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優化學校語文課程,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下稱「專責小組」)在2020年發表了以「優化課程迎接未來,培育全人啟迪多元」為題的最後報告,就學校課程的未來發展提出了六項方向性建議。專責小組的建議是以學生的全人發展為最終目標,以照顧學生在學習進度、特質、能力、潛能和專長上的多樣性為基礎,提出學校課程要幫助學生發展知識、技能、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以及具備二十一世紀及往後所需的素質,從而成為有識見、有責任感的公民,為社會、國家以至世界作貢獻。因應最後報告的建議,教育局相繼補充或更新《中學教育課程指引》、《小學教育課程指引》、《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等課程文件,亦就如何優化高中四個核心科目,以落實為學生創造空間和照顧學習多樣性的目標,公布優化方案。香港中小學由是開展新階段的優化學校課程的旅程,而這亦是2020-2022年度《語文教學薈萃:校本經驗實錄》(電子版)所載學校課程發展實錄的背景。

語文是「超級聯繫人」,是建構各種知識必備的能力基礎;優化語文課程和學與教,除了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亦同時能幫助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領域內吸收知識,發展各種共通能力,並滋養品德情意,美化人格,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語文教學支援組(下稱「本組」)一直與香港中小學結伴同行,攜手協作發展學校課程,促進教學團隊的專業發展,提升學與教的效能。配合專責小組的建議,本組與學校參考最新的課程文件,檢視整體課程規劃,釋出空間,並善用課堂以外的學習模式,以適當的課程倡議為切入點,優化學校語文課程,積極落實學生的全人發展。

本期《語文教學薈萃:校本經驗實錄》以「優化學校語文課程,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為總主題,記錄了本組和參與校本語文教學支援計劃的學校努力回應專責小組建議的教學嘗試和成果,為學界提供實用的參考示例。學校以學生的全人發展為目標,善用課程空間和學時概念,分別從規劃橫向和縱向的課程內容、編選優質的學習材料、進行跨課程協作、設計有意義而互相促進的課內外學習活動等向度優化語文課程,為學生提供豐富而均衡的學習經歷,並在過程中促進教學團隊之間的專業交流和對話,建立有助推動學校持續發展的專業學習社群。《語文教學薈萃:校本經驗實錄(2020-2022)》(電子版)共收錄了12所中小學的中國語文課程發展經驗,分成以下四個章節,各回應不同的課程倡議。


優化課程 學習經典

所謂經典,必然是廣受認同、歷久不衰的優秀作品,其思想內容、寫作技巧必然有卓越不凡、啟迪人心之處。文言經典都是名家名篇,是中國語文教育的核心,也是發展語文能力的重要基礎。文言文是現代語法的根源。學好文言文,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彙和表達方式,讓學生更準確理解和運用現代漢語,提升閲讀和寫作能力;而文言作品承載的文化和道德底蘊,也能促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培養對國家、民族的感情,及豐富學生的思想內涵,建立正向思維。中國語文課程重視經典閱讀,教育局為小學階段的學生選取音節優美的古詩文作為「建議篇章」,讓學生多誦讀,感受作品的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之美;而中學階段的「建議篇章」,則作為閱讀輸入的核心部分,讓學生通過熟讀精思,掌握篇章內的文學、文化內涵。不過,如何提升學生學習文言經典的興趣、如何有序地發展學生閱讀和賞析經典作品的能力,是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

示例2.1學校的教學團隊明白小學生需要打好文言學習基礎,積累文學、文化知識,才能順利銜接中學的中國語文課程,因此從增潤課程內容和發展學、教、評策略入手,引導學生正面迎向學習文言的挑戰。教學團隊合力擬定學生在不同階段的文言學習目標,增加文言篇章在學習單元內的比例,加強積累,建立語感;又落實「授之以漁」的理念,不要學生被動地接收語譯解釋,而是積極地學習不同的閱讀理解策略,主動探究古文的意思和內涵。學生最終不單大大地減低了學習文言的畏難情緒,而且因為從文言篇章中增加了對中華文化和中國歷史的認識,逐漸產生了學習的興趣。示例2.2和示例2.3分別是初中和高中的課程發展經驗。示例2.2學校同時關注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全人發展,於是將「建議篇章」和相關的經典作品有機編入學校課程中,期望學生汲取文言經典中的精華和養分,提升閱讀和賞析能力,學習傳統文化價值,滋養品德情意,提升語文素養。個案記錄了教師如何善用朗讀、背誦培養學生的語感,又採用資訊科技教學和戲劇教學等策略有效地照顧學習多樣性。示例2.3學校一直致力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經歷,啟發學生的潛質,發展多元智能。教學團隊與本組合作發展以「文學心靈與生活的相遇」為主題的香港地景文學單元。教師引入「文本細讀」模式,協助學生解讀文學作品中的細節和隱晦的意涵;通過課堂互動、提問和圖像分析等方法,進行深度閱讀,挖掘文本的意義和價值,讓學生被觸動,感悟作者的情懷、啟發對生活的省思;最後轉化成創作的素材,提升整體寫作表現。學校成功地引導中四級學生進入文學世界,啟發閱讀的智慧,提升生命的素質,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課內課外 承傳文化

中國語文教育的其中一項課程宗旨,是「體認中華文化,培養對國家、民族的感情」1。教育局採用「多重進路、互相配合」的方式,持續舉辦各種交流活動、發展學與教材料,及提供恆常的「全方位學習津貼」和「推廣閱讀津貼」等資源,協助學校籌辦各種課內、課外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學習、認識、傳承優秀的中華文化,培養正向的價值觀和態度。中國語文科課程內容包含豐富的文化學習元素,很多學校亦特別設計中華文化單元,從閱讀開始,再配合多元化的探究、體驗、考察等全方位學習活動,讓學生從認知和情感角度,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反思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學習中華文化的優秀面,建立文化自信。然而,中華文化的學習材料俯拾皆是,如何配合具體的學習重點組織起來,成為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又如何幫助學生有效總結、回饋和轉化學習經驗,是學校需要思考的課題。

示例2.4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的文化學習,積極回應「強化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的學習」課程倡議,認同學習中國的歷史文化,讓學生發掘、反思、欣賞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和內涵,可以陶冶性情,建立正向的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學校善用校內和校外的學習資源,結合跨科教學規劃,籌辦多元化的文化考察和體驗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教師又借助高中優化核心科目措施所釋放的課程空間,有系統地規劃「中國文化探究」課程,從飲食、建築、科技、曆法、粵劇、工藝六個學習範疇,引領學生從物質、制度和精神層面,以「認知」、「情感」和「實踐」的維度學習中華文化,並設計多元化的評估課業,讓不同興趣、能力的學生都能享受學習的成果和趣味,極具特色。示例2.5學校是一所錄取非華語學生的學校。學校希望無論是華語學生或是非華語學生,都一同學習中華文化,一方面可以多了解中國和香港的社會環境、民俗文化,更好地融入社區生活,另一方面亦可以通過認識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開拓視野,學會尊重和欣賞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價值。教學團隊為非華語學生規劃中國語文課程時,有系統地融入文言經典篇章和文化學習元素,加強各級課程的聯繫,有利學生銜接主流課堂;又對應學生的學習難點,善用體驗式活動、多媒體材料和結合生活化情境進行討論等策略,將文本閱讀、文化學習連結現實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高階思維,同時增加非華語學生對香港的認識和歸屬感。


慎思篤行 成就全人

面對資訊化、知識經濟和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學校須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全面而均衡地培養學生在認知技能、情感認知和品德價值等方面的能力、素質,使他們能夠健康地成長,充分發展潛能,實現自我價值,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和發展需求,達至全人發展。本組與學校協作,通過運用不同的學習材料如經典作品、繪本,並配合全方位學習和跨學科協作等多元的學習模式,將價值觀教育和生涯規劃教育有機地融入中國語文課程,讓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所學。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思考與反思,逐步建立堅實的知識基礎,培養共通能力、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應對未來的挑戰和機遇。

個案2.6-2.8 的教學團隊都明白,從小為學生培育正面價值觀的重要性,於是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價值觀教育,以裝備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個案2.6的教師由閱讀出發,促進學生的「認知」,再連繫生活學習,引發感悟,最後從意識形態轉為行動,實踐所學。教學設計以生為本,配合生活化題材,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認識生活,從而培養學習能力和正面的價值觀。個案2.7的校長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她深明通過跨課程學習,並運用廣泛的學與教資源,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和學習經歷,幫助他們貫通不同學科的學習經驗,拓寬視野。在真實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綜合運用從不同學科習得的知識、技能去探索、解難,在思考和省思中逐步培養普世的價值觀和健康的生活態度。個案2.8的教師以「整本書閱讀」的方式營造校園閱讀氛圍,培養學生學會閱讀、喜愛閱讀,以及掌握「從閱讀中學習」的技巧。教師運用經典作品,加強學生的文學、文化學習;又結合學生的生活、學習經歷,配合電子學習工具,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深度閱讀的能力;並以「24個品格強項」分析故事人物角色,讓學生從中反思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從而培養正向品格。2.9個案是中學校本示例,展示收錄非華語學生的學校如何通過選用切合學生心智發展的多元學習材料,拓寬學生的視野;藉深度閱讀和延伸活動,培養學生的語文和思維能力,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及增加學生的自我認識,進行職業初探,及早開展生涯規劃。


共同建構 凝聚專業

有學者指,「專業學習社群與合作文化是開啟學校效能之鑰」(Fullan, 1999)2 。教師組成專業社群,除了可以提升教師的專業能量,還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成效。在21世紀知識型的社會,學生需要全人發展,教師也要與時共進,改變教學範式,以配合教育發展和課程更新方向,提升學與教的品質。本組與學校協作,按教師專業發展需要,協助教師建立學習社群,從中分享、交流教學經驗和資源,建立伙伴關係,提供支持和鼓勵,從而提高教師個人的教學素養。

個案2.10的校長重視人才培養,運用建立教師學習社群的理念,培養課程領導的素質,使教師盡展所長,持續優化學校課程,促進學與教的成效。校方以優化「校本寫作課程」為目標,通過共同備課、觀課和議課形式,作為專業對話的平台,加上以校外資源和協作為助力,促使教師逐步建立共同的價值信念、教育目標和學習願景,發展「教學領導」的專業能量。個案2.11和2.12都是中學示例,教師強調以生為本,配合學生需要規劃和設計教學內容。個案2.11的教師以讓學生有效而愉快學習為共同願景,通過組織教師學習社群,加強專業對話,增加學與教的策略運用,在語文學習中加入「桌遊」元素,並融入生涯規劃和價值觀教育,以照顧學習多樣性,以及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能力和自信。個案2.12的中文科科主任明白,要提升學與教的效能,需要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及培養教學團隊的課程視野和駕馭課程的能力,因此在支援人員的協助下,科主任製訂「校本學習表現指標」作為教學設計的參考,帶領團隊優化學校課程。在過程中,科主任一方面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方面拓寬科組成員的課程視野,加強教師發展學校課程的信心和能力。


結語

課程改革之路漫長,不能一蹴而就。隨着社會和經濟發展,學校須持續發展課程,凝聚不同持分者的力量,協助學生培養所需的能力和素質,發揮潛能,以適應未來的學習和生活,為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教師任重道遠,要成就學生,不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更要培育學生正面的思想、價值觀和人格品質。因此,教師亦需終身學習,掌握不斷更新和改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引用多元的學與教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以提高學與教的效能,共同推進課程的持續發展。本期《語文教學薈萃》匯聚了2020/21-2021/22兩個學年部分協作學校回應課程倡議的學與教成果。未來,本組會持續和不同的學校協作,擷取更多寶貴的校本發展經驗,與學界分享。


1. 課程發展議會(2017)。《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香港:作者。
2. Fullan, M. (1999). Change forces: The sequel. Philadelphia: Falmer Press.