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深讀心讀 ── 文學單元細讀模式的設計和實踐


背景    年級    策略    教學設計舉隅    成果    總結


背景

自2021/22學年,學校開始推行高中中國語文科優化措施,其中一項目標是「加強文學、文化學習,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2021)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細讀文本,仔細精讀一些蘊含豐富文學、文化內涵的經典作品……以提高語文素養」,建議將「文本細讀」模式融入閱讀教學,提高語文學習的成效。

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致力為學生創建更立體的中國語文學習經歷,讓語文學習不限於課堂。近幾年學校舉辦了多次語文、文學體驗學習活動,及前往本地、外地遊歷的「文學散步」,開拓學生的視野,令學生經歷文學與生活的交疊,提升對文學作品的共鳴和反思。在學校課程發展方面,教師與本組協作,以「文學心靈與生活的相遇」為題,規劃以地景文學為主題的中四級課程。對應學生閱讀時難以理解文學作品的細節和隱晦的意涵,文學單元融入「文本細讀」模式,引導學生以細讀思維展開深度閱讀,通過課堂互動和提問,挖掘文本的內涵和價值;最後延伸寫作閱讀感悟和生活反思,培養學生的品德情意。


年級

中四


學年

2020/21


策略

文學單元的細讀模式

學習階段

細讀策略

一、初步感知

· 還原情境,代入體驗
教師通過視聽材料引導學生掌握作者的生平、寫作的背景,使學生更容易代入作者的處境,體會作者創作時的心境,更準確理解文本的內涵。
· 整體把握,提綱挈領
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文題,從篇名推測文本的整體內容,讓學生掌握需要關注的項目,細讀文本的內容時帶著疑問,聚焦於關鍵之處,思考文本的內涵。

二、深層探究

· 分析結構,尋找關聯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文本結構,梳理文本的內容層次,然後從文本的「外」至「內」,把握層次之間的關聯、呼應,理清文本的脈絡,逐層深入釐清主題。
· 斟酌詞句,品味語言
細讀以文本的語言為核心。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品讀文本的語言,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用心,體味文本的字、詞、句與主題的關係,如何呈現文本的內涵,探索文本的弦外之音。
· 揣摩細節,探究意象
教師引導學生駐足文本的關鍵細節和意象,細察和理解文本的細節描寫及重複出現的意象,結合個人所學和體驗,探究文本隱晦的深層信息,思考文本主題的情思。

三、整體感悟

· 宏觀分析,感悟省思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文本內容,掌握整體情節的變化,及由此帶動的情感變化。通過整合文本的主題,加深個人的感悟,拓展思維,省思生活。


教學設計舉隅

  1. 文學單元的規劃理念
    單元選取以地景文學為主題的文本,內容和情感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易得共鳴。文本呈現豐富的細節描寫及意象的運用,流露細緻的情感,觸動人心。學生通過細讀和欣賞,學習在寫作中選取生活的經歷為寫作素材,運用細節描寫及意象,表達對生活深刻的感悟。

  2. 文學單元規劃舉隅

  3. 單元三

    單元四

    單元五

    主題

    香港文學

    我城、我承 ── 社會的責任

    前進與開脫 ── 情感的出路

    品德情意

    · 尊重他人
    · 欣賞、關懷

    · 知恩感戴
    · 仁民愛物

    · 情緒有節

    學習重點

    · 重溫人物描寫手法
    · 掌握對人、事、物的細緻描寫
    · 綜合運用場景描寫及人物描寫

    · 重溫記敘手法及記敘詳略
    · 重溫景物描寫的手法:場景描寫、人物描寫
    · 掌握對人、事、物的細緻描寫
    · 掌握文學作品中的景情關係

    · 掌握景物描寫與情、理的抒述及深度
    · 掌握象徵手法,加深對文章主題的表達
    · 綜合運用場景描寫及人物描寫

    閱讀選篇

    · 潘步釗〈人間風景〉
    · 也斯〈書與街道〉
    · 西西〈花墟(一)〉

    · 小思〈香港故事〉
    · 也斯〈九龍城寨:我們的空間〉
    · 王良和〈煙花港與夜廟街〉

    · 王良和〈常常,我想起那間屋〉
    · 鍾怡雯〈擺脫〉

    遷移寫作能力

    · 文體:記敘抒情
    · 能力遷移:貫串事、景、情、理與文章主題的關係

    · 文體:記敘抒情
    · 能力遷移:場景描寫、人物描寫

    · 文體:記敘抒情
    · 能力遷移:細節描寫、取材與立意間的關係


  4. 細讀模式的課堂實踐

    (1) 閱讀文本:王良和〈常常,我想起那間屋〉
    (2) 學習重點

    閱讀能力

    文學

    品德情意

    · 能結合作者的生平背景,以文本細讀方法分析作品
    · 能劃分文本的不同

    · 能細察文本的意象,鑑賞意象與主題的關係

    · 培養細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3) 細讀的流程

  5. 學習階段

    學與教內容

    細讀策略分析

    一、
    初步感知

    認識作者大學時期的生活經歷,瞭解他的創作成長路。

    圖一:視聽教材《香港文學行腳 ── 山水行.沙田及大埔區》2008  

    圖二:作者創作成長時間線

    策略:還原情境  代入體驗

    分析:教師摘錄作者演講的內容,運用視聽教材、圖象,讓學生從多角度認識作者的創作成長路,瞭解作者就讀大學時期早負文名,但擬擺脫前人的影子。直至中大的第四年,他在一間破屋修煉個人創作,經歷蛻變,終於成為一位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作家。學生掌握作者的創作成長路,認識創作與人文環境的關係,有助代入作者的創作時空,轉換身份,更深刻理解作者創作的心境和態度,作好進入文本,與作者對話的準備。

    探究文題的意涵,突出細讀的關注點,引發學生對內容的思考。

    圖三:探究文題

    策略:整體把握  提綱挈領

    分析:教師引導學生駐足文題的三個關鍵詞語:「常常」、「想起」、「那間屋」,由篇名推測文章內容,思考作者經常想起大學第四年居住的一間破舊老屋有何獨特之處?跟作者蛻變成為一位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作家有何關連?學生通過這樣的思考,明白此屋子是作者休息容身之所,為他提供了空間,作者在屋中從事自己喜歡的文學創作。學生通過探究文題的意涵,對文本的內容有了概括的理解,掌握細讀文本內容的關注點。

    二、
    深層探究

    劃分文本中「景」、「物」、「人」、「情」的不同的層次,指出層次之間相互扣連,以呈現主題的情思。

    圖四:劃分文本層次

    提問舉隅
    結構
    文本的內容有哪些層次?
    文本各層次之間有何關聯?
    對主題表達有甚麼作用?

    策略:分析結構  尋找關聯

    分析:教師引導學生劃分文本「景」、「物」、「人」、「情」的不同層次,揭示文本由「表」至「裏」的關聯;讓學生明白作者描寫老屋院子四周的環境和事物、人物的互動及作者在屋內惡劣的環境下生活和埋首寫作,目的是通過多層次的描寫,由「表」至「裏」呈現主題的情思。教師引導學生梳理文本的層次,掌握層次之間的扣連,從層次的關聯中找尋線索,讓學生思考「景」、「物」、「人」與主題的「情」的關係,追溯文本主題。

    引導學生細讀詞句,欣賞文本的語言。

    圖五:分析文本語言

    提問舉隅
    語言
    文本內容有哪些關鍵詞語?跟文題如何呼應?
    文本有哪些重複出現的詞語、句子?它重複出現有甚麼作用?(強調、深化)

    策略:斟酌詞句  品味語言

    分析:教師引導學生停駐在文本的關鍵詞句,仔細品味;讓學生理解文本如何以小見大,從細微處呈現主題。例如第二段「早出的」、「夜歸的」、「只偶然放假」表達了各人是獨立的個體,彼此互不相干。「自己的房子」、「自己的房間」、「我的房子」則強調了這所老房子是作者獨個兒擁有的空間。此外,第三段「天地將不會就此放晴」與第七段「天地將不久就此放晴」兩句前後對比,文字表面述說天氣的轉變,隱藏背後的意思是作者在創作路上終於找到突破,見到光明;第八段以「終於」二字開首,與第九段開首「真的」二字呼應,文字表面述說作者「終於」等到晴天,搬離這所破房子;隱藏背後的意思是他已經在破屋中完成修煉,脫離了他人的影響,「真的」蛻變了。

    引導學生欣賞文本關鍵細節和意象

    圖六:剖析文本意象與主題的關係

    提問舉隅
    內容
    文本有哪些細節的描寫?如何作細節描寫?
    為甚麼要作細節描寫?細節的描寫與主題有何關係?如何突出主題?
    文本的主要的意象為何?有何象徵意義?
    文本何處可作比較?(前後、今昔、人物、氣氛)對呈現主題有何用?

    表達手法
    作者用了甚麼表達手法?(直接描寫、間接描寫、感官描寫、修辭手法)
    有哪些手法是多次運用的?(對比、意象)
    作者為甚麼要運用這些手法?
    手法運用的效果如何?

    策略:揣摩細節,探究意象

    分析:教師引導學生細察、解讀文本的細節描寫及重複出現的意象,剖析與主題的關係。例如文本第三至六段描寫了風雨中的下午及颱風吹襲下作者在破房中經歷的場面,其中「房子」、「下雨」、「雨水」的意象重複出現。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雨水」的意象隱藏作者的心情;體味作者不顧屋漏連夜雨,獨自在冷清的氛圍中埋首創作的情感變化。

    文本第七段「(火車)彷彿就在我房間的樑上馳過。我眼前遂浮現起一座荒涼的站臺」,出現了「屋子」與「火車站臺」兩個意象。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從「屋子」聯想「火車站臺」,表達了作者通過兩個意象的相似性,兩處皆是作者的暫寄之所,呈現人際的疏離,承載作者人生的蛻變;但從「屋子」過渡至「火車站臺」意味創作歷程出現轉捩點,創作雖然仍是孤寂,但作者已經成長,並且要前往下一站,開始另一階段的創作歷程。

    三、
    整體感悟

    引導學生整合細讀所得,歸納文本主題,提煉文本的思想價值。

    圖七:掌握情節變化與感情變化的關係

    圖八:歸納文本主題

    策略:宏觀分析,感悟省思

    分析: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作者在風雨之中,身處屋子裏經歷的「許多個風雨的下午」、「幾次颱風襲港」的不同情節,分析文本整體情節的變化,及由此牽動作者的感情高低起伏。作者從最初的「不安」變得「沒有甚麼值得憂慮的」,但仍有「些微的寂寞」。從作者創作成長的歷程和感情的高低起伏,歸納文本的主題「創作上的孤寂與成長」,總結人生階段要學習面對自己、面對孤寂的情懷。課堂上通過歸納和總結作者流露的省思,讓學生結合個人對文本的理解、自身的經歷和感受,更好地細察生活,感悟生活。


成果

  1. 學生掌握細讀模式,提升文本欣賞、閱讀的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以細讀模式展開深度閱讀,挖掘文本的意涵。學生掌握了如何從代入作者生活情境及經歷,然後由作品的文題開始,把文本語言逐層剖開,追溯文本內容的核心。細讀模式讓學生與作者的經歷產生重疊,對文本的思想、感情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啟發對生活的省思。學生能夠以細讀模式學習文學單元的其他選篇,深化文學欣賞、閱讀的實踐。

  2. 學生遷移能力,提升寫作表現
    細讀文本帶動學生寫作,文學細讀課堂加深學生對表達手法的掌握,也觸動學生的情感,為學生灌注創作的養份。從延伸寫作課業「重遊舊地」,可見學生遷移所學,善用細節描寫和意象表達細膩的情感。

  3. 寫作課業(節選)

    學生表現分析

    圖九:學生課業

    文章開首以「今天的壓力」對比「小時候的無憂」,突顯對舊地的懷念,故「勾起了一番思慮」,細膩表達了學生對兒時居住地的情感。

    圖十:學生課業

    學生通過運用比喻:「現在的環境都好像一塊完整的鏡子破裂開來,繽紛艷麗的色彩也開始褪去了」和腦海記憶中「歡樂景象」的間接描寫,抒發感到可惜和失落;文中有意識運用意象:「記憶的碎片」,承接發展碎裂的意象,帶出失落的情緒。

    圖十一:學生課業

    學生以敏銳的觀察,捕捉有代表性的景、物、人,善用細節描寫帶出情思。文中細緻描寫重遊街坊小店所見的景象:「天花板風扇」、「招牌的刻字」、各式各樣孩子喜愛的懷舊糖果、舊區的樓宇外牆的裂縫;還描寫了蒼老的店舖老板,流露對歲月流逝的感慨。


  4. 提升教師建構文學單元的能力

    教師感言中四級中國語文科教師 莊繞蔓老師

    毛姆說:「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喜歡閱讀的人自然明白文字的力量,它能帶人前往浩瀚無垠、超越經驗的想像世界。然則,身為語文教師,我們又怎樣與學生分享閱讀之趣?語文教育本來就是很好的情意教育,只是在現實中我們往往被教學進度、考評所左右,師生逐漸丟失了閱讀的真趣。自從參與以「文學心靈與生活的相遇」為主題的教育局語文教學支援計劃後,支援人員和教師協作,由挑選教材篇章到文本細讀的方法,逐步建構文學單元。我們閱讀了不少好文章,每次共同備課猶如讀書會,大家交換閱讀選篇的心得,討論可堪細讀的詞句。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以不同的視角閱讀我們所處的社區,再透過寫作反思自己的生活 ── 文學與生活本來就是不可分割。願學生把今天所讀所感的都埋在心坎中,在某個倏忽而過的生活瞬間,讓文字照見我們的心靈與生活的本質。


總結

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在高中中國語文科開展文學單元課程規劃,以中四級香港地景文學邁開步伐,有序地在中五級發展中國台灣文學、日本文學及在中六級發展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逐步向外拓闊學生文學閱讀的視野。閱讀能令人開啟心眼、滋養心靈;文學的欣賞、閱讀更是趣味盎然,讓人對生活作更深度的思考。教師是學生通向文學世界的引領者,文本細讀模式就是一把開啟文本世界的鑰匙,教師若能善加掌握和運用,必能引領學生細賞文學的精彩之處,啟發閱讀的智慧,提升生命的素質。


參考資料

1. 王衛民(2011)。〈文本細讀,讓語文課堂充滿芳香 ── 淺談如何挖掘文本價值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2011年10月13日擷取自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013/21/7285775_155856839.shtml
2. 易三德(2007)。〈閱讀教學中的文本細讀策略〉。《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第10期。2007年5月25日擷取自 http://www.qikan.com.cn/article/zxdl20071033.html
3.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21)。《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香港:作者。
4. 劉敬軍(2016)。〈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策略的探討〉。《成才之路》,第29期。2016年10月31日擷取自 https://m.fx361.com/news/2016/1031/523413.html
5. 鮑國鴻(2020)。〈「文本細讀:閱讀教學課堂反思」簡報〉。2020年12月5日擷取自 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hi-edu/resources/secondary-edu/lang/reading_pau_2020.pdf
6. 竇桂梅(2009)。《竇桂梅的閱讀課堂》。長春:長春出版社。



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
支援人員:卓潔瑩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