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活學文言經典,陶冶性情,培養品德


背景    年級    策略    教學設計    成果    總結


背景

中國語文教育,除了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思維能力外,也重視陶冶性情和培養品德(課程發展議會,2017)。閱讀經典篇章,既有利學生認識中華文化,豐富語文素養,同時,篇章的內涵和所提倡的價值,亦為學生在立身處世、待人接物方面提供了實在的依據。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張煊昌中學的教師十分關注學生的語文學習和全人發展,在檢視學生學習時,發現他們對文言經典接觸很少,且缺乏興趣,中華文化知識和觀念亦尚待加強。教師團隊深明閱讀經典的重要性,希望學生能從中一級開始,在文言經典中汲取精華和養分,於是善用局方推出的「建議篇章」,將之有機融入在學校課程中,並配合適當的學與教策略,讓學生從文本認識中華文化,同時通過反思作品中人物的行為,建立正面的價值觀。


年級

中一


學年

2021/22


策略

  1. 融合經典閱讀和文化學習,拓寬學習內容
    「文化與文本不宜分開,也無法分開,文化學習須融貫在文本閱讀之中。」(林偉業、羅燕琴,2014)有效的文化學習,應回歸至文本閱讀當中。教育局課程發展處新增的「建議篇章」,都是文質兼美的典範作品,具有豐富的文化、文學內涵,有利學生學習。教師抓住這個契機,把「建議篇章」和相關的經典延伸篇章加入學校課程中,包括《岳飛之少年時代》、《燕詩》、《賣油翁》、《論語‧八佾》、《孟子‧公孫丑上》等,豐富單元內的閱讀和文化輸入,拓寬語文學習內容。

  2. 善用朗讀、背誦,培養文言語感
    古代漢語學者王力指出:「多讀熟讀,最好能夠背誦若干篇……可以培養我們對古代漢語的語感,這種基本實踐功夫,大大有助於豐富我們(對文言)的感性認識。」(王力,2010)朗讀和背誦精華片段,是文言學習的基礎,惟初中生接觸和涉獵的文言篇章不多,故需通過大量朗讀、誦讀以培養文言語感。朗讀的做法不一而足,教師按照各班學生的特性和文本特點,選用適當的朗讀策略。例如教師在教授《岳飛之少年時代》時,運用男、女生輪流讀,先著全班男生讀:「使汝異日得為時用,其殉國死義乎?」然後全班女生讀:「惟大人許兒以身報國家,何事不可為?」通過朗讀,學生容易感知「乎」字帶有疑問的語氣。同時,這樣輪流朗讀岳飛父親和岳飛的對話,能使學生體驗岳飛的報國情懷。至於《燕詩》這類短篇古詩,則適合全首背誦,然後在課堂上要求學生誦讀,以感悟詩篇內容。

  3. 善用資訊科技和戲劇教學,照顧學習者多樣性

    除善用朗讀外,教師亦運用戲劇教學和電子教學,以照顧學習者多樣性。戲劇教學提供多種參與課堂的方式,讓不同個性的學生也能投入其中,發揮所長。較活潑的學生可以當演員,飾演主角人物;較文靜的學生則能當觀察員,留意演員的一舉一動。演繹完成後,演員可以和觀察員以及其他同學討論,分析人物的心路歷程,知識就在這種有意義的參與和討論中建構起來。此外,中一級有數位跨境生須以線上形式參與課堂,教師為照顧上網課學生的需要,於電子平台設計開放式問題,讓本地生和跨境生可以一同思考和回答,提升課堂參與度。同時,教師善用電子平台呈現全班的答題,適時點撥回答不圓滿的學生,解釋可補充的地方,實踐評估促進學習。


    圖一:學生在電子平台上回答問題



    教學設計

    課題:《曾子殺豬》戲劇教學

    教學目標:
    •   學生能掌握借事說理的手法
    •   學生能掌握故事的內容和道理

    學生已有知識:
    •   學生已認識寓言的特點
    •   學生已認識「記敍六要素」

教學流程

教學活動

設計理念

引起動機

  1. 提問:「大家年幼時,曾聽過哪些寓言?」

  2. 引導學生指出寓言結構及特點,教師作補充說明

  3. 指出單元學習重點:借事說理

運用學生已有知識(寓言),突出單元學習重點:借事說理

朗讀課文、梳理內容

朗讀課文:

  • 全班跟隨教師朗讀課文一遍

  • 學生朗讀時:

    • 嘗試在文章中圈出故事人物

    • 用不同顏色的原子筆標示出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 大聲朗讀課文,糾正字詞讀音,培養學生文言語感

  • 重溫記敍六要素,初步梳理文章脈絡

戲劇教學、分組討論

戲劇教學【定格、思路追蹤】

  • 把學生分成三組,分別飾演曾子、曾子妻子和曾子兒子

  • 在時限內,學生嘗試就負責角色語譯相關文句,設想該人物的神態、說話、行為及心理狀態,並以恰當語氣說出台詞

  • 學生按照文章的描述輪流演繹人物的言行,到適當時間,教師請演員「定格」,進行「思路追蹤」,問及人物此刻的感受

  • 提問和演繹(節錄)

    • 學生扮演曾子,演繹「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教師提問:「請問你為甚麼會有這樣的行為呢?」、「此刻你心裡想些甚麼?」

  • 教師引導扮演曾子兒子和妻子的學生思考,分別提出理由,說服曾子殺豬和不殺豬

    • 學生扮演曾子,演繹「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然後,教師提問:「為甚麼你不贊成欺騙兒子?」

  • 向全班學生提問:「你贊成曾子殺豬的決定嗎?為甚麼?」、「如果曾子的妻子不想殺豬,但又不想欺騙兒子,她可以怎樣做呢?試為她想想辦法。」

  • 學生整理答案然後貼在電子平台上


圖二 : 學生整理課堂所學,在電子平台上回答問題

  • 初中生多認為文言文枯燥乏味,戲劇教學能增加課堂的互動性和趣味

  • 活動過程中,學生能掌握故事情節發展和深入理解人物的感受,也更容易明白故事帶出的道理

總結課堂

  1. 指示學生用顏色筆標示文中與故事寓意相關的語句,並引導學生說出寓意

  2. 指示學生完成TEAMS作業欄「《曾子殺豬》練習」

  3. 說明教育子女的道理:父母必須以身作則,以誠信為本

  4. 鞏固借事說理的寫作手法

重溫單元學習重點,通過課業鞏固課堂所學



成果

學生方面

  1. 加強認識中華文化,深入理解文本
    通過閱讀經典學習中華文化,不但能深化學生對原來篇章的理解,亦有助豐富學生的修養和內涵。以《賣油翁》為例,教師以文中的「射」作為文化切入點,向學生介紹中國古代射藝的起源和「五射」(圖三),先讓學生明白古代社會對「射」有何要求。然後通過延伸閱讀《論語》、《孟子》中的語句,讓學生明白「射」背後所體現的文化精神:不但要講究禮節,且以表現君子風範為主。從建議篇章出發,旁及古代文化制度(五射),再上升至對文化精神(禮、君子)的理解,以不同文本互相對照,讓學生認識和思考禮、君子等儒家文化價值(圖三、圖四)。


    圖三:射藝文化知識

    圖四:《賣油翁》延伸閱讀

    從以下的學生課業可見,學生明白君子為人恭敬謙遜,並常反躬自省(圖五)。理解古代對「射」的要求後,學生回到文本,再次評價陳康肅公的為人,深化對故事人物的理解(圖六)。從作答中可見,學生明白君子不會因為別人不理解而憤怒,恃著個人本領而顯得驕傲自大亦不是君子應有的表現,故陳康肅公未能體現君子風範。


    圖五:學生作答



    圖六:學生作答

  2. 通過閱讀經典,培養正面價值觀
    《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中指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與中國傳統道德和中華文化有關的核心價值(例如關愛生命、堅毅精神、尊重他人、同理心、包容別人、責任感、家庭價值、孝順、仁慈),經歷時代的洗煉,為國內外華人推崇,十分值得學習。」讓學生學習中國的傳統美德和價值是無庸置疑的。但是,若純以說教的方式推動價值觀教育,會顯得生硬、枯燥,學生易生抗拒,故在學與教的過程中,應重視感知和思辨的過程。教師可營造適當情境和設置問題,引領學生理性反思;通過深究文章內容,反思人物行為,讓學生在認知和情感上有思考、觸動,並願意在生活中實踐,以此培養正面價值觀,促進學生全人發展。
    教師藉不同經典篇章,促進學生思考,從而建立正面的價值觀,例如《燕詩》所表達的是對父母的關愛、孝順雙親;《岳飛之少年時代》所表達的是對國家的承擔精神和責任感;而《曾子殺豬》強調是誠信、以身作則。從以下的學生作品可見,學生嘗試把學到的價值觀在現實生活中實踐,古為今用,使他們對篇章的核心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3. 圖七:學生作答一

    圖八:學生作答二


    圖九:學生作答三

  4. 提升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豐富課堂學習體驗

    學生過去認為文言文內容枯燥乏味,與現實生活脫節。教師經過一年的實踐,通過設計有趣味的課堂,活用戲劇教學和分組討論,提升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打破了他們的固有想法。例如教授《曾子殺豬》時,教師讓學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使二、三千年前的家庭生活情境再次活現眼前。過程中,學生需要以恰當的語氣和情態說出人物台詞,教師乘機切入,提點學生正確的字音和字義。

    此外,學生演繹人物的言行時,教師在關鍵的場景運用「定格」、「思路追蹤」和「良心小巷」等戲劇習式追問學生,讓學生能直觀地感知故事人物當下的感受,加強對課文的理解。不用演繹角色的學生亦可參與討論,分析故事人物背後的心理狀態,例如學生演繹「曾子欲捕彘殺之」這句時,教師定格並提問:「請問你為甚麼會有這樣的行為呢?」演員和師生共同討論,分享自己的看法。從觀課所見,這種學習模式不但讓學生較容易掌握故事的道理,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亦令課堂氣氛更活躍,加強學與教效能。


    圖十:角色扮演後,學生分組討論

教師方面
通過參與支援計劃,學校建立了單元主備、共備制度。由備課會議,到觀課交流,再到課後總結反思,過程中教師有充分機會從專業角度交換教學心得,促進教師之間的專業交流。這種協作文化和交流模式,加強教學團隊的凝聚力,並使課堂教學能持續優化。事實上,為照顧學習者多樣性和回應課程持續更新,教師不可能再照本宣科,而需因時制宜,採用適切的教學方法,正如廖嘉儀老師所言:

科主任黃秀琴老師亦指出:

教師明白要提升學與教效能,必須通過持續的探究和反思,集思廣益,共同探討適切的學與教策略。學校教師與教育局支援人員通力合作,優化課程,不但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成效,更促成了彼此的專業成長。


總結

中華經典歷久不衰,傳誦千古,是古人智慧和生命的結晶。通過閱讀經典詩詞和篇章,可以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知識和價值,反思傳統文化的優秀面,進而認同中華文化。同時,閱讀經典能陶冶性情,開啟智慧的大門,陶鑄學生的品德。學校將會把本年中文科的成功經驗推展至其他級別,持續提升學生對閱讀文言經典的興趣和信心,讓學生樂於沉潤在經典之中。


參考資料

1. 王力(2010)。《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
2. 林偉業、羅燕琴(2014)。《有文有道 回歸學會學習、從文本到能力,從能力到文化的閱讀學與教設計》。香港: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
3. 香港話劇團(2012)。《戲劇習式簡介》。2023年5月3日擷取自 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hi-edu/resources/primary/lang/2012.6.9_4_drama_study_hkrt.pdf
4. 課程發展議會(2017)。《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香港:作者。
5. 課程發展議會(2021)。《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香港:作者。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張煊昌中學
支援人員:鄭權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