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漫步文化蹊徑──閱讀文言經典以提升非華語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


背景    年級    策略    教學設計    學習成果    總結


背景

不少非華語學生覺得文言經典艱澀難懂,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學習時無從入手。然而,文言文承載著豐富的知識和文化精神,是學生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理想的切入點;學習文言經典能夠陶冶性情、培養品德,對學生的全人發展很有幫助。《中國語文課程補充指引(非華語學生)》(2008)(《補充指引》)也指出「非華語學生學習中華文化,一方面可以多了解中國,多了解身處的香港社會環境和民俗文化,以便更好地融入社區生活;另一方面,可以透過香港獨特的民族文化紛陳,加深認識世界各種文化的特質,提升本身的素養,學會尊重不同民族,以更開放的胸懷廣納世界多元文化,和平共享人類文明」。聖公會李炳中學教師明白學習文言經典、中華文化對提升非華語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語文素養有極大幫助,因此,教師在為非華語學生規劃中國語文課程時,有序地融入文言經典、文化學習元素,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並通過不同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拾級而上,建立穩固的語文基礎,讓學生能順利銜接主流課堂,融入社會。


年級

中一至中六


學年

2021/22


策略

  1. 檢視和規劃學校課程——加強初、高中非華語中文課程的連繫、銜接
    聖公會李炳中學一直致力發展非華語中國語文學校課程及教材,以照顧非華語學生的學習需要、銜接主流課程為目標。教師根據《補充指引》和非華語學生的學情,整體規劃中一至中六各級課程,有序地滲入文言經典和文學、文化元素,加強各級課程的連繫、銜接;同時參考「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擬定各級各學習單元的學習目標,幫助學生建立穩固全面的語文基礎,以期在知識、能力、態度等方面取得均衡的發展。初、高中各級的學習單元皆由教師自擬,其課程規劃有以下特色:
    (1) 加強文學、文化學習,每個單元擬設不同的文學、文化學習目標,幫助學生認識中華文化;
    (2) 於各級課程加入文言文學習,每個學習單元盡量編配文言經典閱讀材料,以培養學生閱讀文言的能力和習慣;
    (3) 單元題材廣泛,涵蓋環境、生活、文學和處世態度等,有助拓寬學生的視野;
    (4) 重視培育品德情意,鼓勵學生學習各種傳統美德,成為品格良好的公民;
    (5) 初中各級部分篇章選自主流課程,教師保留原有的教學重點,再按非華語學生的能力調適教材,幫助學生銜接主流。


  2. 小步子策略——提供適切的工具,幫助學生建立閱讀的能力和興趣
    文言經典對非華語學生來說相對艱澀難懂,因此教師以小步子的方式,通過設置很多細小連貫的學習點,幫助學生掌握課文的字、詞、句、段、篇,逐步建立對篇章的理解,獲得閱讀的成功感。此外,教師又善用電子教學工具,例如電子學習平台、網上教學軟件,幫助學生認字識詞、理解文本,逐步建立閱讀的能力和興趣。如遇上複雜抽象的概念,特別是高中的課文,教師會引導學生通過圖象輔助理解,化繁為簡,幫助學生掌握閱讀和整理文本的技巧。


  3. 多元及生活化的學習材料和活動——協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探索文化意涵

    教師在設計學習單元時,會仔細分析不同閱讀材料的內容特點,再針對學生的興趣、能力和學習難點,思考如何通過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並掌握當中的文化內涵。例如在教授《活板》(中二級)時,教師預備了活字粒和字盤,讓學生體驗排字印刷的過程,從而了解古人發明活板印刷的智慧;在教授《出師表》(中四)時,教師選播當時正在電視上播放的一部以三國為題材的電視劇,讓學生了解「三顧草廬」和「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從而掌握《出師表》的寫作背景,激發學生對諸葛亮這個古代人物的興趣,以及對「忠」、「義」等品格的探討。而課堂討論活動每多結合生活情境(見右圖),拉近學習內容與生活的距離,藉以激發學習興趣、啟發高階思維能力。


    《六國論》討論題目,讓學生明白「抱薪救火」的不智

  4. 自主學習——布置延伸學習任務,拓寬學習面
    於每個學習單元結束前,教師會針對文學文化範疇,布置延伸學習任務;或閱讀延伸篇章,或進行人物或課題探索,讓學生鞏固知識、掌握能力,拓寬學習面。例如在教授《愛蓮說》(中三級)後,教師要求學生探求傳統詠物詩和文人畫中常見的花卉植物,如「梅、蘭、菊、竹」等的象徵意義,以了解文人推崇的高尚品德,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又如在教授《愚公移山》(中三級)後,教師編擬中國古代神話閱讀材料和工作紙,讓學生通過閱讀,進一步了解中國神話的特點。


    中國古代神話閱讀材料和工作紙


教學設計

初、高中非華語中文科任教師檢視各級教學規劃,按照學生的能力和學習需要梳理讀、寫、聽、說等九大學習範疇的學習重點,加強文言經典、文學、文化元素,並就各單元探索合適的學習策略,促進學生學習。現以中一級單元一「守規承擔」中的《摸鐘辨盜》為例,說明單元設計的理念。


學習重點:

  1. 認識及掌握記敘六要素和記敘人稱
  2. 概括段落大意
  3. 文學、文化:
    (1) 認識古代有趣的審案故事和與此相關的代表人物——包公
    (2) 認識古代的「衙門」
  4. 品德情意:認識為官的品格——「清明」

預期學習成果:「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閱讀、說話範疇)

閱讀

說話

NLR(2.1)2
-   能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
-   能對閱讀材料中人物的性格、行為提出簡單的看法

NLR(2.1)3
-   能簡單指出閱讀材料(如寓言故事)的寓意

NLS(3.1)1
-   能圍繞話題,簡單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NLS(3.1)2
-   能圍繞話題,運用敘述、說明等方式討論,表達自己的意見


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

設計理念

預習

•   播放卡通短片,讓學生分析短片故事的記敘要素,並完成預習工作紙
•   課堂上核對答案


預習工作紙

•   通過預習,讓學生在課堂前了解單元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為課堂做好準備
•   學生的聆聽能力不錯,而且喜歡觀看有趣的錄像片段,因此教師採用視訊材料,設計預習工作紙
•   預習的設計以一頁為限,幫助學生聚焦認識/重溫一至兩個學習重點。工作紙的設計簡明有趣,不會對學生造成太大的課業負擔

篇章教學

•   從學生的生活入手,以提問導入課文,例如「你有到過法庭參觀嗎?」、「曾經從影視作品中見過審案過程嗎?」,引發學生討論
•   學生分段閱讀,並圈出段落中的難字或詞語
•   學生可利用網上電子軟件查字典,或向同學/教師請教
•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合作完成課文語譯練習,初步理解篇章內容
•   教師通過不同層次的提問,讓學生掌握字詞的意思,和深入了解課文內容
•   教師安排分段角色扮演活動,學生可自選扮演的角色;藉著仔細研讀文本和揣摩人物性格,學生可更深入的了解故事內容,並就遇到的疑難即時向教師請教
•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合作整理段落大意和文章要旨
•   分析寫作手法,如記敘六要素、記敘人稱等
•   學生自行完成工作紙,了解自己對學習內容的掌握,鞏固所學
•   教師檢視和訂正答案,跟進學生學習

•   從學生的生活入手,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
•   進行小步子教學,幫助學生建構對課文的理解,並建立對學習的信心
•   通過有趣的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培養學生溝通、協作的能力
•   在檢視和訂正答案的過程中,學生能有效掌握自己的學習進程,並就表現未如理想的地方,尋求改善方法
•   適當滲入寫作手法的學習,可幫助學生汲取課文的養份,遷移寫作,同時幫助學生銜接主流

延伸學習

•   著學生回家閱讀《三俠五義》的小故事。教師於課堂上引導學生討論:
    (1) 猜猜為何包公的額頭上有一個月亮?
    (2) 根據所讀的小故事,談談包公的性格特點。
•   播放九龍城寨「衙門」的片段,讓學生了解「衙門」的面貌,再引導學生討論古代「衙門」與現代「法庭」的不同
•   展示古代公堂的圖片,著學生留意公堂後方懸掛的「海水朝日圖」;引導學生思考該圖的象徵意義(官員要「清似海水,明如日月」),以及討論「為官清明」的意義

•   立足課文,從文學、文化的層面開展輕鬆有趣的學習內容,能有效延續學生探索的興趣
•   教師作為引導的角色,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討論,深化對文學、文化意涵的理解
•   嘗試增加香港的元素,拉近課文與現實生活的距離,並增加學生對香港的認識和歸屬感
•   通過反思活動,培養學生的品德情意

總結

•   通過提問,總結課堂內容和重點

•   總結課堂內容,鞏固所學



學習成果

  1. 提升讀寫能力
    在教師的精心設計和教導下,非華語學生對文言篇章的抗拒感大大降低,各級學生都能善用教師提供的閱讀框架整理篇章內容、理解和分析文章(見以下三圖)。學生也能善用電子資源,於課堂前檢查課文生詞的字音和字義,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字音、字義的理解和掌握也得到提升。寫作方面,教師指出學生樂於寫作,部分學生能活用在文言篇章學到的生詞、成語入文,表現不錯。此外,據了解,中一級非華語學生一般能寫300字以上;部分中二級非華語學生可寫600字以上。中四級學生經過數年沉浸,可自行完成命題作文和實用文寫作,表現令人滿意。


    中四級學生課業樣本

  2. 提升對文學、文化的興趣
    協作教師指出,各級學生對文學、文化頗感興趣,參與教師設計的課堂活動時,也很認真、投入。以中一級《摸鐘辨盜》為例,學生按教師的安排進行分段角色扮演,期間學生就故事背景不斷提出疑問,例如「古代有法庭嗎?」、「知縣是不是古代的警察?」、「古人怎樣審案的呢?」,對中華文化展現出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熾熱、活潑。又如中四級《論仁、論孝、論君子》,教師先展示「孝」的金文字形,讓學生從字形猜測「孝」的意義;再引伸到廿四孝的故事,讓學生從幾則故事歸納「孝」的方法,然後回到文本。學生積極參與活動,討論既有深度又有意義,反映學生對中華文化饒有興趣。



總結

「相信學生有學的能力,也讓學生相信自己有學好的能力。」中國語文學習,特別是文言經典,對非華語學生來說殊不容易。然而聖公會李炳中學的教師,相信學好中文是非華語學生融入社會、持續進修的重要一步,因此,教師精心規劃各級的非華語中國語文學校課程,因應學生的能力擬訂學習階梯和目標,同時不會因為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起步點與本地學生不盡相同,而過份淺化、刪剪學習內容。教師相信,只要配合學生的學習需要設計課程,運用合適的策略、富趣味的學習材料,並且通過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自信,非華語學生也能學好中文,愛上中文。


參考資料

1. 課程發展議會(2008)。《中國語文課程補充指引(非華語學生)》。香港:作者。
2. 課程發展議會(2009)。《高中課程指引.立足現在.創建未來(中四至中六)》。香港:作者。
3. 課程發展議會(2017)。《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香港:作者。
4. 課程發展議會(2021)。《〈中學教育課程指引〉(2017)補充說明》。香港:作者。
5.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2020)。《最後報告——優化課程迎接未來,培育全人啟迪多元》。香港:作者。



聖公會李炳中學
支援人員:薛燕萍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