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培養積極態度,發展批判性思維 |
|
透過接觸不同人士(包括嚴重弱智兒童、失明/弱視人士、安老院長者及社工等),學生除可認識/關注社會問題,亦學會不輕易放棄。 |
 |
建立夥伴關係,拓展學習空間 |
|
透過是次緊密合作,學校與社區團體已建立夥伴關係,日後可為學生提供更多全方位學習空間,實踐「社會支援教育、教學跑出課室」的理念。 |
 |
肯定學生的貢獻,促進社會融和 |
|
|
透過「服務學習」,除可讓弱勢社群直接受惠外,亦令社區意識到這班新來港學童對社會事務可作的貢獻,有利他們融入香港社會。 |
 |
 |
教學範式轉移,促進專業成長 |
|
「服務學習」讓教師擺脫課本主導的教學模式,著重從體驗中學習。教師透過日誌、錄影帶記錄、小組討論等多角度反思「教」與「學」,促進專業成長。 |
 |
打破科目框框,推動校內協作 |
|
跨學科課程設計讓教師打破科目框框,加強協作。過程中,不少教師更主動參與推動全方位學習活動(如體育科教師、圖書館主任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