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例概覽 示例特點 學習目標 學習活動 學習成果 教學反思 相關資料
> 教學反思

教師隨著協作過程的實施,改變了他們固有的「課本即課程」的理念。透過共備會及與有識見外援(Knowledgeable Others)交流意見、檢視課程效果的過程中,教師習慣了商討問題、分享經驗及提出建議;漸漸與團隊建立伙伴關係,通過溝通與協作,促進教學效益,成就教師專業發展。協作教師的改變可見於:

  1. 對課程發展抱持開放態度

    團隊於首次共同備課會上商量研究課題時,部分教師表示要花上兩個多星期來進行一個單元的教學太奢侈,擔心影響其他課文的教學進度以致考試範圍。但隨著教學的實施,教師們看著學生對活動積極投入,都感到努力耕耘並非徒勞無功,亦改變了他們以往堅守「課本即課程」的觀念,願意多花心思,設計讓學生學得更快樂、更有效的課程:

    教師3:我初初以為搞個校本課程要做好多工作,浪費晒我上堂的時間。但見到班學生轉堂又拿著(《成語廣播劇場》),小息又拿著,就覺得……唉,無白費一番心機!
    團隊精心設計課堂活動,眼見向來怯於表達意見的學生(尤其是語障學生)積極投入活動,教師都感到很鼓舞:
    教師1:呢次(單元教學)真係好好!我有個學生平日好懶,但今次佢俾其他組員迫下迫下,漸漸努力!其實每年都會有這種學生,同學鼓勵有陣時會比老師仲有用。如果年年都可以做到咁,這些學生就有得救,我一定會幫手。

  2. 建立協作文化

    研究團隊的組成,除了校內教師外,還加入了有識見的外援(Knowledgeable Others)。外援態度親切、積極,與教師通力合作,令共同備課、反思、檢討等工作都順利進行。教師感到外援對他們的尊重,更願意同舟共濟,從而建立平等的協作文化:
    教師4:最初聽到要同教育局官員一齊做事,心諗到時又要睇人面色,肯定淨係識叫我地開會開會開會……點知張小姐(語文教學支援人員)好好人,同我地有講有笑,而且成日俾好多好好的意見,仲提供好多好有用的「橋」,我都因為咁諗多了些得意策略;仲有譚姑娘(駐校言語治療師)入課室幫手照顧那些語障小朋友,我真係覺得我們係一team人,好團結!

總結

三年的協作,學校展示了如何通過有效的課程規劃照顧學生的學習特點,建立學生的自信、培養其情意發展,讓不同能力的初小學生建立自信、勇敢地公開說話,為未來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當中成功的關鍵,在於教師團隊在協作的過程中,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學生學習的了解,從而能有照顧差異的課程與教學的設計。此外,學校能在系統層面、學校組織層面、學校課程層面及班級/小組層面四方面互相協調,使團隊目標一致,為不同能力學生提供有效的學與教活動,讓所有學生都能在語文學習的起步點建立自信,促進了學生達致「終身學習、全人發展」的願景。

 

 

版權所有 © 2022 教育局 語文教學支援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