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社群Service Learning

「服務學習」的理念架構可以用4-3-2-1來概括:

4 Components of Service Learning ( 4個基本元素 )

( Training + Service + Reflection + Celebration )

學生製作禮物包  進行服務前,學生必先要有合適的訓練(training),包括從個別學習領域獲得相關的知識、技能、態度;或由社區團體就著服務性質而提供相關的訓練課程。

  接著,學生便會應用所學,作出種種對社區具意義的服務(service),如探訪有需要人士。

學生送贈禮物包   而不論在服務前後,學生必須要有充分機會從這學習經歷作出反思(reflection)—確立概念、評估經驗、建立己見等。

  最後,學生對服務所付出的努力,要得到社區、學校、家長、朋輩等的認同和肯定(celebration)。

 

3 Dimensions of Learning ( 3方面的學習 )
  • Learning the Content classroom-based learning experiences
  • Learning about Service community-based learning experiences
  • Learning about the Social Issue connecting service and learning through reflection

上網搜尋服務對象資料  整個學習過程包含了三方面的學習:學生一方面要將課堂內(不同學習領域)所獲得的知識應用於真切的環境。

  另一方面又會透過不同途徑(如上網、小冊子、社工簡介等)認識及了解服務對象,並要知道他們的真正需要,提供有質素的服務。反思服務經歷

  第三方面更要學會反思這些社會問題,結合服務與學習。學生將會反思這些社會問題的成因、個人及政府的角色/責任等等。透過這些有系統的反思活動,除可鍛鍊學生的共通能力—如溝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還可培養他們的公民意識。

 

2 Assessment Strategies ( 2種評估策略 )
  • KWL (student self-assessment)自我評估—學生日誌
  • What do you Know?
  • What do you Want / need to know?
  • What have you Learned?
  • Anchor task (teacher-generated assessment tasks)
  • Formal assessment
  • Informal assessment

學生分享感受   「服務學習」的評估策略可分為兩種:(一)學生在不同階段的自我評估(如透過學生日誌讓他們有系統地進行反思);(二)教師就不同的學習目標而設計各種相應的評估項目(如溝通技巧專題研習等)。前者讓學生比較他們在服務前後自己態度或觀念上的轉變,後者則透過正規或非正規評估,檢視學生能否達到指定學習目標。

 

1 Action Research ( 1個行動研究 )

( Plan ð Action ð Observe ð Reflect )

學生分組討論  根據文獻,服務學習可以是很有意義、很正面;但亦可以是很無謂、甚至很負面。這視乎學習者有沒有在過程中積極反思,從中領略,並有學習空間進行公開討論,探索社會問題。

  教育沒有萬應靈丹,教師在課程中引入「服務學習」的理念,並不代表可教師分享經驗以「照單全收」。在實踐上往往要根據學校的特色、學生的背景、教師的協作文化、社會資源的配合等而作出更改/調適,從而發展出有效和可行的校本課程。而透過「行動研究」這種「計劃ð 行動ð 觀察ð 反思ð 改良」的循環模式(spiraling cycles),正好讓各教師在過程中不斷反思檢討,藉以尋找和改善教學實踐的做法。

返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