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華語學生學習文言經典的設計和實踐
背景
學習中國文言經典有助提升學生的語文和文化素養。學生多讀經典作品,思考作品的內涵、賞析作品的語言,可以提升閱讀品味,增加對中華文化的認識,薰陶思想感情,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非華語學生學習文言經典篇章會遇到不少困難,例如較難理解文言古語和文化背景差異等。為此,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的教師因應非華語學生的學習需要,自擬文言學習單元,並運用多元的學與教策略,照顧學習多樣性,啟發學生學習經典作品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年級
中三
學年
2022/23
策略
-
運用多元化的學習材料,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擬訂生活化的學習主題讓學生產生共鳴,並運用電影、繪本、歌曲等多元化的材料導入課題,與文言篇章內容作比較、互相補充,幫助非華語學生理解主題內容、文化意涵。例如教師自擬單元主題「友情的真諦」,選取建議文言學習篇章《荀巨伯遠看友人疾》、《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為閱讀材料,篇章主題貼近學生的生活,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亦讓學生較容易理解中華文化「捨生取義」的情操和「道不同不相為謀」的交友之道。
-
運用小步子文言學習策略,為學生提供鷹架學習
教師善用課前預習,為學生提供自學途徑,指導學生運用網上工具查字典,積累文言字詞。教師亦教授非華語學生文言的字詞解碼方法,例如運用「增」字訣,將單音節字組成雙音節詞;認識「一字多義」等,讓學生掌握文言字詞的意思。在語譯課文時,教師給學生提供適當的扶手,例如設計填充重點字詞、布置「思考題」梳理文意等,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並適時提供評估和回饋。教師設計多元化題型,例如:圖片題、填充題、選擇題、短答題、記敘六要素表格等,從詞彙理解到內容分析、深層意義探究等,為學生提供鷹架,幫助學生掌握文章的脈絡,以小步子建立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信心。
-
善用戲劇教學策略,拓寬學生的想像空間
除了理解字詞和內容大意,非華語學生學習文言文更需要深入理解文本中人物的思想行為,因此教師運用戲劇教學,透過不同的戲劇習式,拓寬學生的想像,讓學生投入課堂活動,更深入理解文本內容。例如教師運用「事件重演」習式,在《荀巨伯遠看友人疾》一文,讓學生通過演繹故事情節,代入角色,看清事件的來龍去脈,思考人物動機,加深學生對故事情節及人物行為想法的理解。又例如《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一文,對於園中發現金片一事,教師運用「思路追蹤」習式,讓學生分別思考管寧、華歆二人當時心中的想法,並為人物的行為、想法和心情設計對白,深化學生對人物行為性格的理解。
-
善用「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整全規劃教學,建立學習階梯
教師善用「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擬訂學習重點,根據非華語學生的實際能力和學習需要,設置預期學習成果,有系統地組織學習內容,及發展合適的學習材料,為非華語學生建立學習文言文的階梯。教師參考《校內評估工具》和校內測考成績,了解非華語學生的實際語文水平,擬訂適切的學習重點及預期學習成果,如下:
• NLR(4.1)1 能指出閱讀材料的主旨
• NLR(4.1)2 能就主題,評價閱讀材料中的內容和人物角色的行為
教學設計
閱讀教學 (舉隅)
單元主題:友情的真諦 學習材料:《荀巨伯遠看友人疾》
教學流程 |
教學活動 |
設計理念 |
|||||||||||
引起動機 |
|
|
|||||||||||
課前預習 |
|
|
|||||||||||
文言基礎知識 |
|
||||||||||||
閱讀教學 |
|
|
|||||||||||
戲劇教學 |
|
|
|||||||||||
課業評估/ |
|
|
|||||||||||
總結 |
|
|
學習成果
學生學習文言經典的興趣和能力有所提升
通過教師精心布置多元化的學習活動,以多媒體輸入和戲劇教學等,學生能投入課堂學習,深入探討故事的內容、人物的性格及行為想法,有趣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漸漸產生興趣。同時,學生會在課前查字典,理解文言字詞的意思,突破學習難關,並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學習策略,建立預習自學的良好習慣。學生能指出閱讀材料的主旨,亦能評價閱讀材料中的內容和人物角色的行為,達到預期學習層階。
|
|
|
總結
通過多元化的校本單元設計,循序漸進的教學,教師認為能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投入感,學生學習態度積極,對文言文產生興趣。通過校本設計的文言教材,學生學習不少文言字詞,初步建立閱讀文言篇章的基礎,減輕學生對文言文望而生畏的感覺,有助建立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信心。教師將文言經典的主題以生活化的形式呈現,讓學生明白文言文的內容與自己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非遙不可及,教學成效顯著,亦加強教師教授非華語學生文言經典的信心。教師會持續發展文言文課程,在各級融入文言篇章,讓非華語學生學習更多文言經典作品。
非華語學生學習文言經典並不容易,多元的文化背景、生活成長環境,使學生在學習中華文化面對不少挑戰;但教師認為這正是難得的契機。教師鼓勵非華語學生學習文言經典,由淺入深地認識中華文化,讓非華語學生和華語學生作文化交流,並在生活中實踐所學,有助非華語學生更容易融入香港,為社會作貢獻。
參考資料
1. 課程發展議會(2008)。《中國語文課程補充指引(非華語學生)》。香港:作者。
2. 課程發展議會(2017)。《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香港:作者。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
支援人員:陸中玉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