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同學會小學去年按著全方位學習的理念,製造了很多學習空間,如根據常識科小四課程,進行小息小食調查及參觀科學館等,好讓學生從真切環境中體驗,學會學習。建基於這些成功經驗,學校現正聯同教育署課程發展處進行一項行動研究,以service learning (服務學習)為理念架構,讓學生透過參與社會服務,結合多個學習領域的知識,包括中文、常識、音樂及美術。為小學生提供四種主要的學習經歷:(1)發展智能;(2)促進藝術教育;(3)培養品德/公民責任;及(4)參與社會服務。而透過以上種種學習經歷,亦可培養學生多種共通能力,如創造、協作、溝通、批判思考、研習、自我管理能力等。 「全方位學習—服務有需要人士,建立學生自信與自律」是今次「服務學習」的重點。學生將會經歷三方面的學習,包括(1)應用課堂知識,(2)認識及了解服務對象,及(3)學會反思社會問題。由於學校的學生大多是新來港學童,教師期望藉著這種「服務學習」提升學生的自我形象,促進他們與人相處的技巧,並能加強他們對香港社會的認識及承擔。最後,亦期望能藉此加強校內的協作文化。
透過基督教女青年會的協助, 300多位小五及小六的「小義工」,為失明/弱視人士、嚴重弱智兒童/人士,及入住安老院的長者提供多種形式的服務。過程中,學生都很積極參與籌劃、服務、及自我反思等活動。學校更特別安排了「全方位學習日」,學生不用上課,讓他們把不同的服務經歷,經過反思及整理,向其他同學分享匯報。
不少研究指這種學習對學生的學業表現、自尊及公民參與等都有正面作用。其實這學習模式源於「體驗教育」( experiential education ),著重學生在真切環境中的經歷。這種親身參與的學習方式,及容許學生多作反思,正好配合最新的學習理論,包括 Brain-based Learning, Multiple Intelligences 及 Constructiv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