效。

  2. 訂立清晰目標,確立具體學習內容
    不少教師處理文言文教學時都著重字詞解釋,以理解基本內容為目的,忽略了文言閱讀策略、文化知識、文學欣賞或思維訓練的教學安排。「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學習文言文的長遠目標,教師須為不同學習階段的文言課程,甚至每個單元,訂立清晰而具體的短期目標和學習內容,才能有效施教和評估成效。

  3. 運用多元教學策略,提升學習效能與趣味
    要協助學生釋除對文言文的恐懼感,教師得運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讓文言課堂充滿活力,洋溢語感,提升學習興趣和動機;然而,有趣味之餘,最重要是「授之以漁」,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使學生有能力閱讀簡單的文言文。

    (1)  聆聽與朗讀
    學習語文由「聽」節奏開始,朗讀則是學習文言文的必經之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穿插聆聽與朗讀,才能事半功倍。學生通過聆聽教師朗讀,從句中詞彙之間的停頓幫助理解句意,從教師的語氣感受作品感情。朗讀能促進理解,若停頓適當,讀完一遍,已初步掌握其意一二。

    1. 反復誦讀:反復並非機械地重複讀,每次讀,教師都應給學生明確要求和指導。學習伊始,要求讀準,讀順;在理解部分,要求讀出節奏;在欣賞部分,要求讀出感情和韻味。

    2. 邊讀邊想像:教師宜充分調動學生的想像力,將詩歌描寫的景、事、人幻化成一幅畫或一個鮮活的場景,然後通過朗讀呈現所想,促進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就能將文言文的學習化難為易。

    3. 多元化朗讀:教師運用不同形式的朗讀以提升學習興趣和效能,如運用「配樂讀」促進學生感受作品情感;運用「角色讀」演繹人物性格或心理狀況;運用「交替讀」表達文言句式節奏;運用「對讀」突顯對比結構等。

    (2)  六字訣
    很多時上文言課,教師將篇章從頭到尾譯成白話文,學生只能被動地接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教授學生理解文言句子的方法,就可避免全由教師一字一句翻譯課文。六字訣是理解文言句子(譯成白話)的六種方法,包括「搬、增、換、調、補、刪」。教師先教授學生這套口訣,課堂上,教師不會通篇為學生翻譯,而是適當地提示學生運用哪一策略,讓學生應用所學以理解句意。

    (3)  戲劇教學
    不少課文是由歷史故事改寫而成,如小六的《晏子使楚》、《完璧歸趙》,小五《優孟諫楚王》、《折箭》,教師節錄原文作為文言學習材料,學生理解內容後,用戲劇教學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掌握人物心理,提升學習趣味之餘,學生還可運用簡單文言對白表達,相得益彰。

  4. 注入教學創意,創設古今適用的生活情境,將知識連繫生活
    有學生認為文言文年代久遠,文字和內容都不合時宜,覺得學習文言文不切實際。然而,許多經典古文都是瑰麗的文化寶藏,它們不僅文字優美,思想內容歷久常新,是生活智慧,更是人生指南。只要教師在教學上加點創意,課堂一點都不沉悶,如運用創意朗讀古詩,以「說唱」形式朗讀《木蘭辭》;又如運用創意聯繫古今勤苦學生,古有車胤「囊螢夜讀」,今有清貧學生「夜坐校門做家課」(善用學校的無線上網),學生讀過《囊螢夜讀》後,教師佈置解難任務:「幾星期連續下大雨,昆蟲都隱藏起來了。假如你是車胤,可以怎樣解決夜讀的問題呢?」最後,教師佈置創意課業鞏固單元「學習」的主題,著學生繪畫一幅漫畫,表達如何善用資源學習,提升學習效能。無論學習文言文或白話文,只要訓練學生運用創意解決問題,就能培養學生解難能力。


課程規劃及教學設計

  1. 五、六年級學校文言課程規劃
    (1) 學習目標:I. 對簡單文言讀物有基本理解;II. 認識中華文化和欣賞古文之美;III. 增加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 學習內容包括:I. 運用工具書;II. 掌握文言閱讀策略(主語省略、斷句、「六字訣」);III. 認識虛詞(之、其、也、哉、乎);IV. 積累文言字詞(隨文學習)。

  2. 教學設計舉隅
    小六 《春望》
    教學目標: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掌握詩中情感,領略古詩之美。

  3. 教學重點與範圍

    教學流程

    學習策略

     

    施教前教師以兩頁簡報介紹安史之亂作引起動機。
    *著學生在課前觀看短片及分組搜集資料,以了解杜甫生平、安史之亂、杜甫其他的作品等。

    運用網上資源

    (第一節)
    初讀

    課堂目標:讀順作品
    重點:感知內容大要
    範圍:全詩

    (1) 著學生猜測《春望》是甚麽意思?
    (2) 由學生簡單彙報杜甫生平及安史之亂資料,從而了解《春望》的寫作背景。
    (3) 學生默讀詩歌,嘗試聯想作者所描寫的景象。
    (4) 教師範讀,學生聆聽及注意讀音,留意教師朗讀的感情。
    (5) 教師解釋詩中生字深詞的讀音與意思:「搔」、「勝」、「簪」
    (6) 學生自讀詩歌,邊讀邊斷句。
    (7) 請同學朗讀詩歌,檢視學生斷句是否正確。

    從題目預測內容

    聯想策略
    聆聽策略

    運用語感判斷停頓

    (第二節)
    細讀

    課堂目標:讀懂作品
    重點:疏通文意,掌握基本內容
    範圍:全詩

    預習:着學生查字典,了解「烽火」、「家書」、「簪」的詞義
    以讀帶講,理解全詩
    首聯
    (1) 全班朗讀第一、二句(朗讀要求:字音準確,適當停頓)
    (2) 運用「增」字訣把單音節詞變為雙音節詞,幫助理解內容。

    (3) 提問:
        (I)   詩中哪些句子點明季節?描寫了一種怎樣的景象?
        (II)  第一、二句如何回應《春望》的詩題?
        (III) 假如你是杜甫,面對如此景象,你有甚麼感受?
    (4) 教師指導朗讀:這兩句刻畫戰亂後的殘破景象,應用沉痛的語調讀,語速較慢。
    *教師依照以上四個步驟:(1)朗讀→(2)運用六字訣理解句子→(3)以提問促進內容理解→(4)指導朗讀,完成其餘三聯的教學。

    運用工具書


    以朗讀促進理解



    運用六字訣理解句意

    分析思考



    通過朗讀掌握感情

    (第三節)
    精讀

    課堂目標:讀通作品
    重點:探討和欣賞,掌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範圍:頷聯和尾聯

    1. 請學生朗讀全首詩歌,重溫《春望》的內容與感情。

    2. 深入理解詩意並認識借景抒情手法:
        (1)  詩中哪兩句描寫景物?句中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  國家當時發生甚麼事?如何影響家庭?
        (3)  這兩句關乎大眾的事還是個人的事?杜甫表達了甚麼感情?
    .指導學生用沉痛悲傷的感情和低沉緩慢的語調朗讀第三、四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4)  詩人怎樣描寫頭髮稀少情況?為何他斑白的頭髮越來越稀少?
        (5)  以上兩句可見杜甫是一個怎樣的人?
    .指導學生用嗟歎無奈的感情和緩慢低沉語氣朗讀第七、八句(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小結:杜甫把國家前途、百姓困苦記於心上,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是一位愛國詩人。

    3. 戲劇活動:定格 + 人物心聲
    杜甫寫作《春望》時,正值「安史之亂」,叛軍攻入長安,杜甫帶着家人逃亡。安頓家人後,杜甫便要離開去投奔肅宗。
    分組活動:著學生想像杜甫與家人離別的心情,以人物定格的方式演繹當刻的情景。
        (1)  分組討論:有哪些人物?他們有甚麼表情或動作?周圍環境如何?氣氛怎樣?
        (2)  教師運用「思路追蹤」訪問人或物,窺探其目睹戰亂或離別的心理和感受。
        (3)  加入「人物心聲」部分,學生為人物設計對白,表達當時社會的戰亂慘況或與家人離別的不捨心情。
    總結:杜甫通過記述因戰亂與家人分隔異地的焦慮,慨歎戰爭使人民妻離子散,表達了他憂國思家的情懷。

    4. 配樂讀,讀出感情:邊讀邊想像杜甫身處亂世,骨肉分離,目睹國家受盡戰火摧毀的荒蕪景象,讀出悲涼感慨之情。



    分析思考











    戲劇教學










    以朗讀表達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

                *以簡單直接方法交代安史之亂帶來的嚴重影響,使學生更易理解《春望》描寫的悲慘氣氛。

學習成果

在中期和期終檢討會上,教師反映學生的學習表現如下:

  1. 提升學習文言文的信心和興趣
    課堂上增加了不同形式的朗讀,學生學會運用朗讀幫助理解和表達情感,課堂上經常書聲琅琅,學生尤其喜歡朗讀古詩,轉堂時自行朗讀,課堂上投入地朗讀的神態,從學生的表現和學習自評表(右圖),均反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其次,學生表示掌握多種學習文言文的策略,特別是認識「六字訣」閱讀策略後,有效幫助理解句意,大大減少對文言文不解的恐懼,漸漸覺得文言文並不如想像的艱深難學。學生明白到積學儲寶的重要,只要多積累文言知識和字詞,自讀簡單文言文並非難事,更不是以前所想的天荒夜談。

  2.  
  3. 增加歷史與文化的認識
    學生通過學校文言課程,增加了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的學習,大大拓寬了學習的廣度。學生學習《春望》時,認識了安史之亂的始末與影響;在「歷史是鏡子」單元除了學習課文《晏子使楚》和《原璧歸趙》,還學了唐太宗的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和中國的勸諫文化。學習《蘇州園林》一文,通過圖片和網上視頻介紹實景,讓學生欣賞園林藝術之美,了解園林建築是道家自然觀的縮影,同時學習論語一則——「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認識假借字和一字多義,初步認識儒家的智、仁、勇和人與自然的融和關係。

  4. 提升思維質素
    通過學習古詩讓學生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和內容美,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學生通過分析思考,能評價《官倉鼠》中以權謀私的貪官;通過想像和感悟,能對《迢迢牽牛星》中的牛郎織女,藉朗讀寄予無限同情。另外,讀完《優孟諫楚王》,教師佈置解難任務——楚王戒掉養馬嗜好後,卻又沉迷蹴鞠之樂,請同學發揮創意勸諫楚王,有的扮演水深火熱中的可憐老百姓,希望動之以情,盼楚王體恤民間疾苦而不再疏於國事;相反,有敢言大臣向楚王陳明沉迷蹴鞠之弊,直指繼續下去將民心盡失,國必滅亡;更有的建議楚王成立全國戒癮基金,由楚王帶頭示範戒掉成癮的習慣。學生大膽創新的想法,正是孕育創意思考習慣的好開始。


反思

  1. 文言教學的價值
    不少學校將文言單元編到教學進度最後一個單元,若教學時間緊迫可隨時刪減施教;亦有學校一早編定考試後略教,作為語文學習的輔助材料,這或多或少反映了文言文在教師心中的教學價值。古詩古文並非學習語文的調劑品,更不是到中學階段才需認真學習的語文課程。教師經過兩年實踐,拓寬了課程視野,明白到讓學生掌握學習策略和欣賞語文之美的重要性,宜在基礎教育階段展開。

  2. 承傳文化,人人有責
    中國史籍、文學和文化是祖先留下來的珍貴遺產,作為炎黃子孫應具備閱讀古書能力,才可將前賢種種研究精粹及其具體經驗逐一吸收了解,進而加以篩選、提煉、調整、變革、創新,豐富及促進中國語文的發展,增強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因此,小學生也有需要認識和學習古文,教師更有責任推動和施教,使民族文化從小學生開始已得以薪火相傳,並且發揚光大。

  3. 教師反思

    1. 突破學習難點
      「艱深苦澀的文言文著實使學生望而生畏,課堂尚未開始經已「耍手擰頭」,然而當學生發現運用新學的「六字訣」,將文章拆段拆行拆細閱讀,眼前的任務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瞬間便可以完成。通過此文言教學課程,大大提升了學生文言文理解能力及學習文言文的自信心。」

    2. 譚浩樑老師      
      (小五科任老師)

    3. 提升學與教
      「參加了這個支援計劃,無論教師或學生,都收穫滿滿,十分感恩。在課程發展方面,我們建構了『高小文言教學框架』,在五、六年級的教學中加入適量的古詩文,有利學生銜接中學課程。在教師方面,大家在教學上都有所提升,會從作品的背景入手,運用多元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及欣賞作品。至於學生,他們都投入古詩文學習中,運用「六字訣」,初步掌握了解讀古文的技巧,是最受裨益的一群。」

    4. 黃紫紅老師      
      (中文科科主任)


總結

自課程發展以來,學校一直關注「學會學習」,學生在過程中學會了甚麼學習策略是學習的關鍵。教師善用經典古詩文,教會學生閱讀策略,與學生一起理解和欣賞,學生在沒有壓力下閱讀,更容易融入古文字裡行間的美,更能用心感受每篇作品喜怒哀樂的情感,提升學習興趣。只要能打開學習最重要的核心:「培養興趣」,就能引發學生延伸閱讀其他古詩文,培養自己的語文底蘊,吸收更多中華文化的精華。盼望學生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不但提升語文素養,同時提升人文素養,將來能成為社會的棟樑。


參考資料

1. 陳冀華(2021)。〈淺談小學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和策略〉。《西部學刊》,第22期。2022年9月1日擷取自https://m.fx361.com/news/2021/1211/9173691.html
2. 馬顯慈(2014)。〈文言文的教學意義〉。《現代教育通訊》,第104期。2022年9月1日擷取自https://www.mers.hk/resource/bulletin/content/archieve/index.php?version=104
3. 課程發展議會(2014)。《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小一至小六)》。香港:作者。
4. 課程發展議會(2017)。《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香港:作者。
5. 課程發展議會(2022)。《小學教育課程指引》(試行版)。香港:作者。



上水惠州公立學校
支援人員:麥麗霞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