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研究結論

要點 提升學生自信,敢於承擔責任

學生當司儀可加強自信

透過親身接觸服務對象、策畫/帶領活動,學生的正面行為都得到同儕、教師、社工、服務對象等的欣賞和肯定,大大提升了他們的自信。
要點 學以致用,強化學習果效
學生藉著服務應用課堂所學(如創作話劇、鍛鍊溝通技巧、設計心意卡、運用互聯網認識服務對象等),將知識內化,並建構出個人意義。
學生透過參與,認識服務對象 要點 培養積極態度,發展批判性思維
透過接觸不同人士(包括嚴重弱智兒童、失明/弱視人士、安老院長者及社工等),學生除可認識/關注社會問題,亦學會不輕易放棄。
要點 建立夥伴關係,拓展學習空間
透過是次緊密合作,學校與社區團體已建立夥伴關係,日後可為學生提供更多全方位學習空間,實踐「社會支援教育、教學跑出課室」的理念。
要點 肯定學生的貢獻,促進社會融和
透過「服務學習」,除可讓弱勢社群直接受惠外,亦令社區意識到這班新來港學童對社會事務可作的貢獻,有利他們融入香港社會。 學生日誌
要點 教學範式轉移,促進專業成長
「服務學習」讓教師擺脫課本主導的教學模式,著重從體驗中學習。教師透過日誌、錄影帶記錄、小組討論等多角度反思「教」與「學」,促進專業成長。
要點 打破科目框框,推動校內協作
跨學科課程設計讓教師打破科目框框,加強協作。過程中,不少教師更主動參與推動全方位學習活動(如體育科教師、圖書館主任等)。
背景 理念 步驟 結論 建議

返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