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架構


1 情境評賞
藝術的本質往往涉及整個人類文化及歷史的發展。情境欣賞的立論,強調藝術與其存在環境的關係。這裡所謂的情境,包括:歷史的、文化的、社會的、宗教的、政治的和經濟的範疇;是跨文化的比對連結;是探究理念演變過程的系統學習;又或是不同民族、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對解決視藝和表現形式異同的形象紀錄 (Palmer, 1990:6)。正如布烈遜(N. Bryson)稱:「藝術總是一種社會性的產物,它在一定的
度上受制於特定的社會情境,脫離這種情境,任何的圖式或修正都是虛假的或相當片面的」 (Bryson, 1983: 124) 。情境評賞分析的包容極廣; 大致可分為三種不同的
究手法:藝術史式的情境評賞、社經式的情境評賞和心理分析的情境評賞。


羅斯基爾(M.Roskill)指出藝術史式的情境評賞一方面可從作品內容的視藝表現形式
來詮釋;或與內容有關的基礎作探究;另一方面也可側重描劃、探究及分析與作品外部有關的現象和問題(Roskill,1989:87)。英國藝術學者赫伯特•里德(H.Read)說:「藝術是一種知識的模式,如同科學與哲學是對人類生活有所裨益的知識。這種模式人們先要明白他身處的環境和人類的歷史,始能有效地欣賞藝術」(Read,1946:7)
。社經式的情境評賞以藝術作為了解一個社會的整體現象,包括知識、信仰、道德
、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具有的表現能力和習慣。心理分析的的情境評賞是藉著對藝術家心理的闡釋,從而了解藝術作品的底層意義。


然而在教學的情境評賞,以口述多於文字表達,教師鼓勵學生對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作出批評,使其建立個人的審美標準。雖然藝術批評的形式、功能、範圍、對象以至信度都會不同,但是仍然有模式可以遵循。其中包括布魯狄(H.S.Broudy) 的美
感審視評賞模式、費德曼(E.B.Feldman) 的四階段評論模式、蘭克福特 (L.Lankford)
的現象學評賞模式以及安狄遜(T.Anderson)的跨文化評賞模式。


事實上,在這個種籽計劃涵蓋的範疇:漫畫、電影和電視廣告均為香港歷史、社會
、環境、經濟的互相影響下的產物,從審視此等流行文化,學生更能了解藝術的形成架構及其與社會文化情境的關係,從而引發中學生對當前藝術表現的同屬感。而評論該類型的作品並不拘泥於評賞模式的規範、形像的細節、圖像的詮釋,而是使學生因好奇心而對物象的審視,通過思考,反思作品對個人的意義以及感受藝術創作過程的情意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