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例概覽 示例特點 學習目標 學習活動 學習成果 教學反思 相關資料
> 示例特點
  1. 善用資源,建立專業團隊
    要照顧學習差異,以本計劃而言,在系統層面及學校組織層面方面,學校能善用人力資源、撥款安排、校外支援等支援條件,共同規劃校本課程,為所有學生提供有效的學與教活動。學校以中國語文科為切入點,強調學生必須從學習的信心開始,為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由課程統籌主任及中國語文科科主任為統籌的協作小組,既包括該年級的科任教師,亦包含了語文教學支援人員(教育局提供的校本支援服務)及駐校言語治療師,在共備會上集思廣益,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的同時,亦分享有效的教學法和評估策略。

    此外,學校預計到計劃的發展能提升教師的專業成長,惟經驗亦需要傳承,故在計劃開始之前,已靈活地作人力資源的調配(見圖1)。課程統籌主任、語文教學支援人員、言語治療師及中文科科主任(下稱科主任)三年來由相同的人選參與計劃,是小組的核心成員。而科主任除為核心成員外,亦必然作為科任教師;這安排使科主任可獲得第一身的經驗,對學生的學習需要有連貫而深入的了解。而在中文科科組教師團隊內,除刻意安排不同成員參與每一年的協作計劃以深化團隊對課題的理解,促進其專業發展外;每年亦留下種籽教師以參與翌年該年級科組的發展,深化與傳承相關的學與教經驗。有了良好的人力資源安排,科組每年既有穩定的核心成員參與,亦有新成員帶來新的思維與理念;而科組的經驗在一個年級內亦得到深化與傳承;這都是系統層面及學校組織層面工作的優勢所在。

    此外,語文教學支援人員、課程發展主任、言語治療師與教師結成合作伙伴(圖2),共同就課題進行計劃課堂及反思等專業交流活動, 促進課堂的效能,讓教師作為「終身學習者」而不斷提升個人的專業水平,建立校內專業團隊。

    圖1:科組人力資源的調配與規劃

    核心成員

    核心成員及科任教師

    科任教師(*種籽教師)

    小二
    (2008-09)

    課程統籌主任、
    駐校言語治療師及
    語文教學支援人員

    中國語文科科主任
    柯玉儀老師
    (2B班->3C班->1E班)

    吳詠妮老師(2A班)
    利伊敏老師(2C班)*
    黃立東老師(2D班)

    小三
    (2009-10)

    黃立東老師(3A班)
    郭秀齡老師(3B班)
    鍾燕玲老師(3D班)*

    小一
    (2010-11)

    王錦珍老師(1A班)
    鍾斯韻老師(1B班)
    梁慧端老師(1C班)
    伍惠珍老師(1D班)

    圖2:校內專業團隊的成員

  2. 深入了解學生需要,循序漸進規劃課程
    有了穩定的人力資源安排後,教師對學生學習的理解、對教學的信念就影響著學校課程層面及班級小組層面的策略。教師認為:學生雖有著多樣性和個別差異,但都是有學習能力的,只要教師有系統、有目標地靈活規劃課程、使用互動教學策略(包括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讓每個學生都可以成功,都經歷成功,則學生的潛能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

    科組有了共同的理念後,在學校課程層面的規劃上,便有了初步的藍圖。教師了解校本課程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外,還須一步一步建立教師團隊間的共識,故以三年時間規劃初小的校本說話課程。教師考慮到小一學生剛升讀小學,很多地方需要適應,而教師亦須時間觀察其成長與發展;故以小二級為切入點,開始校本課程的建構:有了小二的經驗,教師第二年再跟進小三的發展,對學生便能有深入而連貫的了解;而教師對課程發展的脈絡亦有更深入的探討。積累了小二及小三建立校本課程的經驗,教師確切掌握初小階段學生應具備的說話能力,亦了解到學生最基礎的學習需要,並調整了期望。之後教師開始小一校本課程的建構,使初小階段的三年校本課程亦能做到一脈相連。

    根據《小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 (試用)》(課程發展議會,2008)所列:說話的範圍/不同性質的話語有五種:敘述、描寫、抒情、說明、議論。教師了解學生的能力與發展需要後,都認為敘述是最基本的能力,必然要在初小三年內鞏固掌握;但簡單的「說明」與「描寫」的能力,亦是學生要能豐富說話內容所必須掌握的,故在小二及小三便因應學生愛吃東西、愛天馬行空地創作的特點, 將說明與描寫的學習內容有機地滲進單元的設計(見圖3)。而學生的表現亦令教師了解到學生是願意學習、有學習能力的,只要創設適當的環境,所有學生都能投入學習活動當中,亦能有達標及有更理想的表現。

    圖3:校本課程規劃(簡表)

     

    上學期

    下學期

    小一

    動物王國--形容詞與方位詞[敘述 + 描寫]
    透過學習方位詞,讓學生掌握描述事物位置的方法,並運用創意思維仿作兒歌;透過學習形容詞,讓學生掌握描述事物特徵,並嘗試仿作段落。

    成長記事簿——看圖說話[敘述]
    透過學習敘述事情的方法,讓學生能有條理地講述個人經驗;指導學生說話時要字正腔圓、聲量充足,以提升其說話的自信心。

    小二

    說話有「序」--步驟說明[說明]
    透過為家人設計愛心小吃,培養關懷父母的情意。運用生活中學到的語彙,有條理地向同學介紹小吃的製作方法。

    小小說書人--成語故事[敘述]
    透過學習成語故事,讓學生掌握故事情節的編排順序,並運用創意思維,創作故事。

    小三

    我的偉大發明--產品簡介[說明 + 描寫]
    透過活動指導學生如何進行分析、評價,並藉觀察周遭的人與事,創作物品以便利生活,培養高思維能力及游說技巧。

    成語廣播劇場--廣播劇[敘述]
    透過活動指導學生如何利用不同語氣表情達意,並藉改寫成劇本及廣播劇活動,培養學生創作的能力及與別人溝通的能力。


  3. 照顧學習差異的課堂
    有了課程規劃的概念後,要有效照顧差異,關鍵仍在於課堂內外互動多元而有效的學與教活動。

    協作之初,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學習差異上,注意到初小學生在說話範疇上有較大的差異,部分學生公開說話的信心不足、音量小、說話內容傾向模仿,較少變化。故三年的校本支援計劃,目標在建構校本說話課程,建立全體學生公開說話的信心,提升其說話能力。

    在班級/小組層面上,靈活而全面、互相緊扣的學教評策略是有效提升學與教成效的關鍵所在;亦是照顧學習差異,讓所有學生相信自己學習能力的有效方法。其次,安全、為學生所接受,又有支援和培育機會的學習環境、課堂氣氛亦是實踐照顧差異的重要配套。為鼓勵說話能力稍遜的學生,教師會從學習材料、學習活動設計、學習目標、評估要求等方面加以調適,務求以建立學生自信為先,讓學生喜歡公開說話,不會感到為難,再進而追求說話能力的改進。

    在學習材料選用及學習活動設計方面:教師會從學生的生活點滴出發,選取他們有興趣的事物作為教材的骨幹加以發展。例如二年級上學期,教師便用上「愛心小吃」為主題,引導學生學習使用標示語敘事及書寫便條;三年級單元「我的偉大發明」,則是老師留意到學生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喜歡創作的心理,設計教材時便順理成章要他們透過發明物品來讓生活更便利。如此種種,都讓所有學生感興趣並投入活動當中。此外,教師會在課堂上利用如合作學習等方法,以求讓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有展示說話能力的機會。例如在「成長記事簿」及「小小說書人」中,教師要求學生4人一組進行故事接龍遊戲,各小組同時由1號同學向2-4號同學演說,然後再輪流接力發言,如此類推。在這種生生互動的活動中,即使能力稍遜的學生也能透過同組同學的提示及鼓勵,一同完成故事創作。

    在學習目標的訂立及評估的要求方面:教師將說話能力二分為說話的技巧和說話內容的組織兩方面。說話技巧是基礎,當中包括聲量及發音,目標是讓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達至標準,才能在這基礎上與別人作有效溝通;說話內容的組織則可以容許不同能力的學生有不同的表現;如教師會鼓勵所有同學清楚敘述及發揮創意,但對能力稍遜者,只要其敘述清楚已能達標,取得及格的成績;而對能力較佳者,教師會鼓勵其發揮創意,添加更多補充成分,令說話內容更為生動有趣。例如在「成語廣播劇場」中,分組作課堂表演時,一般能力的組別只要做到說話感情豐富及有變化,教師已經滿意其表現及加以鼓勵;但對能力較高的組別,教師會鼓勵小組加插動作及配音,增強戲劇效果,這種做法能有效讓不同能力的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

  4. 優化課堂及課業設計
    因應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能力與優缺,如何協調並發揮他們的所長,可說是協作過程中較具挑戰性的一環。團隊會於學期初召開第一次會議,科任教師先陳述任教班級的學生表現及整體特色,接著由言語治療師就個別言語障礙學生所遇到的困難作分析,設計課堂及課業的工作便隨即展開(見圖4)。當整個教學完成後,團隊會於共備會上評估各班學生的表現,並就教學內容作出修訂,為下年度的任教老師提供教學藍本。當下學年開始後,教師又可按該學年學生的性向及強弱,對課堂及課業加以調適,以迎合該年度學生的學習需要。

    圖4:課堂設計的流程

    此外,為了讓學生有更多不同的學習經歷以鞏固所學知識,團隊亦積極開發教材,引入多元化、多方參與的課堂及評估活動,提供大量參與的機會,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及效能。

 

 

版權所有 © 2022 教育局 語文教學支援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