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多元策略,培養自學能力
步驟
秘笈
說明
問詩題
逐字捉,探詩題
學生就詩題提出疑問,推測詩歌的意思。了解詩題對理解詩歌的重要性。
問詩人
尋身世,識詩人
閱讀作者簡介,找出作者的身世與詩作的關係。
問背景
知底蘊,明背景
從寫作背景中找出作者寫詩時的心情、原因等。
問詩意
句相聯,顯詩意
指導學生使用詩集的註釋部分,理解詩歌的表面意思。明白詩句的相聯關係,理清詩歌的情感脈絡。
問詩粹
咬文字,現詩粹
從寫作技巧、修辭手法、遣詞用字等角度,深入理解詩意,領略文學之美。
圖像方面 在教授李白《望廬山瀑布》的詩歌時,老師先展示其他地方的瀑布圖片,再出示廬山的瀑布圖片,讓學生透過視覺的比較,聯想詩歌所展示的獨特意境。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老師出示中國地圖,標示黃鶴樓及廣陵;並展示黃鶴樓、揚州和長江的圖片,重現古人離別的情境,使學生明白由於交通不發達,使古人的離別更顯傷感。 朗讀方面 刻意指導朗讀技巧,透過有情感地朗讀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如《遊子吟》的「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著學生把「遲遲」兩字讀慢一些。 教授《贈汪倫》一課,先在班中進行一個小小的朗誦比賽,看誰能最有感情,有節奏地誦出此詩。
圖像方面
版權所有 © 2022 教育局 語文教學支援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